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現在很多年輕人仇視父母的現象?

鄭偉悅



看到這種現象,我心裡有種說不出的滋味。因為“仇恨”這個詞,未免有些咋眼。就像之前在豆瓣上比較火的小組,叫“父母皆禍害”,創建於2008年1月18日。這裡聚集了一群在父母子女關係中受到挫折、苦苦思索出路的年輕人。我專門去豆瓣看了相關討論,看完後心情極其沉重,這些故事是普通的又是特殊的。


家本來是讓人倍感溫馨的地方,外面受了多少委屈,裝了多少堅強,這裡都可以卸下偽裝。而很多人提起這個詞,想到父母,就心痛,想逃,甚至到了仇恨的地步。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在討論中發現了兩種類型的父母。


第一種,極強的控制慾。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按照自己的要求和生活軌跡去生活。“逼考公務員”“逼結婚”“逼生孩子”等等。在綜藝節目《圓桌派》中,有人用父母像是製造機器人的造物者,來形容強權的父母。他們對待孩子,就像製作了一臺機器人一樣,希望孩子能像他們所指定好的程序完成指令的動作。一旦孩子有自主意識,想要做出背離他們的選擇時,就用向孩子施壓、哭鬧、斷絕關係等方式去逼迫孩子選擇自己認為對的方向。他們大多有兩個執念:“希望孩子不要重複我悲慘的人生”“我的人生很好,你也一定不能比我差”。

另外一種父母,我想應該是社會很小的一部分,但他也確實存在在我們的社會中。就像豆瓣網友寫到:“有時在媽媽眼裡,自己連呼吸都是錯的。”在父母眼裡她們是累贅,她們是被髮洩負面情緒的工具。看了網友們哭訴自身經歷,我感到震驚憤怒、又難過。

這篇回答的後半部分,我想單獨對父母和孩子寫寫我想說的話。


親愛的父母們(針對第一類父母),我知道,你們一直用盡你們全身力氣,想讓孩子過上你認為的幸福生活。當孩子跟你們起衝突,說出傷你們的話時,你感覺心痛。你不理解,為什麼你用你所有的愛,卻換來了孩子們的仇恨。我想告訴你們,這世上所有的愛,首要基礎就是尊重,而不是控制。孩子是獨立的,他們需要對自己的人生做出屬於他們的決定。他們需要你們給他更多的自由和信任以及認可。很多路和人生需要他們自己去嘗試,而你們角色應該是他們的加油站。當你們認可孩子並且平等和他們對話時,孩子們會對你們充滿感激,並願意跟你們吐露心聲。

對於第二類父母,我不知道你們會不會關注此類話題,我只想說,孩子是無辜的。無論你的生活過的多麼艱辛,你對這個社會或者他人有多少仇恨,請你善待你的孩子。他們是上帝送給你們的禮物,需要你們愛的澆灌。你會在他們身上重新看到愛,感受到溫暖和幸福。


親愛的孩子們,我們無法選擇誰來當我們的父母,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如何正確的去面對以及如何避免錯誤重複。


首先,如果你有機會心平氣和的和他們溝通,你可以心平氣和的告訴他們,他們的做法(描述客觀事實)和你的感受以及希望他們怎麼做,這三個步驟是正面溝通的方式。比如:“媽媽,你總是替我選擇的方式讓我感覺很壓抑,我是獨立的人,我有能力為我自己做出的選擇負責。希望媽媽能相信我,你對我很重要,所以我特別希望得到你的支持。”我想大部分的父母都是希望孩子幸福的,只是有時對自己的想法有些執念,當他們感受到他們的做法給你帶來的痛苦時,也許會促使他們反思自己,轉變態度。當然,你也可以邀請一位你父母都很認可的敬重的人,參與進來,幫助你們化解矛盾。


其次,我們有時會迫不得已地陷入復演當中,我們會不由自主的用我們曾經受過傷的方式,繼續對待我們的孩子。不是誰一開始就知道怎麼當父母的,我們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更需要學習。學習如何破除自己的侷限,跳出自己原生家庭的圈,重新組織健康的家庭,正確的陪伴和養育孩子。這也是我現在正在做的事情,我希望更多地父母有學習的意識,希望與父母共同創造有利於孩子發展的成長環境,實現成長。


