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大上半年淨利潤或達543億,比華爲全年利潤還多68億,恆大爲什麼這麼賺錢?


恆大采取了強有力的

成本控制,採用統一規劃、統一招標、統一配送的標準化運營模式,大幅降低營銷、管理、財務三大費用。年報顯示,2017年三大費用合共下降2.5個百分點。

今年年初,許家印提出要堅定不移地實施“規模+效益型”發展模式,堅定不移地實施低負債、低槓桿、低成本、高週轉的“三低一高”經營模式。這一點極具前瞻性。

負債率是考驗房企經營風險的重要指標。不少房企為了增規模,不惜採用高槓杆、加大負債率的方式。

隨著房地產行業趨於平淡,土地成本走高,尤其是2018年行業將步入公司債到期的高峰時期。“降負債”已成為2018年大多數房企的一個重要財務目標。

對於降負債,恆大提出三項措施,即降低負債總額、多元產業引入戰略投資和擴大盈利規模增加淨資產。2018年上半年利潤大漲增加了恆大的淨資產,也推動其淨負債率進一步降低,淨負債率已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近七成至130%以下。

恆大主動降負債的做法,看起來就更像是以守為攻,除了保障了資金的安全以外,也為後期的更多動作準備了更大的資金週轉餘地。行業洗牌格局下,將會產生大量施展拳腳的機會。

而在恆大這個規模巨無霸之下,卻處處看得到對“高品質”的苛求。

例如,恆大要求項目施工單位必須為全國前十強所用材料均為國內外知名品牌,園林環境均按豪宅標淮設計,並通過配套先行、升級物業服務、完善售後等措施,不斷增加產品附加值,為客戶提供高品質、高性價比的精品住宅。這一點也是其連續三年實施無理由退房的底氣所在。

說到底,商品房本身還是一種商品,是許多購房者一生中最重要甚至是最昂貴的購買行為,房企苛求的高品質才正是企業初心,未來市場環境下,中國消費者對於高品質產品的渴求,將是新的產業動能,從資本到消費者,都會為“高品質”三個字買單。


看透and說透


這是恆大一家企業,或者說恆大所在的房地產行業的狂歡,但卻是整個實業的悲哀。


先跟大家理一下半年盈利543億元是個什麼概念:

  1. 這意味著每天盈利3億元,和中國移動水平相當。

  2. 是中國製造業龍頭美的集團2017年上半年淨利潤的(2018年數據尚未披露)5倍,格力的5.7倍!

  3. 比華為上半年利潤(456億元)還高20%,而華為是在全球170多個國家地區和地區開展業務,每年研發投入超過800億元才取得這樣的成績的,恆大隻需要在中國做生意就能做到。



受到上述天文數字級別的利潤刺激,恆大今天股價大漲21%,許家印也超越李嘉誠,成為華人地產首富(353億美元),中國富豪榜第三名,他前面分別是馬化騰(400億美元)、馬雲(390億美元)。


恆大為什麼能賺這麼多?



一是因為它拿地的成本太低了,截至2017年12月31日,恆大手裡的土地儲備高達3.12億平方米,平均成本才1711元/平方米,而它房子的平均售價已經超過1萬元。


二是恆大押寶押對了。和萬科、龍湖這些死守一二線城市的開發商不同,恆大在一二三四五線城市的佈局較為均勻。而這兩年,恰恰是三四五線城市的樓市漲得最猛,當初低價拿地的恆大、碧桂園是最大的受益者,他們走到哪裡,房價基本也就漲到哪裡。


下圖為一二三線城市從2011年6月到2018年6月的房價同比漲幅,從2015年6月一直加速上漲到2017年下半年。



眾所周知,中國的新房普遍是期房,開發商先拿到錢再修房,而在會計處理上,這些預收款是不能列入營業收入的,而必須等到交房後才能算做收入。由於房地產開發需要2年左右的時間,這意味著恆大今年上半年的利潤,其實是來自於2016年上半年賣出的房子。而恆大銷售最多的時候卻是2017年(超過5009.6億元)和今年上半年(3041.8億元),這些業績要到2019年和2020年才體現,所以恆大未來的利潤數據可能更可怕。


開發商賺的錢,來自於居民,居民不但付出了所有的積蓄,還要揹負幾十年的房貸,恆大賺得越多,其實是居民付出得越多,而這些必然會對消費產生不利影響。


關注孔方財經,讓你第一時間瞭解熱點財經事件背後的經濟原理。


孔方財經


恆大是一傢什麼公司,怎麼這麼賺錢!恆大不是搞足球的嗎,恆大不是賣礦泉水嗎,不都是投入巨大而賺不到錢的生意?

