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列強入侵,清朝上億百姓爲何多數無動於衷?

陳旭俊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占主導地位的是儒家文化系統,一直圍繞著“仁”、“禮”來思考著社會秩序。清朝的統治者也順從了歷史的潮流,並在此思想上發揚光大,清廷將儒家變成控制思想的手段,閉關鎖國、文字獄,一步步的愚民思想,奴役百姓。

圖為1900年,西方侵略者在天津公然將軍械裝上火車,準備運往前方攻打北京,圖中有百姓幫忙裝運,旁邊還有一臉茫然的人圍觀,侵略者並沒有站崗設防。

清朝的士大夫普遍人格墮落,精神扭曲,一方面避禍苟安,逃避現實,不再思想,另一方面不顧人格,甘願臣服,阿臾奉承,投其所好;而底層百姓因思想禁錮和勞動階級壓迫,精神早已麻木,缺乏抗爭精神,更沒有國家認同感。

圖為百姓幫八國聯軍運送物資到天津火車站。

圖為八國聯軍攻打北京,百姓竟幫侵略者扶梯子爬城樓。

龔自珍,清後期思想改良的先驅者,48歲只做到禮部主事,後辭官以知識分子的角度縱論時政,警世眾人,是清朝非常少見的文人姿態,他的《古史鉤沉論》裡把國家造就人才,就像培養梅花一樣,捆綁修剪,威脅利誘,摧毀了人的獨立人格和廉恥,扼殺了人的創造性,把全天下的人變成了服服帖帖的奴才、碌碌無為的庸才。

圖為大清官員為了求和,給侵略者送錦旗,並雙膝跪倒磕頭。

在清朝後期,面對外國殖民者的入侵,清朝有著4億百姓為何多數無動於衷?我舉個活生生的例子,就能從中窺探一二。魏源,清後期思想家、政治家,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他有本書《海國圖志》,裡面講述了1942年鴉片戰爭割地賠款後,當時的人們都把戰禍和國家的損失都歸罪於林則徐,認為割地賠款都是焚燬鴉片惹的禍,沒從國家層面考慮問題,而直接將後果讓一個人來承擔,所以林則徐也被革職為民,並攜家人發配新疆伊犁戍衛。


圖文繪歷史


看這問題,貌似平日裡被大清的狗官魚肉慣了的百姓,一遇到有人打大清,還得衝上前為皇帝殉死咋的?

首先,大清在入關前,努爾哈赤就曾在東北大肆屠殺漢人,數量達百萬。隨後,後金軍隊多次入寇山東、河北。僅山東就殺人十三萬。入關奪大明江山之際,乾的頭一樁事也是殺害咱漢人,江陰、嘉定等地民眾紛紛舉起義旗,但均被清軍屠城,被殺者數十萬人。剃髮令下,各級地方官令剃頭匠挑著剃頭挑子在街上行走,見蓄髮者就剃之。稍有抵擋,殺而懸其頭於擔之竿上示眾。

具體數據,咱從整個明末清初的人口統計可以看出來,明代中國人口,最後的全國官方統計,為5165萬人,時間為明光宗泰昌元年。而按照歷史地理學專家葛劍雄所著的《中國人口史》所記載:明萬曆六年(1578年)中國全國有人口6069萬,但當時中國需繳納人頭稅,所以民間隱匿了大量人口。明朝人口頂峰當在一億以上,葛劍雄則認為明末人口接近兩億。


那麼,這麼大明百姓,到了你們大清國的康乾盛世還剩幾何呢?大清國順治18年,官方統計人口數字為1913萬人,與明末最後一次統計相比,少了3000萬人,與葛劍雄估算的兩億人相比,少了一億八千萬。

這麼多人,哪裡去了?難道是走入時空隧道了嗎?

諸位,世界上最範圍龐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也不過死了5000萬人。難道清滅明的戰爭,比二戰還慘烈?