最後,不知道父母給予了你多少傷痛,也希望你能接納(並不是認同)已經發生的過去種種。我知道這對於你來說非常難,但是宣洩完後,放下仇恨,也許我們需要用更多的精力去過好自己現在,以及將來的生活。不建議把生活的重心全部放在父母的矛盾上。生活的內涵,比解決矛盾更廣大。


在飛速發展的社會,我想每個人都有對幸福不同的定義和自己追求幸福的方式。父母與孩子的矛盾不可避免,畢竟我們生於兩個時代,觀念不同。但還是希望你們能給予彼此尊重和空間,用智慧與愛化解矛盾。願你的家庭裡,多些歡樂,少些痛苦;多些溫暖,少些冰冷。願每個孩子都能得到正確的愛與陪伴。


最後送給大家一句話:如果你對你的原生家庭有很多遺憾,那麼更加需要記住,你們,就是你們孩子的原生家庭。



蘭海


現在很多年輕人仇視父母?應該說,現在有一些年輕人不理解父母,有極少數年輕人仇視父母。這樣說才較為客觀,仇視父母的畢竟是極少數!

現在有許多年輕人是獨生子女,從小家裡就把他(她)當作小皇帝、小公主,處理問題時一切圍著孩子轉成為常態,嬌慣的太過分了。孩子長大了,其中相當一部分孩子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力求上進,欲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並多有所表現。

但是有少部分孩子養成了專橫跋扈的壞毛病,其在家的地位不是兒子或女兒,而是太上皇,向父母發號施令,父母稍有懈怠,就大發雷霆,父母怎能忍受得了,便發生爭執,爭執多了便升級,升級成為仇恨!

現在年輕孩子的父母,在他(她)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曾經經歷過艱苦的生活,省吃儉用。但現在有些孩子少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卻追求享受,他(她)不怪自己不好好學本領,卻怪父母沒本領,沒有給他(她)足夠多的錢讓其消費結婚生子,月積月累,便產生了對父母的仇恨!

以上很多情況多是父母從小慣出來的,也有些是孩子的攀比心理造成的!

可憐天下父母心!水往下流這是常態,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有的父母確實是對孩子的關愛太少了。有的孩子是被父母遺棄的,有的父母只顧賺錢,成了留守兒童,生活艱辛,對父母有些怨恨。

有的父母,經濟還可以。但是喜歡嘮叨,這是許多孩子不喜歡的,但不至於產生仇恨!若父母有養兒防老,以老賣老,老靠子女的思想,對子女提出過分的要求,今天要這,明天要那,怎能不引起孩子反感?孩子大了,讓他(她)自主獨立吧,何必操那份閒心?孩子大了,也有他(她)們的苦衷和難處,多多體諒他(她)們吧!

願父母子女享受天倫之樂,家和萬事興,父母子女共同努力吧,大家都要為建設和諧家庭盡義務作貢獻,願所有家庭幸福快樂!


亭亭玉立104648451


我身邊有不少“仇視”父母的案例,我雖然近些年因為大齡不婚,跟父母的關係也比較緊張,但是遠遠沒有達到仇視的程度,所以很同意樓下的觀點,親子關係緊張的不少,但是仇視的應該是少數,如果題主跟父母關係真的達到仇視的程度了,趕緊要想辦法緩和,親密關係如果惡化會影響自己後期學業、事業甚至性格的發展。

雖然近期有北大學霸12年不回家過年,6年拉黑父母,跟父母切斷一些聯繫的個案。但這個畢竟是個案,該案例中父母,最典型的不知道兒子想要什麼的父母,一味強調自己為兒子創造的就是最好,他們一家盡心盡職了,所有的問題都是兒子自己的問題,不是自己的問題,這樣不知道反思和總結的父母,必定處不好跟子女的關係,做父母的應該深入到孩子的內心深處,真正瞭解自己的孩子,不能孩子做什麼都反對,一意孤行貫徹自己的意見,不滿足孩子的願望和需求,中國這種霸權式家長特別多,“我是老子,你就得聽我的”,所以導致了很多家庭關係特別緊張,而且中國式家長更多地是抱著:“我是為你好”,站著道德的制高點,讓孩子沒有反駁的空間,這種自以為是的愛不是真愛,只有尊重溝通理解的愛才是真愛。