最近恆大投資賈躍亭的法拉第未來,又是燒錢的買賣,恆大那是真有錢!一家房地產公司,三四線城市房價猛漲,如此獲得了高額利潤,半年利潤比華為全年還多,真讓人咋舌呀。

還是賣房子賺錢。

恆大2018年上半年的利潤,都是來自於2016年上半年賣出的房子,2017年恆大銷售額超過5千億元,2018年上半年超過3000千億元,這些業績都很嚇人,其利潤將在2019年、2010年報表中顯示。

房地產企業,在任志強、馮侖兩三年前紛紛退休,退位,高喊著拐點已到時,碧桂園、恆大正忙著正最後一波浪潮的錢,那是更快速的、更傻的錢。猶如當年股市漲到5000點,不少明智者高喊泡沫匆忙撤出,有些冒險者去衝進去掙最後一筆錢,股市迅速從5000點拉昇到6000多點。

房地產如是,碧桂園、恆大2016、2017、2018年,趕著二三線城市的大發展,大補漲,銷售及利潤經歷大幅上漲。

多家機構預測2018年,恆大全年銷售將突破6000億元,核心利潤增長100%以上。

華為算是利潤高,競爭壁壘強的公司了,是中國最知名和最有競爭力的民營公司。2018年上半年華為營收3257億元,經營利潤456億元,並沒有如題中與恆大相差那麼大,但比起暴力房地產行業之翹楚恆大,還是不得不有所低頭。

還好,房地產的暴力乃強弩之末,佈局三四線城市,坑更多雷更多。

我們還是希望,國內多生長出如華為之類的公司,而恆大,就大力轉型到健康公司,新能源汽車公司吧,中國首富、恆大老闆許家印正是努力這麼幹的,正在大力轉型之中。

恆大甚至也佈局人工智能領域,你認為它能繼續笑傲中國十幾二十年嗎?


區塊鏈作家邱恆明


恆大是地產企業,華為是雖然是國內領先的電子通訊等科技類產品的研發和生產銷售領先企業,但是畢竟是製造業,而製造業利潤比率往往都比較低,不虧就算不錯了,華為已經是製造業中很優秀的企業。從其2017年的財報來看,華為2017年度實現全球銷售收入6036億元同比增長15.7%,淨利潤475億元同比增長28.1%!6000億級別的營業收入比阿里巴巴和騰訊的總和還高一截,但是如果論淨利潤還是很難和房地產企業比較的。

這些年,房地產可是長期佔據國內三大暴利行業之一,也是國內的投資選擇第一順位。更何況比較的對象還是近年房地產企業中最出色的恆大,自然更難比較,恆大地產最近三年發展非常迅速,今年上半年,恆大銷售收入3041.8億,同比增長24.6%,其今年上半年稅後淨利潤超520億,核心業務利潤超546億,均創行業有史以來的紀錄,最讓人關注的還是在去槓桿潮下,恆大的負債率從去年年末的184%到今年6月30日大幅下降到130%以下,強化了公司的抗風險能力。

源自風生焱起的個人分析,歡迎關注本賬號以便獲取更多財經知識


風生焱起


我剛特意查了一下,華為2018年上半年營收3257億元,經營利潤456億元。其實兩者相差並不大,但是華為做為先進製造業的代表,取得如此成績,著實不易!一個地產企業、一個生產研發型企業,本身就不具備可比性!

碧桂園、恆大一直在佈局三、四線城市

想起一個段子“生不進恆大、死不進萬科、生死不進碧桂園”。碧桂園、恆大早在幾年前就通過大舉拿地押寶三、四線城市房產,截止2017年底,恆大的土地儲備高達3.12億平方米,而近兩年,房價漲的最厲害的就是三四線城市,當然恆大會是房價上漲的既得利益者。

恆大的小資金控盤模式,在三、四線城市極為流行

小資金控盤,舉個簡單的例子,10個億的開發項目,恆大最多隻拿3個億(土地可作價),操盤整個項目(開發、運營、銷售),投資方需解決7個億的資金。利潤按持股比例分配,但另需給恆大一筆不菲的業務提成(按銷售額遞增)。如果總銷售額是15億,恆大會優先提取5%;達到20個億,提取10%,30個億,可能就會高達20%……。【只做解釋之用,實際情況更復雜】

這樣做有幾個很明顯的好處:

  1. 所有的銷售數據,會納入恆大整個管理體系之內

  2. 恆大的負債率,會急劇下降。半年時間,恆大負債率從184%急劇下降至130%,不覺得奇怪麼,而小資金控盤屬於股權投資,用30%、甚至更少的資金,撬動整個項目開發,當然負債率會下降啦!