事實上,在暴力統治之下,幾乎所有國家的國民性格都會出現扭曲,如果你發現一個國家的國民普遍缺乏自尊心,冷漠、自私、麻木,很大可能性是這個國家的制度是專制的。英國使團的船經過運河時,一夥看熱鬧的人壓翻了河中的一艘小船,許多人掉進河中。英國人勸說船上的中國人開過去援救,卻也得不到任何響應。

為什麼中國人這樣對自己的同胞沒有感情——答案就是:中國統治者(大清)的精心塑造結果。因為世界上其他地方也有中國人,那些人看起來都很正常。在菲律賓群島、巴達維亞、檳榔嶼,英國人認為:中國移民的“誠實跟他們的溫順和勤奮一樣出色。……在那些地方,他們的發明創造和聰敏似乎也跟學習模仿的精確一樣出色。”

“中國普通老百姓外表非常拘謹,這是他們長期處在鐵的政權統治之下自然產生出來的。在他們的私下生活中,他們也是非常活潑愉快的。但一見了官,就馬上變成了另一個人。”英國人認為,“其錯當在於政治制度,而不在於民族的天性或者氣質。就現政權(滿清)而言,有充足的證據表明,其高壓手段完全馴服了這個民族,並按自己的模式塑造了這個民族的性格。他們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完全由朝廷的意識形態所左右,幾乎完全處在朝廷的控制之下。”

這些旁觀者的議論,用來解釋八國聯軍入侵大清之際,那些官員和義和團之外的普通中國人的行為,是合理的。當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之際,老百姓為他們搭建梯子,助其攻城。他們還組成運輸隊,幫助他們運輸,擁有船的百姓還幫助八國聯軍在水上運輸。

此外,沿路上,還有大量的漢人跟列強軍隊做生意,把各種雞鴨魚肉等補給售賣給他們。甚至有人為列強提供軍事情報,包括清兵的佈防圖等等。更不用說列強進攻北京城的時候,老百姓紛紛將梯子租給他們,火燒圓明園的時候,老百姓積極提供乾柴茅草等引火材料。

當然,你可能不知道,列強裡面還有一支漢人組成的軍隊,打仗特別勇猛,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簡直就是滅清急先鋒。

英國人回憶錄中寫盜:“在離戰場很近的村莊裡,村民“神情麻木地端著飯碗,吃著米飯……儘管他們看到外國人正在和自己的同胞打仗。”實際上,並不是老百姓麻木不仁,而是那些同胞,是平日裡欺壓老百姓的人(當官的、當兵的,都是平日裡欺壓百姓的人),國家沒有給百姓以幸福感,反而進行欺壓和掠奪,何談百姓為國效命呢?

所以,只有人民的政權,人民才會發動起來保衛他。劊子手的政權,你讓被屠殺被奴役的人去保衛它?你以為人人都是傻子嗎?

(事實上到了最後,就連旗人的大多數都不願為滿清王朝賣命,更何況是漢人)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正好剛才回答了關於崇禎君主死社稷的問題,對比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其實是很有意思的。

不要光看著清朝的時候面對列強侵略老百姓無動於衷,其實在明朝末年也是這樣,真正拿起武器積極反抗清朝統治的事情已經是明朝滅亡後了。

可能你會問:早幹嘛去了?

因為,一個王朝到了末期,很難會獲得老百姓的支持,因為腐敗問題,土地兼併問題和天災,已經讓老百姓飢寒交迫,危在旦夕,自己都顧不過來,更不要說為國出力了,正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當明朝滅亡的時候,絕大多數人是無動於衷的,大臣們在等待李自成的召見,而老百姓也急著開了大門迎闖王,因為闖王來了不納糧。

在這一背景下很少有人還記得那個在煤山已經為大明殉道的皇帝。

而當清軍進入京城打得李自成部抱頭鼠竄,百姓們默然的時候,這和八國聯軍進北京將八旗軍打跑,老百姓在一旁看熱鬧,其實也沒什麼差別了!

所以,老百姓的無動於衷源自於王朝的不得人心。不管你是漢人王朝還是滿人王朝,失去了民心,也就失去了百姓的支持。只能靠一己之力做無謂的掙扎!而百姓就像看耍猴一樣覺得事不關己。

滿清是這麼失去人心的:

滿漢有別的政策

入關之初,滿清軍隊不過十幾萬,他們所面對的是上億人口的大明。要想統治這個龐大的帝國必須要確保八旗子弟的優勢地位。所以,雖然滿人少,但滿人京官的比例遠超漢人。因為滿清深知漢人一強滿人必亡道理!