因此要營造良好的親子關係,應該從平等對話和溝通開始。孩子不是你的玩物,更不是你的私人財產,不應該是隨意受你的支配,他們都是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他們有自尊,有個體的喜好,只有當他們誤入歧途了,拉他們一把,但是如果孩子的選擇沒有對錯之分,就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如果真出現關係緊張了,各退一步,平和溝通。兩代人之間確實很多價值觀和觀點是不一致的,畢竟代溝這個詞也不是空穴來風,家庭領域很多時候很難講道理的地方,僅僅需要的就是彼此的空間和信任,因此相互理解吧,這些年過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敢回家過春節,也確實反映了有很多家庭親子關係緊張的現象。


雲說養老


年輕人仇視父母,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愛父母,愛而不得,遂轉成恨。人常說愛的對立面不是恨,而是漠視。試想,年輕人為什麼不仇視老師、同學、朋友呢?因為對這些人沒有濃烈的感情,也就沒有深深的期待,也就沒有期待落空後憤憤的失望。愛父母,希望父母如自己想象的樣子,但是現實的父母卻是另一番樣子。於是,就會在內心當中將父母分裂成為一個“想象中的父母”和一個“現實中的父母”。對“現實中的父母”的仇視程度,恰恰是對“想象中的父母”的渴望程度。討厭你攻擊你,希望你趕緊消失,換回我“理想中的父母”。在這一點上,其實家長與孩子無異,很多家長也是會暴力對待自己的孩子的呀,就覺得懲罰了壞孩子,就能得到好孩子了。但是我們客觀理性地來分析,懲罰了壞,就一定能夠得到好嗎?當然不是。因為好壞是一體的,好父母壞父母是同一個父母,好孩子壞孩子也是同一個孩子。之所以有人會將一個整體的對象分裂為兩個好、壞的部分,原因在於這些人內心的成熟度不夠。所以,我們由此可以得出,一些年輕人仇視父母的另一個原因是幼兒化思維,以為攻擊了現實裡的壞父母,想象中的好父母就會出現。
現在很多的微信公眾號會發類似的文章,一方面是因為,話題比較刺激,能夠引來流量。我們中國自古以來都是注重孝道的國家,如果有人仇恨父母,就是一個勁爆話題,人們或出於獵奇的心理、或出於維護道義的思想,就會想要去關注事情的來龍去脈。另一方面是因為,大家需要新的思考,微信文章就帶著大家思考。國人現在確實處於一個意識覺醒的狀態,以前太關注物質,現在注意力都集中到精神上了。大家開始會去思考,一些原本我們認為非常重要、正確的東西,真的有那麼重要、正確嗎?所以,對親子關係的思考就趕上了時機。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趙咪咪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暖心理


身邊很多年輕人對父母有抱怨,這種抱怨來源於價值觀的不對等,但是上升到仇視的程度者肯定有,但是肯定不會特別的多。

我個人覺得,一個人如果在“原生家庭”中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溫暖、幸福、信賴、安全,那自己就應該更為努力去改變自己能改變的內容。如果有抱怨,有仇視甚至是恨,只能說明這樣的幾點:

1.自己不夠強大,不夠強大到能夠為自己的生活和命運做主。一方面排斥父母的安排,排斥父母“迂腐”的觀點,而自己卻不能強大到跳開父母構建起的價值圈,在某個圈子內困頓。

2.沒有足夠強的和父母溝通的能力,要麼順從,要麼排斥,要麼抗拒,沒有能力能夠引導父母理解自己甚至尊重自己,所以會有矛盾和抗爭。

當然身邊有很多年輕人對父母恨來源於父母不能滿足他們的訴求,比如結婚的買房買車、消費等等,很多人一方面在榨乾父母的血汗一方面抱怨父母對他們的不理解。

這個世界上從來都沒有完美的父母,如果能理解這一點,就會少很多矛盾。

當然同理,這個世界上也沒有完美的孩子,如果父母能早早理解這一點,一輩子大家積極向上的生活中,少了矛盾和對抗,該多幸福!


