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重構認知,理解世界

如今是一個獲取知識越來越方便的時代,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會盡可能給孩子提供更多的知識。雖然知識很重要,但知識只是認知的起點,對孩子來說,更重要的是構建自己對世界的理解。

公眾號“Weplan童行計劃”發表了一篇文章,介紹了哈佛大學教育學博士格蘭特·威金斯與傑伊·麥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裡提出的理解的六個側面。這六個側面可以幫孩子更好地理解世界。

第一是解釋(explanation)。能解釋,意味著孩子能回答關於為什麼和怎麼樣的問題。就算是孩子對某件事情的解釋是錯的,也能幫家長了解孩子對哪個概念沒有搞清楚。這在教學上有個專門的詞,叫“偏誤分析”,分析的結果就是為了用新的方法來消除誤解。

孩子重構認知,理解世界

第二是闡明(interpretation)。能闡明,說明孩子能用更多的例子來說明某個概念的含義,或者是能將普遍的知識放到具體的語境中去理解。當孩子能舉一反三給出更多解釋的時候,就是他們開始輸出自己的理解的時候。

第三是應用(application)。學了之後能在實際的場景中應用也很重要。教育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在《未經教育的頭腦》中說過,如果一個人能夠將學到的概念應用於新的問題和新的情境中,就說明他真的掌握了這些知識。

第四是洞察(perspective)。洞察需要人們批判性地看待不同的觀點。在具體問題上,真正有洞察的人,既能批判某個立場,也能為這個立場辯護,也就是說,洞察需要我們客觀地看待具體的觀點,理解它的適用範圍和侷限所在。

第五是神入(empathy)。神入可以理解為,從精神層面進入另一個人的視角。神入用更常見的詞翻譯就是移情或同理心,說的是代入他人視角、理解他人立場的能力。神入要求的不是全面的、客觀的、總領全局的理解,而是從人的角度考慮,能夠從其他人看似古怪、奇特的觀點中發現價值。

最後是自知(self-knowledge)。自知就是學習領域一直在強調的元認知,也就是認識自己的認知過程,觀察自己是怎麼理解的,有沒有什麼預設信息、個人偏見、思維習慣等影響了自己對事物的理解。知道自己如何知道、如何不知道,這也是蘇格拉底說的“人的智慧”。

以上就是構建自己對世界的理解的六個側面,希望對你有啟發。

喜歡就關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