在民間,滿人地位也要遠超漢人,所以造成了經濟和社會地位的不平等,進而引發了滿漢對立。

高壓統治

別的不說光文字獄就實行了100多年,這對摧殘老百姓的家國情懷是一種巨大打擊。也讓老百姓對大清受到列強欺壓時默然了!

事不關己的思想

老百姓的思想是簡單純樸的,無非是想過安穩的日子。當列強對滿清的戰爭很少影響到自己的時候,更不會對這一切有感了。這是神仙打架嘛,誰贏了跟誰混就得了。這才會出現很多人幫助八國聯軍扶梯子,領著八國聯軍去搶大戶!所以,百姓才沒無動於衷,而是積極行動!



但是,和清朝時期懷念明朝懷念崇禎一樣。當利益相關時他們就難以保持平常心了!

八國聯軍與滿清簽訂的《辛丑條約》規定,滿清要賠款4.5億兩,合每人一兩,這是列強對全國人的侮辱。

所以,這才導致越來越多的老百姓認識到,列強欺負的不是滿清政權而是所有中國人,他們都是利益相關者。從此,面對列強的欺辱人們不再冷漠,四川的《保路運動》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發生的。

到了民國時候一個出賣青島的《巴黎和約》就能激起世界華人的憤慨更與這有關!

這麼一看,列強的侵略可以說是近代中華民族覺醒的催化劑!


歷史風暴


面對西方列強入侵,清朝百姓與古代很多王朝面對外敵入侵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同仇敵愾、踴躍參戰形成了鮮明對比,顯得無動於衷,麻木不忍,的確值得我們深思。

1、清末腐朽統治讓百姓極其貧困,毫無尊嚴。

和電視劇中清朝老百姓衣冠鮮亮的形象恰恰相反,清朝的百姓的生活極其貧困,毫無尊嚴,我們通過很多資料和存世照片,都可以清晰瞭解。可以說,在風調雨順的時候,老百姓也僅僅滿足最基本的生活,而稍微發生一些自然災害瘟疫等,那就是人間地獄,遍地餓殍。

2、清朝奴化統治,百姓缺乏反抗精神。

清朝空前的思想禁錮和殘暴統治讓底層百姓成為精神麻木,毫無思想的奴才。面對強大的外敵,猶如待宰的羔羊,缺乏奮起抗爭的精神。


3、階級對立嚴重,缺乏國家認同。

各級官吏的盤剝和壓迫,讓百姓缺乏對國家的認同感,大清國是皇帝老子的大清國,底層百姓只求殘喘生存,不願犧牲戰鬥,缺少古代中國那份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

4、滿漢對立存在,缺乏民族認同。

在民間還一直流動著反清復明的思想潮流,甚至在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時,就出現很多底層群眾在反滿宣傳下,配合入侵者而阻撓清朝軍隊的事情,愚昧地認為入侵者是反清復明的拯救者,甚至出現過華勇營。


索隱軍事政經


這個問題很好,無動於衷說明了大清死活和百姓無關;說明了長期的壓迫和剝削已經和百姓形成了對立;說明了大清已經完全失去了民心!

大清最明顯的喪失民心的封建腐朽制度有哪些?建國以後中國共產黨清除的餘毒有哪些?

第一、上層驕橫奢逸,底層飢寒交迫;

在世界上中國高層的消費都是令人咋舌的,而老百姓的生存條件越來越差。建國以後,提倡為人民服務,收入均等,領導人收入公開,全國工資一共十一級,除了對新中國誕生做出巨大貢獻的人以外沒有多少特權。

第二、制度等級森嚴,官為奴才民為草芥。

官就是官,民就是民,官二代還是官、民二代當官機會非常少,官權利極大,民沒有人權。解放以後,中國共產黨提倡人人平等,人民才是國家的主人,曾一度社會里沒有什麼官,書記是管黨的,主任是做事的,幹部是公僕是為人民服務的。最重要的是公選!

