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如果清華北大本科畢業生符合條件,可直接落戶上海的政策?

與老梁的故事


上海這項人才落戶政策,最大的影響,不是上海能吸引多少北大清華的本科畢業生,而是對社會產生的教育觀、人才觀影響,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是取消學校的身份標籤,淡化學歷,只有這樣才能緩解社會的教育焦慮,為受教育者提供多元成才選擇,然而,各地的人才政策,仍強調學歷,甚至更強調學歷,這隻會加劇社會的“名校情結”。

根據清華大學公佈的2017年畢業生就業報告,2017年,清華大學畢業生2888人,深造2365人,就業475人,籤三方協議的為147人,靈活就業328人,自主創業16人。根據這一數據,每年進入就業市場的清華本科畢業生並不多,到上海就業的就更少。那麼,為何上海要出臺針對北大清華本科畢業生的政策呢?這其實是為了展現上海吸引高端人才的姿態。因為我國其他地方搶人才,也是提出學歷標準,比如,天津的學歷型人才落戶政策為:全日制本科一般不超過40週歲,碩士一般不超過45週歲,博士不受年齡限制,可直接落戶。

以學歷論人才的,說到底,是十分落後的人才觀,嚴重阻礙我國社會從學歷社會走向能力社會,進而影響人才培養質量,最終影響城市和社會的創新發展。眾所周知,學歷社會問題,導致我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辦學都以學歷為導向,在追求學歷的過程中,基礎教育嚴重應試化,高等教育則功利化,對此,社會已有共識,《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要求“完善人才評價標準,克服唯學歷、唯論文傾向,對人才不求全責備,注重靠實踐和貢獻評價人才。”然而,在具體用人時,還存在學歷思維慣性。改革我國的教育評價和人才評價已經十分迫切。

一項政策對社會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必須有前瞻性,國家的整體教育改革和人才評價改革,需要協調,一邊是高考改革取消錄取批次,以消除學校的等級身份,一邊是以學校出身論人才,還把北清單獨出來,改革的效應就被這樣互相矛盾的政策抵消,為此,國家應該對各地突出學歷身份的搶人政策進行清理。


熊丙奇看教育


在人才引進大戰中,作為天之驕子的北大清華本科畢業生是各個城市爭奪的熱點,只不過其它城市沒有上海那麼豪,吸引力不夠,也開不起相應的價碼罷了。



大家喜歡聽的,是學歷不重要,能力才重要;或者,在哪讀書都一樣,關鍵看個人努力。說這種話的人,有的是真糊塗,以己之昏昏使人昭昭;有的是居心不良,刻意迎合公眾的想法,賺得流量和人氣。現實的情況是,學歷和能力絕大多數時候是掛鉤的,高學歷代表高能力;清華北大等名校的畢業生,其含金量以及在社會上享有的待遇確實就是不一樣。

不管怎麼說,高層次人才永遠是稀缺資源,引進人才總得有個標準。個人覺得,以學歷為標準,是最公平,最合理,也最具可操作性的方法。除此以外,還能看什麼呢?看道德品質,看綜合能力?這些素質有客觀評價的標準嗎,一旦引入這種不可量化的標準,人情關係立馬就會毀了原本的標準。



上海的積分落戶標準由來已久,不僅給清華北大的本科生優待,還將全國的科研院所分了不同的等級,各自計算相應的積分。也就是說,你去越好的學校唸書,畢業之後獲得的積分也就越高,也越容易在上海落戶。

也許,你認為上海房價那麼高,不會去上海落戶。其實,上海積分落戶只是一方面,在其他領域,涉及到真金白銀的優待政策,高學歷,尤其是名校學歷,都具有非常顯著的優勢。211、985大學在就業中的優勢幾乎到了路人皆知的地步,而像天津的人才引進,不也得至少是大專及以上學歷嗎。

說一千到一萬,假如你還有學習機會,請把握好自己的學習機會,千萬別信能力大於學歷這樣的欺人之語,好好學習,儘可能考一個好一點的學校,未來的你才會感謝你自己今天的努力的。



