學習中醫從哪裡開始?

吃生大米


我是一箇中醫愛好者,也是一箇中醫自學者。沒上過大學,不知道大學交出來的怎麼樣,但我接觸過上過大學給我治病的西醫中醫醫生。總體來說,感覺很不舒服。從青春期開始我的身體就不好,和不少的中西醫生打過交道,我可以明確的告訴你,大部分都是廢物,只要不是在他手裡醫死的,病痛折磨而死的就與他無關,這就是當今醫院和病人真實存在的關係。我說這些並不是為了挑撥醫患關係,大家可以去醫院感受一下,那些少數有本事的醫生真的會被每天的工作量累死。你越有本事反而越是抽不出時間,而每個病人的情況又千差萬別,特別是中醫看病,講究的就是脈證並治,而好多人連自己基本的病症都描述不清,還必須在極短的時間裡對症下藥。你以為中醫是神啊,你生個病都需要日積月累才能成功,說個幾分鐘,聊個幾句就能定你的病,解你的痛了?我可以說是這個時代的急躁主義回了中醫藥,大時代的整體焦慮感一天不消停中醫就一天不得安生。為什麼我信中醫呢,因為我有幸遇到了真正的中醫,他還真的短短几分鐘給我開了藥方,我吃了一段時間終於治好了遷延日久的病症。我在想,人活在這個世上,連自己都不能左右還是多麼的悲哀,所以我想自學中醫,只為保全自己,不光是因為對這個時代被冷落的中醫的失望,實在是我被中醫之道所吸引,可以解病痛,定生死,你不感覺很好玩嗎。自學的我可以給個建議,那就是首先你信他嗎,如果不信你就不要學了,因為等你應用的時候估計會被嚇死。如果你敢於學以致用就可以學習了,只需要讀兩本書,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其實也就是一本書,我看的就是名家講稿。一定不要看別的,因為你不僅會懵而且會從中醫粉變成中醫黑。這兩本書看不懂不要緊,只要沒事的時候就看看,看看註解,跟著名家揣摩一下醫聖的思路。過個幾年你就會發現,中醫不僅是門科學,而且還是一種可以自圓其說的科學,不會像現在的物理學那樣,越是研究就越是絕望。我特別討厭有些人詆譭中醫不像西醫那樣沒有病名一說,恰恰相反,我卻認為有些病是西醫把中醫認為的證定性為病,像三高,肥胖等等多了去了,在我一個普通人的眼裡也認為它就是一種疾病所外在表現的症狀,還終生服藥,有些缺德藥廠早晚要得到報應。我的感覺就是中醫就是以病來下藥,就是六經病和其他雜病。我的女兒從小就愛出汗,中醫生給開了幾副桂枝湯,吃了以後就好多了,可能有人就說了,不是有效是你心裡安慰吧。我的老婆心窩這裡老是不舒服,不硬也不痛,這不就是心下痞嗎,半夏瀉心湯主之。你要我說出個道理來,我只能照著大師諒解的知識再來一遍,至於藥性我也只能按照大師的解釋,辛開苦降甘以調之。但就是這種理論和樸素的辯證法,整天揣摩,天長日久把他連貫起來,你就可以成為大師了。另外,你敢按照古法來嗎,為什麼就不敢一兩當做十五克呢,既然承接於古法,卻不願於遵從於古方,大國中醫的自信哪裡去了?這裡真是我的困惑,因為按照古方小柴胡湯治療少陽病的眩暈真的是效如浮鼓,真的搞不懂,該深研的不敢研究。


解讀中醫之道


首先你得確定你確實喜歡這行,願意為之付出。學醫需要終身學習,沒有持續的動力很難堅持下去。學中醫好比種果樹,前期投資和付出會很多,但是一旦開始開花結果,精神和物質回報會讓你受用不盡。

我本人是院校學習出身,讀了五年本科,三年研究生。學校的課業繁重,有大量的東西需要記憶,然而大三暑假在跟師的時候我發現,我連個像樣的處方都開不出來,問診也不會,說白了就是不知道怎麼看病。

能夠開竅開始步入正軌還得感謝我的恩師姚公,他是西學中的老師,後來主要學習傷寒,曾經師從雁北名醫門純德先生和傷寒大家陳亦人先生。恃診之時遇到疾病對應的條文可謂信手拈來,背出條文後開始給我們逐字逐句講解。姚公對我們要求很嚴格,要求全本背誦《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在學習經典的同時還不能忘記基礎,也就是理法方藥,這仍然需要大量的背誦經典,如《醫學三字經》、《藥性賦》、《藥性歌括四百味》、《湯頭歌訣》、《瀕湖脈學》。



掌握了基礎之後還要多訪名師,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但是名師更能出高徒,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才有可能看的更遠。跟師不等於機械的抄方,不明白用藥背後的思路抄再多也是無用功。這思路不僅僅是老師的講解,自己也應該勤學勤問,也就是“悟”。

