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真的「大水漫灌」了嗎?

摘要:央行的MLF操作算不算“放水”,關鍵要看借出的資金與到期回籠資金的差額是正數還是負數。如果為負,那央行不但沒有“放水”,反而從市場中抽走了資金。

貨幣政策真的“大水漫灌”了嗎?

我在之前的文章《人民幣匯率暴跌了麼》中提到,部分財經媒體、專家學者,特別是一些自媒體,為了吸引眼球,總是喜歡給文章冠以聳人聽聞的標題,如“暴跌”、“暴漲”、“大放水”、“大奔盤”,這種不負責任的“標題黨”做法,說小了是不懂裝懂、誤導讀者,說大了是造謠生非、唯恐天下不亂!

這不,剛喊完人民幣匯率“暴跌”,再在又喊央行“大放水”了。

7月23日,央行宣佈開展5020億元1年期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新聞一出,不管懂金融的還是不懂金融的,都一個勁地渲染“央行大放水”、“貨幣大貶值”。引起很多人關於“濫發貨幣”、“樓市暴漲”的討論。

央行真的要“大放水”了嗎?說好的“不搞大水漫灌”還算數嗎?這是對央行的“高級黑”,我們用數據說話。

貨幣政策真的“大水漫灌”了嗎?

不要只盯著“出水管”

首先需要明確一個概念,什麼是MLF?MLF(中期借貸便利),是央行提供中期基礎貨幣的一種貨幣政策工具。通俗地說,就是央行把錢借給金融機構(主要是商業銀行),金融機構到期日(一般是1年)歸還。

請注意,這裡是“借”,到期還錢的時候就意味著資金回籠。央行通過MLF操作投放貨幣是“出水管”,到期收回資金是“進水管”。

與MLF對應的是SLF(常備操作便利),二者意思差不多,只不過期限更短,通常為1——3個月。

那麼,央行的MLF操作算不算“放水”呢?關鍵要看借出的資金與到期回籠資金的差額是正數還是負數。比如某個月,央行MLF操作是1萬億,但當月到期的MLF是1.5萬億,通過常識就會知道,該月央行不但沒有“放水”,反而從市場中抽走了0.5萬億的資金。

過去一年淨回籠資金近萬億

我們再看看近一年央行到底是在“放水”還是“抽水”:

2017年8月,央行貨幣投放量2.63萬億,回籠量3.15萬億,即淨投放(投放量-回籠量)-0.52萬億(“-”為負號,下同),或者說淨回籠0.52萬億;

9月,投放量1.39萬億,回籠量1.42萬億,淨投放-0.03萬億;

10月,投放量2.13萬億,回籠量1.3萬億,淨投放0.83萬億;

11月,投放量3.55萬億,回籠量3.05萬億,淨投放0.5萬億;

12月,投放量1.38萬億,回籠量1.94萬億,淨投放-0.56萬億;

2018年1月,投放量2.01萬億,回籠量2.8萬億,淨投放-0.79萬億;

2月,投放量0.73萬億,回籠量0.39萬億,淨投放0.34萬億;

3月,投放量0.54萬億,回籠量1.05萬億,淨投放-0.51萬億;

4月,投放量0.76萬億,回籠量0.84萬億,淨投放-0.08萬億;

5月,投放量1.88萬億,回籠量1.25萬億,淨投放0.63萬億;

6月,投放量1.43萬億,回籠量1.64萬億,淨投放-0.21萬億;

7月,投放量0.62萬億,回籠量1.2萬億,淨投放-0.58萬億。

綜上,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央行淨投放-0.98萬億,也就是說,過去一年不但沒有向市場投放貨幣,還收回了9800億元,請問這是放水嗎?

而一些自媒體的算法很雷人:

3月央行MLF操作4325億元;

4月MLF操作3675億元;

5月MLF操作1560億元;

6月MLF操作6630億。

再加上7月份的兩次大額操作(7月13日MLF操作1885億,7月23日MLF操作5020億,累計金額是6905億),那麼今年至今MLF操作至少有2.3萬億元。

請問,央行是他們家開的嗎?再請問,難道他們真以為借的錢是不用還的嗎?(本文首發支付寶“金融簡單說”)

【陳思進作品】在蜻蜓FM上獨家推出“陳思進電臺”,已開《陳思進的投資實戰課》(http://url.cn/5IKkuA6 )、《10分鐘讀懂財經新聞》(http://url.cn/54aTAf1 )、《思進看世界》(http://url.cn/5HlXOoa )、《心機—絕情華爾街》、《思進觀察》等專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