第三、特權橫行,無孔不入。

清朝滅亡還有一個重大原因是特權橫行,對所有行業的壟斷,每個家族都在壟斷一種發展的行業,掠奪和霸佔各個領域成了各個家族爭名奪利的主旋律。建國以後,我們國家禁止對行業壟斷,禁止領導幹部及其家屬經商,尤其禁止國家事業比如:福利、養老、教育、醫療、就業等產業私有化、產業化,這是人民的產業,這是社會的家底,任何人沒有權利霸佔,誰霸佔了那就是國家的公敵,歷史的罪人!

第四、愚民政策,自欺欺人,對外奴顏卑膝,對內橫徵暴斂!

大清多少年教育制度不改,有益於控制人民思想的腐朽文字獄不淘汰,桎梏人民思想,封閉人民的話語權、評論權、層層上報假、大、空,對外割地賠款,活脫脫的敗家行為,對內壓榨和剝削,對自己同胞不當人看,草芥人命!畢竟他們是滿族人可能根子裡認為和漢人不是一家人吧。解放以後是:消滅封建流毒、全民掃盲,全民義務教育,公費技術教育、專業教育、高級教育,對人民言論是大鳴大放、大字報、採取的是發動群眾、信任群眾、利用群眾去反腐、去監督。

老百姓愛國是愛的是和自己生存息息相關的國家,不是權貴的那個國家!愛的是和自己生活、養老、醫療、住行、教育等能得到保障的那個國家,不是被權貴把人民福利霸佔成產業化反過來剝削人民壓榨人民的那個國;愛的是能得到尊重和關懷的自己的祖國,不是被剝奪了權利被強加義務的那個國!

民心可貴呀!人民永遠是歷史的主人!


太原獅子


面對列強入侵,清朝上億百姓不是無動於衷,而是毫無辦法!

清王朝已經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了,統治者控制民眾的手段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再加上,滿族統治者對待滿族人和八旗子弟過分優待,對待佔絕大多數的漢族的過分壓榨。普通老百姓,不僅在政治上毫無權力。甚至連議論國家大事兒都受到嚴格限制。因此,即使有外敵入侵,普通老百姓也沒有多少辦法。畢竟即使在鴉片戰爭時想去上陣殺敵也沒有資格。到了後期湘軍、淮軍的崛起時,普通老百姓才有機會為國捐軀。

而實際上,封建王朝各個時期對普通老百姓的管控都深入到毛孔。老百姓的各種行為都被嚴格控制,除了遵守諸如三綱五常之類的行為規範。其它時間也要為各級統治者的各種行為無條件讓路。說句不好聽的話,普通老百姓除了隨地吐痰這樣不守公德的行為,有一些自由外。幾乎沒有多少其它自由。在平時年景好的時候,老百姓生活還能勉強維持。而一旦年景不好,或者是有外敵入侵。各級統治階級經常不僅不能解決問題,而且會為了一己私利,更加瘋狂的攫取財富,使得普通老百姓不得不反。因此,統治者反過來質疑普通老百姓無動於衷,實在是毫無道理!


地震博士


晚清政府腐敗成風,一任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大官小吏皆把當官當生意做,不為國家服務,更不給百姓謀福祉,一心只以贏利為出發點,為最終目地。對內橫徵暴斂,對外割地賠款。當官的光要錢,有幾個要幾個,老百姓將餓死整日生活在飢寒交迫生死邊沿。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兩極分化己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加上對外的鉅額賠款和百官貪汙腐敗的虧空,皆變本帶利的壓在窮苦的百姓頭上,至使百姓生不如死,中華大地化成人間地獄。這樣的國家,這樣的政府,有誰不恨?有誰不怨?還指望百姓用鮮血和生命去捍衛?簡直是痴人說笑,天方夜譚!


