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學習環境下如何實現學校、家庭、場館(SFM)的協同教育?

智慧学习环境下如何实现学校、家庭、场馆(SFM)的协同教育?

智慧學習環境下學校、家庭、場館協同教育聯動機制研究

摘要:自學習型社會和終身學習等理念提出以來,正式學習和非正式學習的邊界越來越模糊,家庭和各類場館已成為教育服務供給的新領域。文章從系統觀視角出發,提出協同教育的演化路徑包括以學校為核心的單方推動,以家校協同為特徵的雙方並進和以學校、家庭、場館(School-Family-Museum,SFM)為典型場域的三方協同。研究分析了SFM協同教育的干係人利益、期望和動機,並從協同教育的作用機理和影響要素的作用力屬性角度,將SFM協同教育影響因素分為內部驅動力和外部推動力。在此基礎上,結合智慧學習環境特徵,構建了智慧學習環境下SFM協同教育聯動機制模型。最後,文章從國家決策、社會參與、學習者需求和技術支持層面提出智慧學習環境下SFM協同教育提升策略。

作者:徐晶晶,黃榮懷,楊瀾,高步雲,白文倩 (北京師範大學智慧學習研究院,北京 100875)

一、研究背景

隨著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學習內容的個性化和學習環境的智能化,學校教育已難以滿足學習者全面發展的需求,場館和家庭作為非正式學習的重要場域,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研究者的關注。南國農先生曾提出“協同教育是未來教育的主流”。學校教育需要同家庭、場館協同發展,才能充分發揮更大的教育潛能。2015 發佈《教育部關於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推動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密切配合[1]。2017年國務院發佈的《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要充分利用各類社會科技教育資源,大力開展校內外結合的科技教育活動[2]。隨後,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將“博物館參觀”列入綜合實踐活動表單,鼓勵社會力量和學校在實踐活動層面開展合作[3]。這一系列國家政策的陸續出臺,促使家庭教育和場館學習等隱性教育形式逐漸顯性化,成為學校教育的延伸。當前,我國場館數量已近萬家,其巨大社會教育潛能尚未充分挖掘,如何利用智能技術,開展與學校、家庭的協同教育,已成為未來教育發展的重要議題。

二、學校、家庭、場館協同教育:現狀、內涵及演化路徑

(一)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外已有研究機構和學者開始關注館校、館家合作。蘭斯特大學場館教育研究中心探究了博物館對學校教學的影響,提出博物館擁有的各類資源可以支持學校開展在課堂上難以涵蓋的課程,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和素養[4]。美國博物館教育委員會認為,面對多元化學習需要,部門、機構和場館之間的合作將會愈加重要[5]。ChangyunKang等提出場館數量的快速增加和基礎教育改革的快速推進,使得館校合作成為教育改革與發展進程中的必然趨勢,而當前館校之間缺乏深層次的有效關聯,迫切需要釐清館校不同系統間的整合發展問題[6]。國內學者王樂等提出場館教育作為社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本身具有教的本質[7]。宋嫻探究了博物館與學校開展合作的投入機制、運行機制、監督機制和激勵機制[8]。劉繁華重點分析了技術支持的學校、家庭、社區協同教育平臺的設計和應用情況[9]。本文從系統觀的視角切入,以智慧學習環境為情景,以SFM協同教育為研究對象,探究智慧學習環境下SFM的協同教育聯動機制。

(二)內涵解讀

協同理論由德國物理學家赫爾曼·哈肯(Hermann Haken)於1971年首次提出。該理論認為,大系統內嵌套著各種屬性不同而又相互影響的子系統,各子系統所包含的要素及其所處的情境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過相互協調與配合,使大系統內部協同發展和有序運作。協同教育以協同理論為基礎,是學校教育系統、家庭教育系統和社會教育系統相互交叉滲透和有機整合[10],以達到提高教育績效的新的教育方式,其本質是促進學校、家庭、社會資源共享、信息交流和學生的全面發展[11],進而影響整個系統的教育功能。家庭教育是學生能力成長的見證者、參與者和幫助者,並不斷拓寬了在學校教育中的參與和表現,各類場館已成為聯結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橋樑。本文基於協同理論基本思想,以學校、家庭和場館為基本範疇,構建了SFM協同教育概念框架,如圖1所示。

智慧学习环境下如何实现学校、家庭、场馆(SFM)的协同教育?

