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前的大洋彼岸到底發生了什麼?

35年前的大洋彼岸到底發生了什麼?

“研究人員永遠不要因為別人認為不可能,而害怕挑戰有趣的項目”。

文 / 華商韜略 夏喬

總市值接近1300億美元的安進公司(Amgen)是全球生物醫藥的領軍者,也是地球上最賺錢的醫藥公司,但若沒有一個人的發現和發明,這家公司或許早已不復存在。這個人,就是來自臺灣的林福坤。

【偶然的發現】

1983年10月的一個晚上,林福坤像往常一樣走進實驗室。不久,整個實驗室都沸騰了。

在檢查一個DNA切片圖像的時候,他們終於找到了苦苦尋找和研究多年的EPO(促紅細胞生長素)基因序列。

歷史,也從那一刻改變。

短暫的歡慶之後,林福坤和團隊更加緊張地投入到研發中,繼續探索將EPO真正變成藥物的道路。

35年前的大洋彼岸到底發生了什麼?

6年後的1989年6月1日,林福坤團隊在EPO的基礎上研發出的Epogen通過了FDA(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批准,成功上市。

Epogen主要用於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引起的貧血,是安進獲得成功的第一款產品。在它誕生之時,成立近10年的安進公司已因長期的研發投入,卻沒有任何成功的產品上市銷售走到隨時破產的邊緣。

但林福坤和Epogen改變了這一切。

Epogen上市當天,安進公司的收入即達兩千萬美元,公司的股價應聲大漲,一夜之間,很多人成為千萬和億萬富翁。兩年後,公司的收入過5.8億美元。

一個瀕臨破產的小公司也由此開始了稱霸世界的征途。

【一條不靠譜的廣告】

林福坤與安進的緣分,開始於一則不靠譜的招聘廣告。

廣告出現在1981年某期的美國《科學》雜誌上。招聘方除了說自己需要研究員,公司位置在南加州,要從事前沿生物醫藥研究之外,便再無其他信息。

但林福坤還是被研究課題吸引了,第二天上午便辭去大學研究院的工作,下午就從南卡直接飛到南加州參加了公司的面試。

這家公司就是安進公司。

來到公司一看,林福坤才明白為什麼招聘啟事上寫得那麼簡單,因為這家公司真的簡單!

公司剛剛成立,老闆和所有員工加起來不超過10個人。大家擠在一處辦公樓裡。實驗室只有一張工作臺,僅夠兩個人用,第三個人想用,必須排隊等候或提前預約。

林福坤加入後,就是等了好幾個月,才有自己的工作臺。

但當時的公司並非沒錢。

安進是由科學家和風險投資人一起創建的,由曾經在雅培公司擔任科學家的喬治·拉斯曼(George B.Rathman)博士擔任董事長兼CEO,1981年公司開始運作,到林福坤加入時,公司已一共籌集了1900萬美元的啟動資金。

但這些創始人並不準備把錢花到更漂亮的辦公室之上,而是把幾乎所有資金都投入到了從事研究工作的硬件上:儀器、設備等。

35年前的大洋彼岸到底發生了什麼?

這一點,也堅定了林福坤留下來的信心。

【“再給我60天時間”】

在安進公司給出的眾多研究課題中,林福坤毫不猶豫的選擇了紅血球生成素(EPO)的人工合成課題。

這是一個特別具有挑戰性的項目,但卻正合林福坤的心意。

“選擇困難的項目而不是簡單的那一個,因為這樣做更有意義,而且學到的更多”,他解釋說。

更重要的是,林福坤早已意識到EPO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

EPO是一種主要由腎臟分泌的促紅細胞生成素。人體的器官組織得以正常運轉,離不開紅細胞。但慢性腎衰竭患者會因為EPO減少導致紅細胞銳減繼而造成嚴重的貧血問題,為了維持生命,他們不得不做腎透析(洗腎),嚴重的要換腎。

洗腎需要輸入大量血液,過程非常痛苦。換腎不僅費用高昂,一旦找不到相匹配的腎臟,患者也只能坐著等死。即使換成功,也要長久的吃各種損害身體的藥。

林福坤的研究方向則是,利用DNA重組技術複製大量EPO,進而注入患者體內,以解決貧血問題,減緩病人的痛苦。

35年前的大洋彼岸到底發生了什麼?