張國富150139119


這很正常,並不是只有清朝如此,明末也是如此啊。


崇禎在北京上吊的消息傳到江南,雖然部分士大夫悲痛的自殺或者嚎哭,但是大部分士大夫可沒有功夫自殺,崇禎死亡的消息傳到江南,並沒有出現一個江南士紳、老百姓同仇敵愾的局面。


相反,崇禎已死,明朝正統已亡的消息傳到江南,引發了江南大規模的“奴變”。


所謂“奴變”,就是江南士大夫以往的奴僕因為明清交戰,社會暫時失序後,這些奴僕針對其僱主的大規模報復。江西永新等地奴婢佔據主家田產,發散主家糧食,並捆其主人,斥問“怎樣以奴呼我?”他們還提出了“鏟主僕﹑貴賤、貧富而平之”的標語;隨著清軍南下,江南地區的奴變再次加劇,如太倉“顧慎卿者,烏龍會劇者也,為徐宦家奴,老而黠,素為衙蠹,販私鹽,行不法”。尚有一支,“最橫者,莫如金孟調一事。金亦徐奴,家掌珠,已早世”。“持兵過之,即以掌珠奉餉。茂成與顧慎卿瓜分之,以餘者犒士卒。如是者無慮幾十百家,此兩姓為特著”。


以江陰徐霞客家為例,在徐霞客後人在江陰堅持抗清的同時,在江陰鄉下,大批普通民眾和徐家奴僕正在圍攻徐家的大宅。


從徐氏後人記載來看,他家被圍攻這天,恰好是閻應元帶著江陰人,在江陰舉旗反清的那一天,中元節。徐氏家族在這次“奴變”中有20多人被殺戮,徐霞客官子徐屺、侄子徐亮工、徐亮採均被害,徐霞客的次子徐峴也很很可能同時罹難。



這是奴變,還有大量史料記載,在清軍南下,但是還沒有下達剃髮令之前,江南許多地區老百姓已經要求士紳帶領他們向清軍投降,有士紳反對,急需投降的市民甚至衝進士紳家裡,打砸士紳的房屋。


比如在蘇州、無錫、嘉興這些地區就是老百姓逼著士紳帶領他們去尋找清軍投降,城鄉百姓按區域派代表“手執黃旗一面,上寫某圖民投順大清國”,爭往清軍大營納款;有的鄉紳甚至親率地方百姓,一起“投揭往見”。



即使是赫赫有名的閻應元,在清軍沒下達剃髮令的時候,也只是在山中隱居而已,其實閻典史並沒有後來宣傳那麼對明朝忠心,他反抗清朝更多是為了保衛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剃髮)。


但在清末,國人為保衛自己生活方式也很英勇,比如山東義和團最初就是當地士紳和老百姓自發反抗傳教士在山東傳教引發的。


蘭臺


我來講個不一樣的:

當時的中國嚴格來說並不能說是一個國家,一個居住在湖北,靠田地吃飯農民,嚴格來說,廣東或者上海發生的戰爭確實不會對他的生活有什麼直接影響。


一個有名的例子:晚清時期,一個外國人千里迢迢到中國來旅遊,快到南京時他停下來跟一個老頭聊天:請問這裡距離南京還有多遠?


老頭面無表情回答:大概還有三十里吧,這輩子沒去過不知道。


老外吃驚:你距離南京只有30裡,卻從沒去過?


老頭反問道:我為何一定要去南京?和我一點關係沒有。


沒錯,當時的中國小農經濟佔主體,其特點是封閉性(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結合)和自足性(生產的主要目的是滿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納稅)。一個普通農夫,關心的是每年的收成和賦稅和家人成家娶老婆的問題。這些問題只是和本縣本村有關係,和省份,中央,國外,都沒什麼關係。


在他日常生活裡,其他省發生的事情,和月球上有幾隻兔子一樣只是作為奇聞異事來聽的。

其實不僅僅是農民,就連官員也差不多,1895年甲午戰爭,《馬關條約》將湖北省沙市闢為通商口岸。一年後日本官員來沙市開設領事館,結果發現當地地方官員完全對此事一無所知。他們甚至連本國和日本打仗過的事情都不太清楚。


那同時期的歐洲和日本是不是也是這樣呢?