圖1 SFM協同教育概念框架

聯動是若干相互關聯的事物,在運動或變化過程中相互作用的關係。聯動機制是事物發展過程中,依據動力的作用原理,利益相關各要素之間有序傳導的過程和模式,其本質是描述動力源與事物發展的內在聯繫以及所發揮的作用[12]。協同教育聯動機制的關鍵在於釐清教育系統框架內各主體的權責分工,統籌各方動力要素和運作方式,併產生協同效應。

(三)SFM協同教育演化路徑

教育系統由於其內部複雜性而瀰漫著廣泛的求變意識。從原始社會到未來智能時代窺探協同教育演化路徑,發現教育系統伴隨著技術發展共經歷了三個階段,分別是以學校為核心的單方推動,以家校協同為特徵的雙方並進和以學校、家庭、場館為典型場域的三方協同。

(1)原始社會的教育活動主要是在野外,通過模仿和試誤等方式適應自然並獲取生存資料。步入農耕時代,人類初步形成了包含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相對完整的教育體系[13],由於當時人類意識形態的侷限和技術支持的缺乏,使得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相對隔離,三者之間的協同教育並未得到大眾關注,教育形態主要表現為以學校為核心的單方推動。

(2)步入工業時代,人們開始逐步認識到家庭參與在整個教育系統運轉中的重要性,學習環境從封閉式校園向數字學習環境轉變,社交通信工具的廣泛使用為該階段提供了技術保障,教育形態表現為以家校協同為特徵的雙方並進。

(3)以人工智能、數據挖掘和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興技術為協同教育的開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學習者多樣化的學習需求為協同教育的開展提供了意識形態保障。學習環境逐漸從數字學習環境向智慧學習環境轉變,教育形態表現為學校、家庭和以場館為代表的社會教育的三方協同發展。如圖2所示。

智慧学习环境下如何实现学校、家庭、场馆(SFM)的协同教育?

圖2 SFM協同教育演化路徑圖譜

三、智慧學習環境下學校、家庭、場館協同教育聯動機制

協同產生的前提是機構或個體在業務上產生聯繫或存在交叉。[14]學校、家庭和場館三方因其共同要素“學生”而建立起一種相互依存和協同發展的關係,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智慧學習環境下SFM協同教育聯動機制,涉及到學校、家庭、場館、政府和企業等多方利益主體,有必要對各方利益相關者進行干係人分析,並對影響協同教育的要素進行深入剖析。

(一) SFM協同教育干係人分析

干係人,又叫利益相關者,包括對產品或服務的使用、體驗、結果有影響或感興趣的人或組織。本文從協同教育相關者視角,確定與協同教育相關的學校、家庭、場館、政府和企業等五類重要干係人。深入分析干係人利益、干係人期望(要求)和干係人動機(目的),各方的需求和利益將直接影響協同發展的方式、過程和結果。本文涉及的干係人利益是指與干係人在協同發展中所獲得的直接利益。干係人期望(要求)是指干係人在協同教育發展中獲得利益,對SFM協同教育提出的要求。干係人動機(目的)是從人才培養等方面分析干係人期望(要求)背後的目的,從而確定干係人期望(要求)的價值。SFM協同教育干係人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SFM協同教育干係人分析

干係人

干係人利益分析

干係人期望(要求)

干係人動機(目的)

學校

降低教育成本;獲取共享資源;突顯學校特色

吸引優質生源;

成為區域內優質學校

提高學生能力;促進學校發展;響應政策號召

家庭

降低教育成本;獲取更高質量的教育支持和資源

促進孩子全面發展;