九鬥學生心理


其實人還是要自己學著慢慢長大吧!

我曾經就非常的仇視我的父母,但是我不說話,也不頂嘴,更不會罵他們,我就是把我自己在家裡給封閉起來,勁量和他們保持距離!

我是姊妹四個,兩個姐姐一個哥哥,我最小。在別人眼裡,肯定認為我最受喜愛,我就是家裡的寶,就是家裡的王。至少我身邊的同齡人在家裡就是被寵著的,被慣著的,被愛著的。

兩個姐姐我爸媽沒有動過她們一個手指頭。我哥哥就被我爸爸打過一次,而且還是因為小學四年級不寫暑假作業,他打了我一巴掌,這一巴掌直接打我鼻子上了,鼻子流鼻血了。我老爸因為工程款的事情正在焦慮,我的哭聲讓他心煩意亂,出來後他就打了我哥哥兩下!

而我第一次和第二次捱打都是我媽打的,第一次打我就是因為我弄丟了一個荊條編的筐而已,就用掃把把我打的滿地打滾,最後午飯我都沒有吃,我就滿臉的淚痕和鼻涕上學去了。第二次就因為我打破了一個暖壺,她又把我打的滿地打滾,她都沒有問問和看看我又沒有被燙到?!

我父親打我直接就是地獄式的揍我,第一次打我我都忘了因為什麼事情了,他把我用繩子吊在房樑上打。第二次因為學別人抽菸,打的那叫狠呀!直接用筷子粗細的棉繩把我捆成了一個人肉球,從村裡路邊折了柳條那就是一頓抽呀,最後我的臉上都有兩個柳條印子,身上就別提了!第三次因為幾個小夥伴玩耍,爬到了別人家打穀場的麥秸杆堆上。人家來家裡不是來找事的,只是因為那麥秸杆堆太高了怕把我們摔下來摔壞了。他就讓我趴在我的床上,用我的皮帶抽我的兩個小腿,小腿都抽的全是血紅的印子了。他拿出他的酒加熱點燃又給我擦,一連問我好幾次錯了嗎?我沒有吭聲,他又繼續打,最後皮帶打斷了,兩個小腿肚子全是血道子,往外滲血了,我半個月下不了床。老爸揍我不下10次,沒有一次是輕的!我爸打我,我沒有一次掉過眼淚的。

從我母親打了我第一次開始,我在家裡就變得沉默寡言了。打了我第二次的時候,我就開始有意識的避開她了。大冬天的一家六口人看電視,他們五個人坐在炕上,我就一個人坐在地上。冬天他們坐在炕上吃飯,我就拿著饅頭加點菜,端著稀飯就走了!

從那以後每次吃完飯,我放下碗筷就去學校了,如果星期天和寒暑假,我吃完飯無論下雨還是下雪我都不在家裡呆。就是一起去莊稼地和果園乾鍋,我都是一個人在一個角落默默的幹著!

該乾的活我都會去幹,我從來不會偷懶!他們給我買新衣服我就穿,不買我也不吵不鬧。給我零花錢我就拿著,不給我也不會伸手去要的。那個時候我爺爺還在,我爺爺經常給我零花錢的。

慢慢的長大了,最後我離家出走了3年,3年沒有跟家裡人有過聯繫。最後因為太過思念父母我選擇了回家。回家之後又選擇了去學廚師,我現在回家習慣性的給他們做飯,收拾屋子。

又經歷了太多太多,慢慢的就淡漠了以前的一切。

這些年,每年都會給二老買衣服,二老的生日都會給錢,春節也給錢。

不管怎麼樣,沒有他們哪來的我?