  3. 恆大的利潤只升不降。以上面的例子來說,30%的股份分紅+業務提成+項目管理費+其他,其項目利潤率要高於單獨投資開發,這樣何樂而不為呢!

  4. 有恆大的金字招牌在,根本不愁找不到投資方,況且還能有足夠的利潤!

總之,目前小資金控盤模式在業內也不是什麼秘密,學習模仿的有很多,但是都沒有恆大運作的好,現在恆大都計劃與私募股權基金合作了,其他的企業,還真學不來!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交流!財經問題就請點擊關注【操盤手信一】!!!


操盤手信一


恆大的突飛猛進並不是偶然,這一次能夠榮登“寶座”是有所根據的。在2010-2015年間恆大大舉進軍二三線城市,可以說是重資“押寶”二三線城市的發展。當時的房產並不比現在熱門,諸多的房地產商的房子是賣不出去的,產能過剩極為明顯。自2015年以後,2016年、2017年間二三線城市經歷了“大發展”,恆大也是“坐上了火箭”式發展狀態,成為了二三線最為耀眼的“明星盤”。再加上碧桂園質量問題的缺陷,恆大更是夯實了二三線發展潮流。

2018年上半年恆大實現銷售3041.8億元,同比大增24.6%,成為少數業績逆勢大增的房企!並且多家投行預測恆大全年的銷售將突破6000億!核心業務利潤較去年同期更是增長100%以上。淨負債率將由去年年末的184%下降至130%。

恆大不僅僅只重點發展房地產行業,還在積極改變模式,以民為基礎的文化旅遊、健康養生甚至高科技汽車也均有涉獵,成為多元式發展。其中恆大健康的股價更是在近兩個月內漲幅達45%左右。

其實恆大與華為沒有多大的可比屬性,一家是房地產企業,一家是科技類企業,行業不同、無法比較。但是希望的是造房子的就把房子質量造好,造手機的就把手機質量做得好以及國產化。


炒股哥說


一個賣技術賣手機的產業,一個是拉動P的地產產業,這還能比嗎?地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拿地、更多的拿地、便宜的拿地;核心的商業模式就是:漲價、漲價、漲價;而華為呢?一方面要技術創新,知識產權,應對全球競爭,還要管理、管理、管理,而地產的管理就是:賣房、賣房、賣房。


所以這是二個維度的企業,沒有可比性,也沒有必要比。


我是孫洪鶴,每天都給大家分享原創短視頻創業脫口秀,每天都有更新原創短視頻,大家可以關注一下。

孫洪鶴


地產企業賺錢本身就不奇怪,畢竟地產業是國內最紅火的產業,甚至於比互聯網還要紅火。如果地產公司都不能賺錢了,那麼真的無法想象國內還有什麼企業能夠賺錢。

我很奇怪為什麼總是有人把不同行業的利潤來對比,這有什麼可比性?我們國家的房地產照搬香港模式,很容易形成巨大規模的房地產企業,像碧桂園,恆大,萬科和保利。恆大之前靠加槓桿拿地便宜很多,但樓盤的售價卻一點也不低,既然如此,他們怎麼能不賺錢?

華為是技術型企業,類似於華為這樣的企業需要大量的研發和營銷開支。現在的華為類似於十年前的諾基亞,2009年諾基亞的營銷開支佔道了整體營收的8.6%,研發支出佔到了整體營收的14.4%。華為光研發支出這一項就要比恆大多出400億人民幣。而且今年上半年華為的利潤不比恆大少多少。我們應該這麼想,一個躺著都能賺錢的企業利潤居然只比華為高一點。


看球人


恆大的利潤為什麼這麼高,炒出來的,在我家五線開外城市,恆大來之前3000多的價格老白姓都買不起,來之後這兩年漲到5000多,而恆大很另類,賣8000多,這前後時間不超3年,那點破房子每天到處贊助搞興趣班輔導班的機構,去給他免費表演,拉來年輕的家長去買他可房子,小孩們表演完了,連個小禮品都沒有,還得自掏腰包給化妝費。對恆大的印象超級差,出來混終究是要還的,不信咱騎驢看唱本……


肖仁軍


恆大作為一家民營企業,沒有強大的背景支持,依靠創始人和管理層的不懈努力,把企業做到行業的佼佼者,規模做大了,利潤自然而然啊!

隨著城市化的推進,3-4線城市化加速,提早佈局拿地的恆大、碧桂園享受到了發展的紅利,享受到城市化帶來的好處,利潤高起,無可厚非啊!

話說回來,恆大十年前也是度過了上市這道鬼門關,發展至今,確實不容易。對於這樣的企業我們還是多多鼓勵。再說了,做生意本來就是要提早佈局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