訪名師除了通過跟師出診的途徑完成,還可以學習名醫的醫案。讀醫案絕不能像讀小說一樣走馬觀花,讀醫案要有自己的思考,看完脈象症狀之後要先自己想想該辨什麼證,用什麼方,用什麼藥,然後和醫案對比,看看有什麼不一樣,只有這樣才可能獲得提高。走馬觀花式的醫案閱讀不值得提倡。

在上臨床之前一定要形成中醫的診療思維,正確的診療思維才是關鍵所在。中醫要辨證論治,用藥如用兵,兵不在多,獨取其能,藥不在繁,唯取其效。以法統方很重要。抓主證,用主藥,要知道用藥時面面俱到=面面不到。


平陽府中醫


對於一個學醫的來說,學習中醫可以從中醫的四大經典開始,有《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難經》,雖然中醫深奧,難懂,但是慢慢學習,讀書多的多了,慢慢就理解了。俗話說得好“書讀百遍,其意自現”,“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還需要讀《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內科學》、《中藥學》、《針灸學》、《經絡腧穴學》、《中醫診斷學》、《方劑學》、《推拿學》等等,如今各個中醫藥院校,所有學習中醫的人都需要學習西醫,而如今臨床所有會考病的人都是要學習西醫,畢竟西醫是主流,會看病的你不僅要學習中醫,更需要學習西醫。



在中醫裡邊,有針灸學,推拿學,中藥學都是臨床基礎,學習中醫,不僅是學習,更需要結合臨床去實踐。在臨床中總結提高。



學好中醫,不僅要毅力,更需要耐心,靜心,恆心研究。

總之,有三點,學基礎,讀經典,上臨床,打好基礎,學以致用,不斷反思總結,提高自己。


杏仁健康


學習中醫從培養興趣開始。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您真的對中醫感興趣,什麼陰陽五行,臟腑八綱,氣血陰陽,你都不會覺得抽象和深奧,相反每個都會覺得生動具體。

學習中醫要從國學開始,古人云秀才學醫,籠裡捉雞。意思是如果你具備良好的國學基礎,學習中醫就會容易很多。歷史上很多中醫大家,比如朱丹溪,吳鞠通都是半路里由儒轉醫的,憑藉著深厚的儒學功底,很快在醫學領域也嶄露頭角,最終成為一代大醫。

學習中醫要從基礎開始,背誦四小經典是必備的童子功,熟悉四大經典是重要的基礎,由四大經典入近代百家,先難後易,道路會越走越寬。由近代百家入四大經典,先易後難,最終困難重重。

學習中醫還要從早日臨床開始。在具備一定基礎以後,要儘早進入臨床,過去的師徒傳授,都是半日授課半日臨床交替的。古人云熟讀王叔和 不如臨症多,也是強調早期臨證的重要性。


正說中醫藥


學習中醫從哪裡開始?

答案就是從學習路線開始,不同學習路線的學醫會產生不同的結局。

路線一:走國家正統路線從中醫學院學習。七至十年可以出一個普通的中醫生。即是水平不高也可以勉勉強強應付的了。10-20年可以出一箇中等水平的中醫生。20年以後少部分人或許會成為一個高水平中醫生。其缺點就是成才慢。

路線二:從專科專病開始學習,如婦科、兒科、傷科、蛇傷科等……這種學醫水平是最快的。一般2~5年即可以成為一個普通醫生了。這種方法大部份都是師承或祖傳的,因為專科專病的方、理、法、藥都是在侷限的範圍的。老師或長輩在專科專病臨床上總結了幾十年甚至是幾百年,對後輩的教育就容易很多了。通過2~5年學習就可以很好的應付普通的病情了,5~10年就可以追平父輩或老師的水平,甚至是超越。因其專一,所以成才快,缺點就是治病比較侷限。

路線三:從各家各派臨床大家的醫案學習開始。這種方法速度也快,技術也是最全面的。各家各派的臨床大家,他們通過自己幾十年以上的臨床實踐,總結出來的經驗所寫出來的醫案,都是他們一生的心血之作。每一位臨床家的專攻技術與科目都有所不同,故方、理、法、藥亦有別。如果熟讀並鑽研他們的醫案,只要方證合一,治療速度也是最快的。一般3-5年即可以出一個普通水平的中醫生,5~10年可以出一箇中等水平的中醫生。這種中醫生的水平最全面,學習難度也比專科大,如果在四診合參的方面下一定的苦工,隨便應付一二百種病是沒有問題的。這種方法適合於自學中醫的,也適合於線路一線路二的。