然而,項目的研發難度遠遠超出林福坤的預想。

第一個挑戰是人力的不足。

因為他選的項目實現難度太大,同事們都不願意接手,一度他身邊連個助理都沒有。後來,他在臺大的同系學妹林啟輝應聘進入安進公司,瞭解到學長的情況,才自願擔任他的助理。

其次是實驗和研究的巨大困難。

當時,基因重組工程還是比較新的領域,計算機科學也不發達,基因測試的方法和技術都比較原始,很多還停留在期刊和文獻中。林福坤團隊要在150萬組的EPO氨基酸序列組合中,分離出一種EPO基因,被人形容為比大海撈針還要難。

35年前的大洋彼岸到底發生了什麼?

還有就是外部的壓力。

林福坤的實驗做了好幾年,都沒有什麼關鍵性的突破和進展,整個安進公司同步推進的其他項目,也都只是在進行中,沒有什麼好消息。

最麻煩的是,公司的錢快要用光了。

EPO項目不會有結果,EPO可能會被取消等消息不脛而走,眾說紛紜。

最終,公司召開了緊急研究報告總結會,聽取林福坤的彙報和展望。

會上,林福坤錶示:EPO項目依然沒有實質性的進展。

大家聽了都非常沮喪,連一直支持他的同事和高層領導都動搖了,建議砍掉這個項目。

但林福坤不甘就這樣放棄。他希望董事會再給他一些時間,並且保證“我們一定會發現EPO基因”。

會上展開了激烈的爭執,這也是安進成立以來最長的一次會議。

最後,CEO喬治·拉斯曼站出來,力排眾議,決定再給林福坤60天的寬限時間。

剩下的60天裡,林福坤拼了。

一位經常凌晨1點、3點、5點要去實驗室的同事回憶:除了這些時間,不管他哪天什麼時候去,都能看到林福坤和助理林啟輝待在實驗室默默工作。

“好像他從來不曾休息,一直都在那裡。”

科學研究除了是汗水和智慧的結晶,也往往需要特別的運氣和偶然。這一次的林福坤,得到了運氣的垂青,最終發現了EPO的基因序列。

【只差最後一步】

發現EPO基因序列的幾天後,CEO喬治·拉斯曼突然興起,決定召集全公司120名員工聚集一堂,紀念和慶祝這個歷史時刻。

拉斯曼想讓林福坤親自上臺宣佈這個好消息,但當他說完“請林福坤站起來,讓我們大家感謝你的新發現”時,搜遍全場,人們也沒看見林福坤的蹤影。

熟悉情況的人很快找到了正泡在實驗室的林福坤。

當他被同事拉回會議室時,拉斯曼已經忍不住宣告了好消息,同事們激動得全體起立祝賀林福坤,會議室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

其時,林福坤身染感冒,嗓音沙啞,講不出話來。但多年後,他依然記得那一刻,“當我走進會場,看到大家站起來歡呼時我深受感動!現在的感覺依然如故!”

35年前的大洋彼岸到底發生了什麼?