拓展孩子眼界

提高孩子成績和能力

場館

降低運營成本;

吸引政府和企業投資

推動自身教育職能;擴大社會影響

彰顯場館教育特色;提升學生能力;響應政策號召

政府

均攤教育資本;

提升教育服務

多方博弈產生聯動機制;為終生教育服務

教育資源的最大化;

教育的效益最大化

企業

增加收益,推廣產品

擴大企業影響

擴大引資;降低成本;

拓寬受眾群體

(二) 智慧學習環境下SFM協同教育影響因素分析

動力是推動事物運動的力量和導致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影響動力作用的要素是導致事物不平衡發展的主要原因,分析的角度不同,動力的內涵也不同。有學者從系統論和組織學等視角將協同發展的動力來源劃分為內部驅動力和外部推動力[15-16]。從協同教育的作用機理和影響智慧學習環境下SFM協同發展的動力要素屬性上進行推演,可將其劃分為內部驅動力和外部推動力。內部驅動力包括認知主體的態度、利益、需求、動機和目標等要素;外部推動力包括國家政策、新興技術、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管理方式、市場經濟和社會資源等關鍵外部環境。兩股力量通過相互作用和循環,在博弈過程中形成了SFM教育協同發展的系統動力圈。如圖3所示。

智慧学习环境下如何实现学校、家庭、场馆(SFM)的协同教育?

圖3智慧學習環境下SFM協同教育構成要素模型

內部驅動力是SFM協同教育得以實現的根本條件,其所包含的要素在干係人分析部分已詳細闡述,在此不再贅述。外部推動力是SFM協同教育得以實現的輔助條件,分析如下:

(1)國家政策。國家層面發佈的系列政策為推動場館學習和家庭教育的開展提供了較為完善的外部環境,使場館的教育屬性得到國家層面的認可與推動。

(2)社會資源。通過協同機制深化彼此聯繫,匯聚和整合社會優質資源,實現優勢互補,避免資源重複建設,形成SFM協同發展的教育新生態。

(3)市場經濟。除了傳統的學校參與,越來越多的教育企業成為教育產業的重要參與者。

(4)管理方式。通過管理部門的協同,推動SFM教育互通有無,切實保障場館和家庭成為學校教育的輔助力量。

(5)基礎設施。基礎設施建設是推動SFM協同發展的基本保障,場館和學校需積極引進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形成SFM協同發展的現代教育體系。

(6)公共服務。智慧學習環境下SFM教育協同發展過程中,需要解決公共服務多元主體供給碎片化問題,構建公共服務供給協同機制,充分利用各方優勢,對降低各方教育成本、形成多主體共同參與和優勢互補的協同關係具有重要推動作用[17]。

(7)智能技術。以雲計算、大數據和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智能技術為推動SFM協同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如何協調和綜合考慮外部推動要素和內部驅動要素,促使複雜教育系統中的三個子系統發生協同作用,產生“1+1+1>3”的協同效應,正是協同教育的核心。

(三) 智慧學習環境下SFM協同教育模型構建

SFM協同教育依賴學校、家庭、場館的協同推進,需要高效組織三方溝通與協作,形成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和信息交流的協同運作模式,通過聯動機制推動學校、家庭和場館教育協同發展。本文在深入分析SFM協同教育干係人和影響因素的基礎上,結合智慧學習環境特徵,構建了智慧學習環境下SFM協同教育聯動機制模型。如圖4所示。

智慧学习环境下如何实现学校、家庭、场馆(SFM)的协同教育?