不同的學習路線產生不同的結局,學醫不一定要從《黃帝內經》《傷寒論》等古典醫書開始,只要這種方法能學好並在臨床中應用得心應手,都是好的學習方法。

學習方法只是手段,結果都是要在臨床中體現出來。因為每一個病人都不會問你是怎麼學醫的,病人想要的就是效果,你能治好他,他就認可你,如果你治不好他,他就噴你。

學醫的目的就是治病救人,病人只想要兩個字:治癒。他不會管你怎麼學的。

以上的學習途徑供所有學中醫的朋友參考,希望每一個學中醫朋友都能用最短的時間成為醫學大家。


石上柏155


我也是一名中醫愛好者,與中醫的緣分是源自於對寶寶的愛,中醫讓我能更加從容的面對生活。

作為一名業餘中醫愛好者,我向你推薦幾位可以帶你入門的名家名醫,我覺得他們除了醫術高明以外,還學識淵博、人品高尚,更重要的是都有一顆醫者父母心。

首先,徐文兵老師。他與著名媒體人梁冬合作過電臺節目《國學堂》,徐老師在節目中講解《黃帝內經》,這檔節目深受歡迎,並最終出版了書籍。徐文兵老師講解的《黃帝內經》深入淺出,幽默風趣,聽了一點都不感覺到枯燥和累,反而是一種享受,會讓你感到如沐春風。我就喜歡晚上睡覺之前聽聽徐老師的課,既學到了知識,又獲得心靈上的放鬆,一舉多得。強烈推薦!

其次,陳允斌老師。陳允斌老師出自中醫世家,是一位的優雅且博學的女士。她主要的特點是強調食療,教你在生活中運用中醫常識,在一粥一飯之間養生,這是最接地氣和實用的了,要知道人們生病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吃出毛病來的。一邊跟著陳老師學習中醫知識,一邊實踐養生之道,畢竟學習中醫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為了自己和家人的身體健康,而且陳老師的講解也很貼近老百姓,爸爸媽媽也能聽得懂。

第三,還有羅大倫老師,羅老師曾任講於《百家講壇》,是一名中醫診斷學博士。著有《陰陽一調百病消》《古代的中醫》《讓孩子不發燒、不咳嗽、不積食》等許多著作。強烈推薦新手爸爸媽媽們學習羅老師,羅老師有很系列的中醫育兒講座,爸爸媽媽們學習了,平時孩子的小感冒小發燒自己差不多就能處理了,當然也還要更進一步學習中醫辨證。

好了,我認為這些就是最最入門級別的了,學習中醫建議從通俗易懂的地方開始,先用這些打打底,再具體深入的學習中醫理論知識吧。一起進步!


微微自在


學習中醫最好不要先看《黃帝內經》,因為你很難看的懂,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你可以先看看《周易》,這個大家都有興趣學習,所以從周易上先弄懂陰陽五行的相互關係,為學習後面的中醫打好基礎,再弄清楚陰陽二氣的運行,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上下者,陰陽之定格也。

人體運行,無非氣與血,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清陽左升,濁陰右降。

隨後再看《傷寒論》及各名家的醫案。弄清楚各種藥在各方中的作用

再後就學習各個常用藥的藥性

四診八剛,放在最後學習

當你把上面這些弄清楚以後,你就是半個中醫大夫了(下面是李可老中醫的照片)


俄是沵的眼


學中醫從何開始,無論中醫西醫都要從道德倫理學開始。有蘇格拉底的道德標準,有孫思藐的道德規範。把孫思藐所言治病道德,裝在大腦,時時不忘。

古人說通儒不通醫,尚可,通醫不通儒不可。一定要懷有高尚醫德看病。

至於中醫學什麼書,我說幾本,因我不學醫,可能不全面。《黃帝內經》,那裡邊黃帝和歧伯問答形式,《八十一難經》,有些深奧道理。《傷寒論》,《金匱要略,》,那是長沙太守張仲景著,生理,病理,珍斷,用藥,基夲上就全面了。《本草綱目,》,那內容豐富,藥物1892味中草藥,有人說太多學不會,可寒熱溫涼分類,也學其他藥書,如《大明夲草。》,《本草備要。》,《醫宗金鑑》。內容兒科,婦科,五運六氣,針灸等。我說不全面。但以上這些書要精讀,細續。

還要投名師。經過實踐方能珍病,治病,不然,庸醫害人。


夕陽無限好126669730


首先學習基礎理論,從陰陽丶臟腑、經絡學說學起。然後再學中醫診斷學丶中藥學丶方劑學。這是學好中醫的基礎,容不得半點虛假!最後再學臨床各科,如中醫內科學丶中醫兒科學丶中醫婦科學、中醫外科學丶中醫五官科學。如果想成為一個不同凡響的中醫,中醫四大經典必須熟讀。

古人說“秀才學醫“,因此,學好中醫,必須具備良好的語文修養。語文是學好中醫的基礎!其次,一個人的悟性,是學好中醫的先天條件!


15352379875


從基本認識中藥開始,個人認為,先識藥是根本,藥性明白了,就能處處看到藥材,中醫望聞問切,診脈是最後手段,好比照B超核磁。但現在把望和問給輕視了。醫術再好不懂藥也是紙上談兵,反過來,明白各種藥種植習性加工等,有好多病也會藥到病除。現在中醫發展不好,一方面是官府不重視(像足球那樣重視早就發展起來了,過去有說法不為名相便為名醫,可見醫生地位如何,高級知識份子多踴躍),再有用西醫方法分解中醫本身就不對,中醫是個宏觀系統,天人合一,不能說腳涼就捂腳,身體是個整理工作系統。再有,現在有多少中藥缺失了多少中藥是純天然野生的吸收日精月華的,有藥性是治病良藥沒藥性是燒火的垃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