克隆EPO基因的成功只是第一步,離研發出真正的藥物Epogen還有很長的距離。

林福坤繼續鑽研的同時,安進公司則拿著剛發現的技術到處尋找合作伙伴,主要是尋求資金,繼續支持林福坤的研究。

這也是一個艱難的過程。

公司團隊跑遍整個美國,都沒有一家藥企願意合作,甚至安進公司的天使投資人都拒絕參與。他們一致地認為,EPO項目針對人群過於小眾,賺不了大錢。

好不容易有個英國企業家感興趣,會議開到一半,突然跳起來“你們這個藥是注射的?!早說呢,省得我飛這麼遠來!”隨後就開門走人了。

最後,看似跟醫藥無關的日本最大啤酒製造商——麒麟公司決定賭上一把,並投入了4450萬美元的資金,林福坤團隊的Epogen臨床試驗也因此快速推進。

但1985年,錢又燒光了,眼看離Epogen的上市只差最後一步,安進只好出讓Epogen美國以外的產品銷售權換取強生的1900萬美元。

在這筆錢的支持下,Epogen的進展喜人,也讓安進再一次從資本市場獲得了一筆資金。然後,Epogen正式誕生了。

如今,林福坤發明的Epogen已經是全球銷售額最高的三款生物基因工程藥物之一。至2017年,Epogen已累計銷售1000億美元,不但徹底改變了安進公司的命運,也讓強生每年都因此賺得盤滿缽滿。

用1900萬美元換取到Epogen美國以外的產品銷售權,強生和安進的這筆買賣,也被認為是高新技術行業最不公平的一次交易。

35年前的大洋彼岸到底發生了什麼?

但其實,這又是公平的。

在當時,除了強生,沒有更多人對Epogen有信心,甚至感興趣。

【在最好的時候退場】

林褔坤出生於臺灣基隆,於臺灣大學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後前往美國留學, 1971年在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獲植物病理學博士學位,然後進入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和那不拉斯卡大學(University of Nebraska)做博士後研究,期間還曾返回臺灣工作過兩年。

1977年移居美國後,林褔坤先在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進行核酸生化學研究,而後轉至南卡醫科大學(Medical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從事基因工程技術研究,然後進了安進。

Epogen的發明,讓林福坤從一名默默無聞的研究員成為了開拓世界生物基因工程的先驅,以及七項美國國家專利發明的擁有者。

1989年Epogen上市後,安進與林福坤團隊一直在改進EPO相關技術問題,並於1998年推出了第二代Epogen——阿法達貝泊汀(Aranesp)。

兩代Epogen,則讓安進公司獲得美國國家技術勳章(National Medal of Technology),也是美國政府表彰傑出技術發明和市場應用成就的最高榮譽。

我國目前有將近1.3億慢性腎病患者,國內治療腎透析貧血症的常見藥物利血寶、益比奧,也都是在原研藥Epogen的基礎上製造出來的。

Epogen上市後,安進開始了火箭般的創富神話,它不斷吞併競爭對手,瘋狂資本擴張,製造產業話題,研究風氣也因此大為改變,令很多之前埋頭科研的人員感到難以適應。

已是安進公司生物醫學科學部主任的林福坤因此萌生退意。

1998年的一個週末,林福坤邀請自己團隊人員來家裡聚餐,本想宣佈退休的決定,但看到大家歡樂的笑容,他幾次話到嘴邊又吞回去。

拖了大半年,第二代Epogen的臨床試驗成功後,他終於下定決心,正式退休。

退休後,林福坤拒絕了其他公司的高薪返聘,過上了恬淡閒適的生活。

他在南加州的宅院裡,和夫人一起種果樹、蔬菜,自力更生,自給自足,“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回顧締造千億美金藥物的神奇生涯,林福坤說最讓他感到驕傲的不是1983年發現EPO的那個夜晚,也不是七項美國國家專利證書,而是1989年FDA宣佈批准Epogen上市召開的記者會上——

一位39歲的慢性腎衰竭患者,講述他成為Epogen的第一批試用者後,重獲正常生活的故事。

同樣富有傳奇性的是,當年力挺林福坤再堅持一把的CEO喬治·拉斯曼,晚年正是依靠EPO藥物才得以正常生活。

如果他當年沒有堅持再給林福坤60天的時間,也許一切都將是另外的結局。

思坦維網站 《第五期:AMGEN》

臺美史料中心網站 楊文顯 《生技巨人林福坤的故事》

——END——

圖片均來自網絡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