圖4 智慧學習環境下SFM協同教育聯動機制模型

1.核心目標:面向21世紀技能的培養

智慧學習環境下SFM協同教育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學習者的21世紀技能,使學習者具備在21世紀成功地工作和生活所必須掌握的技能、知識和專長。其中,核心課程是21世紀技能的課程載體,信息媒介與技術技能是21世紀技能的基礎,學習與創新技能是21世紀的精神內核,生活與職業技能是21世紀的實踐環境。[18] 21世紀技能也是智慧學習環境下SFM協同教育的焦點,對學習者多元化和個性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動力機制:面向協同教育共同體的構造

學校、家庭、場館形成了以學習者為核心的“三位一體”的教育共同體,該教育共同體在空間維度上表現為學校、家庭、場館的協同發展,在時間維度上表現為滿足學習者的終生學習。三方協同過程中受內部驅動力和外部推動力的共同作用,兩股力量形成協同驅動力,在內驅外推的雙重作用下促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場館學習協同發展。

3.學習環境:面向智能技術及系統的建設

智慧學習環境包含感知和適應技術、評價與支持技術、跟蹤與分析技術、組織與重構技術[19],目的是實現各主體間間資源流轉共享、學習數據及時反饋、學習自適應推薦以及同步教學評價等。21世紀技能支持系統包括標準與評價、課程與教學、教師專業化發展以及學習環境,該支持系統既體現了對學生學習的引導,也對教師的能力素養提出了新要求。通過智慧學習環境傳遞教育智慧[20],通過支持系統保障21世紀技能的實施,二者共同構成了協同教育動力模型的空間層。

4.創新驅動:面向新時代的智慧教育引領

智慧學習環境下SFM協同教育動力模型旨在構建一種智慧引領、內驅外推、協同發展、服務升級的聯動機制。而研究協同教育聯動機制首先需要釐清“學什麼”“怎麼學”“在哪學”三個基本學習情景問題。學習情景涉及到學習夥伴、學習活動、學習時間和學習地點等方面[21],協同教育的學習情景四要素可以概括為教育主體的協同參與、教育資源的整合共享、教育方式的多元設計和和教育場域的逐步拓展。在教育主體上向學習者、家長、教師和場館工作人員一體化發展,旨在為學習者提供優質、多元和個性化的學習支持與服務。在教育資源上將學校和家庭的基礎性資源,與場館所包含的實物教育資源和情景化展陳設計等拓展性資源進行整合,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勢互補和共建共享。在教育方式上將體驗式、參與式和探究性學習等與課堂教學協同推進,激發學習者的學習熱情。在教育場域上通過智能技術打破學校圍牆的桎梏,使學校、家庭和場館協同聯動。

四、智慧學習環境下學校、家庭、場館協同教育提升策略

協同教育聯動機制的核心是要確保教育系統各要素之間統籌兼顧和協同發展,其根本在於深度整合各方各方資源,充分發揮政府調節和企業參與的作用,協調各方利益,發揮各自優勢並形成合力,形成“技術-資源-服務”三位一體的SFM協同教育發展新格局。期望從國家決策、社會參與、學習者需求和技術支持等方面推動協同教育聯動機制,進而促進智慧學習環境下SFM協同教育。

1.國家政策支持和社會制度機制帶動協同教育聯動機制

社會制度是從國家層面落實SFM協同教育的根本保障,教育政策是從教育領域對社會制度的細化,是落實SFM協同教育的重要支撐。場館建設、區域分佈及其功能屬性等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與推動。未來在SFM協同教育聯動機制方面,應從社會制度保障和教育政策支持方面形成SFM政策協同驅動力來帶動協同教育發展。具體包括:

第一,從政策制定、經費支持和人力物力資源上給予大力支持,政策重點從學校、場館的數量和佈局等宏觀問題向SFM協同教育轉變,要重點突出場館和家庭教育在實現終身學習等方面的顯著作用。

第二,教育行政部門統一協調製定SFM協同教育計劃和教育合作項目,重點突出場館的教育功能與服務屬性。

第三,通過激勵機制建立SFM協同教育的社會保障機制,為SFM協同教育的開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使學校、家庭、場館在協同教育方面形成合力。

2.社會力量整合和學習方式創新推動協同教育聯動機制

SFM協同教育旨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需要依靠政府、企業、社區等多方力量共同參與,構建教育服務多元供給模式,形成多方力量共生髮展的新形態和協同推動教育服務的新業態。具體包括:

