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泡在沙發看綜藝的你,也許應該知道這個著名的「奶嘴理論」

說實話,第一次看到這個理論的時候,感覺後背一涼。

奶嘴理論,看名字,似乎有點感覺是和巨嬰或者幼稚長不大之類的事務相關。

別忙,我們仔細想想,孩子用奶嘴是做什麼的?

帶過孩子的家長都知道,很多時候,孩子帶奶嘴,並不是為了吃奶,而是咬著奶嘴本身,會給孩子一種安全感和滿足感。

週末泡在沙發看綜藝的你,也許應該知道這個著名的“奶嘴理論”

所以奶嘴和奶瓶是兩個存在

敲黑板:重要的不是溫飽,是安全感和滿足感。

奶嘴理論說的什麼?

奶嘴理論是用來描述一個設想:由於生產力的不斷上升,世界上的一大部分人口將會不用也無法積極參與產品和服務的生產。為了安慰這些“被遺棄”的人,他們的生活應該被大量的娛樂活動(比如網絡、電視和遊戲)填滿。

這話挺好理解的,比如進入高科技時代,自然需要更多高精尖的人力資本,這個過程中,會有一部分人逐漸要被淘汰,為了防止這種淘汰帶來的可能發生的衝突,於是,讓娛樂充斥著他們的生活。

我後背一涼,就是因為這個。

週末泡在沙發看綜藝的你,也許應該知道這個著名的“奶嘴理論”

這種場景,越來越少

社會動盪的主要因素之一是階層之間的利益衝突。

那要如何避免少數得益者與大多數的底層人民間的衝突呢?

方法之一是給其“奶嘴”,轉移其注意力和不滿情緒,讓他們更能接受自己的境遇。

奶嘴理論咋來的?

這一概念來自美國的前國務卿布熱津斯基。美國舊金山曾於1995年舉行過一個集合全球500名經濟界、政治界精英的會議。該會議的主旨在於為全球化的世界進行分析與規劃。會議上,與會者一致認為全球化的高度、快速、激烈的競爭將使全球80%人口"邊緣化",而這80%多餘人口與20%搭上全球化快車的人口之間的衝突將成為今後的主要問題。

在此基礎上,奶嘴理論出現:讓80%的人因為咬著奶嘴,所以很安靜平和,高枕無憂,安分守己。

為什麼用奶嘴?因為奶嘴溫情、便宜,效果好。

好像挺有道理的

記不得什麼時候開始,身邊的娛樂,一下子火了起來。

“宅”這個字,也從一個名字,變成一個動詞和形容詞。

這個人,太宅了。。。

用電子遊戲、虛擬社交、膨化食品、碳酸飲料,還有數不清的選秀,聽不完的歌聲,刷不完的直播。

以及隨之出現的一些人,不願意工作,牴觸社交,喜歡孤獨。

一箇中性但危險的詞:泛娛樂化。

心裡涼

當娛樂變成產業的時候,可能對我們的影響不只是孩子喜歡玩遊戲,少年喜歡追星,大人喜歡看電視,宅男宅女喜歡肥皂劇這麼簡單。

如果說明星上億收入不只是一個獨立問題。

那麼我們真的要考慮一下深層原因了。

希望我們空閒的時間多看看書,多看看好電影,多陪陪家人,多提升自己。

這個世界還是在嶽來越好的,重要的是,我們也要嶽來越好。

週末泡在沙發看綜藝的你,也許應該知道這個著名的“奶嘴理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