哥哥定居深圳,大姐定居深圳,二姐也結婚10年了。他們給了我生命,養了我小,我養他們老!

走的路多了,經歷的事情多了,看的多了,見得多了,也就學會了自己慢慢長大了!


陝西憨厚娃



可恨的愛


的確,進入互聯網時代,人們能看見排山倒海的各類“奇聞”。但很多年輕人仇視父母的現象,不算奇聞,是早已見慣不怪的怪象。唯一不同的是,現代年輕人比起他們的上一輩,表達對父母的怨恨,勇氣足、方式多。


從這一角度,我們看出“為什麼現在很多年輕人仇視父母”的最深層緣由,是父母將自己未釋懷、壓抑的恨(情感情緒),包括在他們父母那裡“受訓”來的養育模式,無意識的統統“傳授”給了自己的孩子。這是一廂情願的,強行按己所需的教養模式。這個深遠道理,如今也越來越多的人都明白,可是現象依舊。為了回答提問,只好再重複“道理”:父母真的是以“我最愛你;我所做的,都是為你好”而付出,卻並不真明白,孩子感受不到愛,正源自他們毫無邊界的“侵犯”。


父母對孩子的愛,為什麼令孩子,即今天的年輕人有仇視之情?首先,我們需要反思一個現象:很多年輕人仇視父母的情緒本身,令人質疑父母的愛,至少得質疑他們愛的方式。如果說,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這話是正確的話,那麼,涵容滋生情感,控制生長仇恨,這話也是對的。孩子所顯現的對父母的恨,直接反映了許多父母雖有愛心,但愛的方式大有問題。我甚至想說,不具備反思自己愛的方式有問題的父母,你對孩子的愛,不是愛,是傷害。


其次,父母愛裡有隱形的劍。比如,溺愛,裡面就有厲害的殺手鐧——控制,它溫柔的牽制了孩子的創造力,也成功的遏制了孩子承受挫敗、承擔責任的能力。再比如,冷漠性,即家庭氛圍是充滿緊張、理性、要求、期待,匱乏情感交流。許多強勢母親,或父親缺位的撫養環境,孩子的情感大多很冷漠,或是很拘謹內向。在孩子所暴露的怨恨情感裡,我們不得不正視,父母的作為,像利劍一樣在“為你好”這面愛的旗子下,不斷刺傷的是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不斷削弱的是孩子的自主性,和獨立思想。


“全都是為了你好”的愛,如果也叫愛,那是挺可恨、可怕的。


我們在心理諮詢的經驗中,見證了不少這樣“可恨的愛”的教育模式。前不久,爆料的留美研究生王猛寫給父母的控訴信(他是理科狀元考入北大、留美研究生,卻12年未回家過春節、與父母決裂6年,寫了萬字書信控訴其“罪行”。而這一切都源於父母的過度關愛,即毫無邊界的“侵犯”),其文字行間,透視了母親的愛裡,充滿著無形的利劍。王猛,僅僅是現在很多年輕人仇視父母的一個縮影。


當然為人父母,他們並不覺得,他們的愛裡有什麼劍,即便事實上傷及了孩子的情感,他們也是無意識犯下的過。只是,我愛你,招來的是你恨我,終究最可憐而痛苦的還是父母。

給恨以出路


人是感情動物,我們必然追求代表一切愛的東西,同時也不可避免的會遭遇挫敗,於是愛恨情仇成為了我們無法逃避的世界。尤其,當我們內心積攢有恨的情感時,我們(包括當事者、被恨的親人、愛人)不應壓抑、迴避,而應承認和容許它的存在,並給以釋懷的出路。


網絡,已成為了人們表達各類情感的最直接,最安全的領域。年輕人在微信公眾號發仇視父母的文章,我覺得無可厚非,這正是一種情緒釋懷的出口。奇怪的,總有那麼一股道德勢力:不應該,不准許仇恨你的父母....但恨的感覺往往不遵從道德,它就在你的身體裡。你越是壓它越往上竄。生活中有些人動輒愛生氣,或脾氣不好,就是長期積壓恨感受的結果。