第一,建立專門的協同教育聯動機構,加強各方的信息諮詢、資源流轉、技術支持和創新服務,打通學校、家庭和場館開展協同教育的渠道和路徑。

第二,要激發企業參與協同教育的積極性,發揮企業技術研發和產品優勢,鼓勵企業資本在智能技術和教育產品方面的投入。

第三,整合多方力量,建設SFM協同教育學習環境,創新學習方式,構建智慧學習環境下SFM協同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將能力培養與素質提升相結合,滿足學習者的多元化和個性化的終身學習需求。

3.學習需求引領和學習者深度參與激發協同教育聯動機制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場館學習的有效溝通與協同發展,促使正式學習和非正式學習的優勢互補和互聯互通,通過學習活動設計促進學習者深度參與,滿足學習者個性化和全方位的學習需求,激發不同利益主體參與協同教育。具體包括:

第一,教育行政部門應以21世紀技能為引導,以學習者實際需求為著力點,探索SFM的有效銜接方式,建立SFM協同激勵機制和SFM互動新模式,形成以需求為導向協同教育新路徑。

第二,學校層面要積極利用場館資源和家庭支持開展SFM實踐活動,通過學習活動設計讓科普講座進校園,讓實物參觀體驗進場館,共同努力讓家庭教育成為學校教育的支撐力量,讓場館成為學校教育的輔助力量。要制定與場館相連結的第二課堂學習計劃,將中小學教師的場館課程設計、合作能力,納入專業發展和培訓的範疇。

第三,場館層面應根據學校課程大綱要求,開發實驗課程,開展科普講座,使場館資源成為學校教育的補充。此外場館還應豐富展陳設計優化參展體驗,激發學習者參展興趣,彰顯場館的教育價值。

第四,家庭應在家庭學習、志願服務和參與決策等方面,與學校和場館形成溝通協作和互通有無的夥伴關係。

4.智能技術支持和教育資源共享促進協同教育聯動機制

智能技術能夠為SFM協同教育提供技術支持,促進區域內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共享,形成教育資源流轉新模式,實現SFM互聯互動,提升區域輻射能力,促進協同教育。智慧學習環境下SFM協同教育應通過智能技術的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增強SFM之間的協作交流和資源共享,共同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各有特色的優質教育服務,建立基於區域的教育共同體。具體智能技術[19]包括:

第一,以人工智能、傳感器、自動推理等為代表的感知與適應術。情境感知技術使學習者能夠在一個集成了來自真實世界和數字世界的學習資源的環境中學習[22]。根據SFM等不同學習情境和學習環境信息分析學習者需求,推送自適應性學習資源。

第二,以數據挖掘和富媒體等為代表的教學評價與學習支持技術。利用數據挖掘分析學習數據,探究數據之間的關聯,為SFM協同教學評價和教育決策提供支持,利用富媒體技術促進SFM的信息交互和增強協同活動的學習體驗。

第三,以動作捕捉和情感計算等為代表的動態跟蹤與學習分析技術。利用動態跟蹤技術記錄學習者的知識獲取信息,追蹤學習者在SFM不同情境下的學習過程信息,通過SFM教育共同體對學習結果實時共享,為SFM三方隨時隨地瞭解學習者動態信息提供技術支持。

第四,以學習對象、語義web和本體等為代表的組織與重構技術。根據具體學習需求,利用學習對象、語義web和本體對學習資源及其內容結構進行統籌和重組,與不同情境的資源需求匹配,促進館家校資源共享、聯結和重用。

五、結語

協同教育既是滿足學習者全面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引領教育發展進入新時代的戰略抉擇[23]。從當前教育實踐樣態來看,我國在SFM協同教育方面的重視度還不夠,效果仍然不甚理想,根本原因在於社會對協同教育的重要性認識缺失、政策保障機制匱乏、激勵機制不健全和智能技術支持不足等,這些因素已成為影響SFM協同教育推進過程中的主要障礙。SFM協同教育聯動機制的持續發展不是某個子系統單獨作用的結果,而是整個教育系統內部各要素在其所處的社會情景中統籌兼顧和相互作用的結果。研究智慧學習環境下SFM協同教育聯動機制,是揭示教育系統規律的重要路徑,也是解決教育發展問題和制定協同教育政策規劃的重要依據。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教育部關於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DB/OL].[2017-12-15].

http://www.moe.edu.cn/srcsite/A06/s7053/201510/t20151020_214366.html.

