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市濱海經濟開發區:龍威集團溴素廠提溴廢水直排數千畝「滲坑」 環保局稱「鹵庫」

潍坊市滨海经济开发区:龙威集团溴素厂提溴废水直排数千亩“渗坑” 环保局称“卤库”

面積碩大的汙水坑

潍坊市滨海经济开发区:龙威集团溴素厂提溴废水直排数千亩“渗坑” 环保局称“卤库”

溴素廠排汙口

山東龍威集團溴素廠2005年辦理的環評報告,至今未驗收,目前該溴素廠從鍋爐的更換到提溴後滷水的流向等均已發生了重大變化,目前新的 環評正在辦理中,然而生產卻仍在繼續。提溴後廢水直排約三公里外數千畝“滲坑”, 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環保局稱“滲坑”為 “滷庫”。

資料顯示,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於1995年8月,位於中國山東半島北部,渤海萊州灣南岸, 2010年4月正式獲批成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全國最大的生態海洋化工生產和出口創匯基地。山東龍威集團溴素廠就坐落在濰坊市濱海經濟開發區內。

7月25日,記者在山東龍威集團溴素廠看到該廠正在生產,提溴後的滷水通過廠區西南側溝渠排放到約3公里佔地近幾千畝的“滲坑”裡,該大坑未做任何防滲漏處理。記者現場從排汙口用精密試紙檢測水的pH值約為4.5,呈酸性。

7月26日,濱海經濟開發區環保局袁姓工作人員在龍威集團溴素廠排水現場告訴記者,龍威集團溴素廠有環評手續,正常生產,排放水的坑是“滷庫”,不需要做防滲漏處理。

值得注意的是,現場龍威集團溴素廠的胡(音)廠長告訴記者,管委會下的文件停產一個多月了,今天早上才開始試設備生產。至於排放提溴後滷水的大坑,胡廠長未做解釋。

據瞭解,溴素類生產企業,所排水為提溴後滷水。生產工藝為將地下抽取的滷水,進行酸化和氯氣氧化後,採用空氣吹出酸法制取溴素,提溴後的滷水pH約在3一5之間。其依據是國家發改委《全國製鹽工業結構調整指導意見》第十六條內容:“注重清潔生產和節能生產,海鹽區推行苦鹵綜合利用、鹽田生物技術應用、海洋化學資源綜合利用、逐步實現‘零排放’;萊州灣地下滷水資源進行保護性開採,實現鹽溴聯產,綜合利用”。溴素類生產企業與鹽田用戶簽訂協議,提溴後滷水進行鹽溴聯產,進一步曬鹽,達到綜合利用的要求。

記者在濱海經濟開發區環保局辦公室瞭解到,該區溴素廠基本上都已停產。

26日下午,濱海經濟開發區環保局袁姓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龍威集團溴素廠有環評但是未驗收。

然而,從胡(音)廠長提供的2005年環評報告中記者看到,該企業屬於溴鹽聯產項目,生產提溴後的滷水排入鹽田,滷庫一座佔地2000平米,在企業的南側,未在環評中見到佔地幾千畝的“滷庫”。

胡(音)廠長告訴記者,就在記者在現場的前三天,環保局、管委會等一天一個部門都去檢查了一次。很顯然,從胡(音)廠長的話中不難聽出,當地環保等部門對龍威集團溴素廠目前生產情況都很清楚。

更值得一提的是,龍威集團齊(音)總表示,2005年的環評和現在的情況已經不同,新的環評報告正在辦理中,目前沒有新的環評。

對於老的環評未驗收,新的環評未辦理好是否允許生產,生產是否涉嫌違法,濱海經濟開發區環保局袁同志表示,違法不違法不好說,但已經處罰了,不生產怎麼檢測驗收呢。

濱海經濟開發區環保局袁姓工作人員拿出了一份6月22日執法處罰文件,處罰原因是,龍威集團溴素廠項目未辦理環評手續違法建設,處罰30萬元。

資料顯示,2018年5月3日,濰坊市環保局發佈了濱海區開展溴素企業環境綜合整治專項行動的文章。其中顯示,隨著越來越多重點項目落戶濱海,大量溴鹽聯產配套鹽田被拆,提溴廢水的去向成為環保監管工作的重點、難點。近日,濱海區環境保護委員會以“全覆蓋、嚴執法、重實效”為總體要求,以溴素企業的廢水排放為切入點,在對部分手續不全溴素企業責令停產的基礎上,利用10天左右的時間,分2個組,組織環保、國土、園區、街道等部門聯合對轄區內的23家溴素生產企業的生產狀況、工藝、產量、滷水酸化、外排pH指標,特別是鹽田配套面積及提溴廢水去向進行詳細檢查,確保符合“鹽溴聯產”配套,提溴後的滷水必須全部用於原鹽曬制。對查出的問題,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限期治理;對問題嚴重的停產整頓。確保檢查不擺形式、不走過場。

而山東龍威集團溴素廠在未辦理環評手續和驗收的情況下,私自開工生產、涉嫌私設廢水管線“滲坑”排放,環保部門作為監管單位是不知道還是明知而不管呢?還是以罰代管? 對於5月份的檢查中提出的確保檢查不擺形式、不走過場是否一致?不得不讓人質疑。(記者張志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