國之重器,大國上庠。感受大學文化,瞭望科技前沿,親歷一流徵程,敬請關注頭條號“上庠”。

上庠


很明顯,上海的這項政策是為了吸引卓越人才的。

其實我們也都知道,每個城市甚至每個公司都希望能夠留住名校的人才,在現在人才優先的社會,他們的確是手中的“寶貝”。

雖然很多公司企業都說學歷不重要,只要有能力就行,其實,我們大家都明白,名校的學生本身就已經是一塊“招牌”,就差明碼標價了。

然而,會有人說,這樣對別人不公平。其實仔細思考,這也並沒有什麼不公平的,都是在競爭,必然有勝者,因為我們和名校生都會擁有一樣的高考競爭權,不過是我們輸了,他們贏得了自己的“勝果”。

上海出臺這樣的政策,清華北大本科畢業只要基本條件符合就能直接在上海落戶。城市的發展需要人才,經濟的發展也需要人才,以這樣政策吸引人才,給他們提供一個便利,提供一個特有的權利,還算合理的,無可厚非。

都是,我們不是清華北大生就“毫無活路”嗎?

當然不是,非清北生仍然可以選擇屬於自己的城市,更加適合自己的城市去發展,認真的工作,學到老,活到老(•̀⌄•́),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

感謝各位的閱讀,你們對這個政策有什麼想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哦,順便點個關注唄~


物理看花N


名校人才,全世界如此。基本沒有錯。上海有城市優勢,需要的優勢人才更多。但是,把學歷最為人才的唯一指標,這就是人才簡單化。人才簡單化,才是最大的錯。不能把學歷和人才簡單化混為一談。同時,人才也有特殊性。除了學歷,社會貢獻應該是人才更重要的指標。

長期以來,學歷人才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們對人才全面認識,社會上對此頗有微詞。

實際上,在大學生比例很少的八九十年代,以學歷論人才,確實沒有w什麼問題,因為,當時的中國,文化水平普遍很低,高中生都不多。

進入新世紀,不但國家的大學生比例大幅度提高,而且有相對過剩的矛盾,加上新技術革命帶來了非學歷技術優勢,因此,人才也發生了巨大的變革。

所以,我們應該有一種開放務實的人才觀,才能與社會發展緊密對接。

隨著社會化技術平臺的普及,創新型人才將會層出不窮,我們希望大家把社會貢獻看的重要一些。

人人都應該多做一些社會貢獻,實現自己的價值,給社會帶來財富和進步。

城市和用人單位更應該鼓勵人才對社會的責任,而不是固步自封,不求進取。

人才就是活力,不論什麼人才,應該是,學歷是青年的第一個人才標誌,但不是永久的人才標誌。


千千千里馬


我想在新的學期當中,我會把這樣的政策解讀當成一堂課認真的講給我的學生聽。告訴他們,這是一個殘酷而真實的世界,告訴他們努力學習考取名校,對他們的未來來說,會給他們提供很多的捷徑。告訴他們這個世界到處都有“有色眼鏡”,但是如果你足夠優秀,你就會不在意這些有色眼鏡!

擁有一張名校的畢業證書,不等於他們就一定是人才,但相比普通學校的畢業證書,他們更有優勢!在每年的校園招聘季,進入名校進行招聘的都是一些大企業。

朋友的孩子在北京朝陽區某所大學讀書,一個學期之後,和在北京海淀區幾所名校讀書的同學相比,他感覺到自己已經和他們產生了斷層,他們所聊的話題,國內外的教育,學校的課題,自己未來的規劃,完全不在一個層面上!

不同的大學,你所遇到的同學老師,環境,先,各不相同,眼界和格局相差甚遠,所以名校畢業就應該自帶光環,這沒有錯!

別說什麼公平,別喊口號,這個世界本來就沒有絕對的公平,如果有,那就是高考,這是一次唯一的靠你,學習的能力,應試的本領,能夠讓你走得更高的機會。

所以,還沒有參加高考的孩子,加油吧!


九鬥學生心理


我認為可以,高考目前還是比較公平的,這是特權利益給予一個明確渠道的表現形式;就跟以前科舉一樣公平合理對社會穩定發展有幫助;靠內部各種所謂的其他方式解決,不可避免把特權給予特權階層,不利真正發掘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