[2] 國務院. 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DB/OL].[2018-01-16].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1/19/content_5161341.htm.

[3] 教育部.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DB/OL].[2017-12-15].

http://www.moe.edu.cn/srcsite/A26/s8001/201710/t20171017_316616.html?from=timeline.

[4] Watson S, Dodd J, Jones C. Engage,Learn, Achieve: the impact of museum visits on the attainment of secondary pupilin the east of England 2006-2007[R].University of Leicester:ResearchCentre for Museums and Galleries, 2007.

[5] Fortescue A, Hakala J, Kelly K, etal. Excellence in practice: Museum education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J].Museum News, 2006, 85(4):57-64.

[6] Kang C, Anderson D, Wu X. Chineseperceptions of the interface between school and museum education[J]. CulturalStudies of Science Education, 2010, 5(3):665-684.

[7] 王樂,塗豔國. 場館教育引論[J].教育研究,2015,36(04):26-32.

[8] 宋嫻.博物館與學校的合作機制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6:128.

[9]劉繁華.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協同教育平臺(網站)的設計與應用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7(01):30-33.

[10] 李運林.協同教育是未來教育的主流[J].電化教育研究,2007(09):5-7+27.

[11] 黃立新.技術支持的協同教育研究述評[J].電化教育研究,2008(12):20-23+41.

[12] 於秀琴,葛喜豔,吳波,孟霞光.“點線成面”的社會治理聯動機制研究[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4(01):192-195.

[13] 黃榮懷,劉德建,劉曉琳,徐晶晶.互聯網促進教育變革的基本格局[J].中國電化教育,2017(01):7-16.

[14] 林君芬.基於聯盟的教育信息化服務主體協同機制與策略[J].中國電化教育,2010(06):34-39.

[15] 邵景峰,王進富,馬曉紅,吳生,劉勇.基於數據的產學研協同創新關鍵動力優化[J].中國管理科學,2013,21(S2):731-737.

[16] 陳東,陳夏詩筠,邵李津.福建自貿區協同發展機制研究——基於集成論的視閾[J].林業經濟,2017,39(08):93-96.

[17] 汪錦軍.構建公共服務的協同機制:一個界定性框架[J].中國行政管理,2012(01):18-22.

[18] 張義兵.美國的“21世紀技能”內涵解讀——兼析對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12,34(05):86-90.

[19] 黃榮懷,劉德建等.2016 中國智慧學習環境白皮書[R/OL].2017-05-27[2018-07-25].

http://sli.bnu.edu.cn/a/xinwenkuaibao/yanjiudongtai/20170526/369.html.

[20] 黃榮懷.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從環境、模式到體制[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4(06):3-11.

[21] 黃榮懷,陳庚,張進寶,陳鵬,李松.關於技術促進學習的五定律[J].開放教育研究,2010,16(01):11-19.

[22] Chen C C, Huang T C. Learning in au-Museum: Developing a context-aware 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J].Computers & Education, 2012, 59(3):873-883.

[23] 李運林.協同教育研究引領教育發展進入新時代[J].電化教育研究,2018,39(03):5-11.

智慧学习环境下如何实现学校、家庭、场馆(SFM)的协同教育?智慧学习环境下如何实现学校、家庭、场馆(SFM)的协同教育?

徐晶晶(1987-),女,陝西安康人。在讀博士,主要從事教育信息化、智慧學習環境、知識科學與知識工程等相關研究。

E-mail:[email protected]

基金項目

教育部科學事業費重大項目“雄安新區智慧教育規劃的編制”(項目編號:2017ZL0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