那麼多年輕人之所以仇視父母,也恰恰是父母過去的以道德強調(道德綁架),迫使孩子壓抑感受,隱藏怨恨;當孩子長大,壓不住的情感,自會以各種途徑表達出來。就文字表達恨意,相對來說是理性而健康的表達方式。


原諒或放下,是一種能力,需要時間,需要成長勇氣;仇恨的釋懷,也需要時間,更需要寬容的人文環境。作為成人,我們除了理解年輕人,以微信公號發表文章釋懷是可行的,還應學會等待, 等待年輕人,通過他們的方式探索自己,成長自己。


熊玲心理諮詢


提起年輕人仇視父母,就不能不提到一個詞彙—原生家庭,不知道這個詞彙是從何時誕生的,但這個詞彙的確引發了人們對於自己原生家庭的探索和反思,所謂原生家庭就是自己出生和成長的家庭,而在這個家庭裡親子關係的發展是很重要的一個關係,很多人成年後心理上性格上的很多問題都可以追溯回一個人的原生家庭,很多問題的產生和父母的教育,撫養方式都密切相關。



所以很多人在瞭解了原生家庭之後,出於自身的痛苦經歷很自然的就開始批判自己的原生家庭不夠好,批判自己的父母不夠好,甚至於仇視自己的父母。就好比前段時間比較轟動的北大高材生髮文炮轟自己的父母,12年沒回家的事件,他因為青少年時期受到父母的嚴苛管教,內心壓抑了很多對父母的憤怒,雖然考上了北大,但成年後的他內心對父母產生了極大的不認同,甚至仇視自己的父母,於是斷絕了和父母的聯繫。



當然這樣的做法有點過於極端,但的確有很多人內心深處對自己的父母有很深的牴觸心理,豆瓣網上有一個知名的網絡群組,名字叫父母皆禍害,裡面有數萬的網友瘋狂吐槽自己在成長過程中被父母傷害的經歷,這其實很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過去的家庭教養方式確實存在一定的問題,我們的有些父母也的確不是一個稱職的父母,在教育撫養孩子的過程中犯過一些錯誤,傷害了孩子幼小的心靈。



雖然有的父母有問題,但探討原生家庭的目的並不是單純為了發洩自己對父母的怨恨,而是通過反思和探索原生家庭來讓更多的人瞭解原生家庭的一些弊端,進而修正一些錯誤。所以作為子女的我們,可以不認同父母的過去,但沒必要上升到仇視父母的地步,因為仇恨不解決任何問題,仇恨不會讓人快樂和幸福,很多關係中的痛苦,註定只有在關係中化解。



就好像那個不和父母聯繫的高材生,表面上看他通過這種方式懲罰了自己的父母,但受傷害的又何止是父母,他自己也是受害者,因為他喪失了一個人最重要的親密關係,和父母的關係,他的生活註定也不會多幸福快樂,而且這種處理方式也會影響到以後他和愛人和孩子的關係,實在是得不償失。



所以你可以有仇視父母的情緒,但要儘快走出來,這個世界本就沒有十全十美的父母,即便是我們自己,成為父母之後也很難做到盡善盡美,每個人孩子成長過程中都必然會受到傷害,但現在的我們早就長大成人,我們要對自己負責,過去已經無法更改,但我們可以決定自己的現在和未來,化解自己對父母的恨意,才能讓我們從痛苦中走出來,獲得幸福和快樂。


心靈成長記


這種現象是存在的,擔這個問題問的太偏激,怎麼會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仇視父母?怎麼得來的結論?

至於有人仇視父母,我不做評價,因為我不瞭解,但我想說,的確有些父母不配為人父母,他們的孩子若仇視他們,那是很正常的。我在豆瓣父母皆禍害小組裡看過幾個例子,真的看的我心寒。


1、我和我爸現在成了 老死不相往來的狀態, 過程一言難盡。 但是他在我小時候罵我, 說我連狗都不如, 養條狗見了主人還知道搖尾巴, 養我得到了什麼…… 反正什麼難聽罵什麼, 一輩子的陰影! 因為他古怪性格, 我媽被他氣出病來, 早早離開了我們, 對他真是一輩子的恨! 這輩子我們還完債, 下輩子希望我們不要再遇見他!