在歐洲,戰爭是一門生意,1796年,英國為了戰爭發行了1800萬英鎊國債,第二年又追加了4000萬。而當時英國本土人口只有1600萬,這相當於人均買了3鎊多的國債,而當時英國工人的平均月工資不過7鎊。所以這一大筆錢把英國國內不少家庭都綁在了戰爭車輪上。


一旦戰爭失利,恐慌可能造成戰爭國債被拋售,資金大量跑路,你所在的地區的麵包店會關門,倖存的則會漲價,你所在的工廠老闆可能被迫關閉工廠,你可能失業。僱傭你老婆當女傭的中產階級家庭可能裁人。。。。。。


所以當時的英國人會比同期的中國人更關心本國和異國的事情,在19世紀上半葉,英國報紙的總髮行量由2萬上升到11萬以上。一般的民眾也開始閱讀遙遠國度發生的故事。


比如鴉片戰爭時期,一位報紙讀者曾經寫信給中產階級聚集的《泰晤士報》,他在信中說:“我們生產的糖,酒等各種商品都不及鴉片,它能佔據一個外國市場。。。。從1799到1816年,出口到中國的鴉片有3000多箱,在1839年達到了3萬箱。。。。無論中國政府的動機是什麼,鴉片貿易必須得到尊重。”


而在當時的中國,除了那些通商口岸,其他地區的人們對鴉片戰爭完全不關心。


除了國債和經濟影響外,近代國家普遍的兵役制度也起了很大影響。


近代清朝實行的是募兵制度或者世兵制,當兵打仗只是少數階級的事情,時間一長,人們認為打仗只是那些選擇當兵的人的事情,而與一般國民無關,畢竟一般農民不到破產,混得沒飯吃,怎麼可能去當兵?


當時當兵的主要人士還是城市的光棍遊民,這個特點甚至一直持續到北洋時期,當時的北洋軍隊中有很多士兵其實是14,15歲的少年-------其實他們都是家中多餘的----死了也不可惜。


而近代國家的徵兵制則是另一回事,不管你是不是家中的經濟支柱,年紀到了你就得去當兵。也就是說當兵一下變成大部分國民家庭有參與,甚至有人可能犧牲的事業。


日本近代國民意識的塑造,也就是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等一次次全國全民參加中,一次次加強的。


紅楓歷史觀


列強入侵,清朝億萬百姓無動於衷?當然不可能!很多勇敢的中國人行動了起來,我們豈能無視他們的努力!

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軍艦隊進入珠江口,大批漁船圍了上來,以合理的價格賣給英軍生鮮蔬果各類軍需,有力的支援了英軍的行動。英軍登陸後,僅三元里一帶,就有1200餘名民眾加入了“援英抗清”的隊伍(記載於《道光朝籌辦夷務始末》)。兩江總督耆英上奏:“官與民,民與兵役,已同仇敵。”

第二次鴉片戰爭,英軍突破虎門要塞,溯江北上,數萬居民觀看兩軍海戰,每當懸掛黃龍旗的船隻被擊沉,兵丁跳水,鼓譟叫好。同一幕出現在鎮江水戰時,英軍面對這主場待遇大為不解。在廣州、

定海、在天津、在北京,各處戰場臨時嚮導積極踴躍帶路,哪處水道有障礙、哪處小路通炮臺,當地人心裡都有數。

最熱情的嚮導當然還是出現在北京西北郊,他們把英法聯軍導航到圓明園,為英法聯軍添了一把火,每個人都充當了搬家公司的員工,能往家搬多少算多少。

八國聯軍沒來時,拳民和教民為了搶房子搶地已經打個不可開交,試過洋槍炮的火力之後,大師兄們普遍躲了,等聯軍打到了北京城,拳民們基本都散了。還有勇敢的城市居民們,紛紛出現在聯軍面前,搶著搬梯子炮彈,留下了這張動人心絃的老照片。

到了1894年的甲午戰爭時期,你可以說日本戰前宣傳做得好,也可以說隨軍記者太能編——根據日本官方的《日清戰爭實記》記載,九連城“當地居民簞食壺漿迎我王師,攜來雞和豬獻給我軍”,日本隨軍記者大發感慨:“‘東西旦夕相望,庶民子來’,古人之言,不欺我也!”

如上歷歷情景,哪個說百姓們麻木不仁、無動於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