2、我媽是農村婦女, 小時候, 我就是在我媽的謾罵和汙辱中長大的。 媽媽罵我是爛貨、妓女,賤人等等 ,最不堪入耳的詞來罵我的。 現在我和我媽一點都親密不起來, 甚至非常討厭她,兩看相厭。 看她不順眼就罵她蠢貨, 罵她一頓才解氣, 可能是解小時候壓抑太久的氣。 我以為我就是非常冷漠不孝的女人。


3、上幼兒園的時候因為我弄丟了10塊錢大冬天讓我穿個內褲跪門外面,因為我一直在外面哭於是我爹把我踹下樓梯了      

上小學四五年級的時候因為背不出來音標被我媽拿凳子往我身上摔,同學來家裡叫我一起去上學,她讓同學在旁邊看著然後繼續打我= =

上初中的時候因為和同學發短信所以被我爹拿皮鞋抽臉+牛津字典砸頭      

還好高中他們都老了打不動我了但是我媽還是因為我沒有按照她的要求寫數學作業而是寫了英語掂菜刀追我,還朝我臉上摔了一個瓷碗



4、大概是小學幾年級,一腳把我從門口踢來滾下樓道,他是軍人,腳力很大,滾到樓下後整個人都發昏了,他媽的跟拎狗一樣的把我提回家,把我踢來跪下後,一腳踩在我腦袋上,讓我道歉什麼的,我還是不認錯,還罵髒話,哈哈,我第一次對他說“C你媽”爽死我了當時,把他徹底激怒了,扯下軍用皮帶,就是前面有大鐵釦的那種,用鐵釦抽我,打到腦袋上,當時就眼睛一黑,整個人開始模糊,還好我媽回來了,跟他拼了老命,不然鐵定老子得被他打死。
所以,有人仇視父母,我真的不知道如何評價,也許小時候他們受過父母的虐待呢?一個人再爛,只要生了孩子,都可以升級為父母,更可怕的是,他們可能會利用父母的身份,對孩子身體或者精神暴力。難道這樣的父母也要說“天底下無不是之父母嗎?”,難道也要說“沒有父母不愛自己孩子嗎?”,難道他們的孩子仇視他們,也要被認為不孝嗎?是時候把父母搬下神壇了,這樣不僅對孩子好,也對父母好。


劇評社


不請自來,因為人父,孩孑即將進入青春期,對這類問題很關注,僅就這個問題和大家探討,不足之處請指正!


年輕人仇視父母,其原因很多,這裡我將因父母不負責任等少數原因剔除在外,專注於家庭教育這一塊,做一論述。現在的年輕人絕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也是我國實行計劃生育國策的產物,緩解了人口膨脹,也帶來了社會問題,獨生子女對於家庭來說是一個特別的成員,望子成龍等傳統觀念還是很有市場的,長輩疼愛孩子無可厚非,但在很多家庭疼愛卻演變成溺愛,君不見大街小巷,爺爺奶奶拿著飯碗追著四五歲的小孩子餵飯,一口一口,各種央求,各種許諾,卻不知這種行為剝奪了孩子動手的能力,助長了孩子無理的要求,孩子的要求不分對錯,一哭二鬧三撒潑,不知道拒絕,培訓了孩子不遵守社會規則的性格,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懂得感恩嗎,他會以一切自我為中心,只知索取而不曉給予,父母稍有不如意就恨上了也就不足為奇了。


另有些父母望子成龍,出發點很好,方式很粗糙,以愛為名為孩子安排極其繁重的學習任務,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為他考慮,一味增加壓力,剝奪孩子的業餘時間,業餘愛好,這樣的孩子能不怨父母嗎?


綜上,雖有些極端,但在社會很常見,所以還是要勸為人父母者,已所不欲,勿施於人,以平常心教給孩子的三觀,才是正道,謝謝,請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