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長國界大盤點:智利爲了變長,硬生生將這個鄰國打成了內陸國

文 | 江隱龍

智利剛剛的獨立的時候,並不那麼長。它的第一次擴張,是發生於1879年至1883年的南美太平洋戰爭。這聲戰爭因阿塔卡馬沙漠硝石、鳥糞資源而起,故又被稱為硝石戰爭或鳥糞戰爭。戰爭的三個參戰國均從西班牙殖民地中獨立而來,分別為智利、秘魯與玻利維亞,其中,後兩者為盟軍。

狹長國界大盤點:智利為了變長,硬生生將這個鄰國打成了內陸國

南美太平洋戰爭之前的南美洲

作為糾紛的起源地,拉普拉塔總督區唯一毗鄰太平洋的那一小片土地便位於阿塔卡馬沙漠。這一地區在西班牙殖民時期並從未明確歸屬,智利、秘魯與玻利維亞獨立後各佔一部分,因其氣候乾旱、寸草不生,併為被三國所重視,所以倒也未引起較大的爭執——直到阿塔卡馬沙漠儲量豐富的硝石與鳥糞被發現,龍牙終於被種下。

狹長國界大盤點:智利為了變長,硬生生將這個鄰國打成了內陸國

拉普拉塔總督區(黃)將秘魯總督區(紅)切成了兩段

先是智利與玻利維亞簽訂了邊界條約,雙方約定以南緯24度線為界,但在礦產開發的過程中,兩國矛盾越積越深,終於兵戎相見。1879年,智利在英國的支持下出兵佔領了玻利維亞最大的港口安託法加斯塔,阿塔卡馬沙漠北部的佔據者秘魯則迅速站到了玻利維亞一方,戰爭一觸即發。

狹長國界大盤點:智利為了變長,硬生生將這個鄰國打成了內陸國

智利最早的邊界位於南緯24度

從阿塔卡馬沙漠的勢力範圍構成來看,秘魯在北,智利在南,兩者將玻利維亞夾在中間,秘魯與玻利維亞聯合似乎得不到好處。而事實上是,作為歷史上印加帝國最為核心的地區,秘魯與曾被稱為“上秘魯”的玻利維亞自獨立以來一直保持著良好的邦交,1836年至1839年,兩國在安德烈斯·德·桑塔·克魯斯的努力下,甚至一度組成了秘魯-玻利維亞聯邦;1873年,兩國兩次締結軍事同盟——考慮到這一歷史因素,當阿塔卡馬沙漠戰事初起時,秘魯立刻與玻利維亞聯合,便不足為奇了。

狹長國界大盤點:智利為了變長,硬生生將這個鄰國打成了內陸國

阿塔卡馬沙漠地圖。黃色部分為阿塔卡馬沙漠。橘色部分為外圍乾燥地區。

可惜的是,秘魯很快為其“仗義”付出了代價。智利軍隊很快擊敗了玻秘聯軍,不僅將玻利維亞沿海地區盡數佔領,更將戰火燃燒到了秘魯本土。1881年,長驅直入的智利大軍甚至攻佔了秘魯首都利馬——被擊垮的秘魯最終通過《安孔條約》和《利馬條約》中割讓阿里卡和塔拉帕卡省兩省,並同意將塔克納和阿里卡兩地區交給智利管轄10年。

狹長國界大盤點:智利為了變長,硬生生將這個鄰國打成了內陸國

秘魯-玻利維亞聯邦地圖

玻利維亞則更悽慘。南美太平洋戰爭結束後,玻利維亞失去了所有入海口,被徹底打成了內陸國。在1884年智玻兩國簽訂《瓦爾帕萊索條約》中,玻利維亞接受了智利對其整個海岸線的佔領——注意只是接受,真正的主權轉移要到1904年兩國簽訂的《和平友好條約》中才真正確定。

狹長國界大盤點:智利為了變長,硬生生將這個鄰國打成了內陸國

玻利維亞被徹底打成了內陸國

智利成功將領土向北拓展到了南緯17度29分。這場規模並不算太大的戰爭使智利成了安第斯山脈以西的霸主、19世紀末的新“印加帝國”,也讓其領土形態向“柺杖”邁進了一大步。值得一提的是,南美太平洋戰爭也有中國人——準確地說是華工的身影。秘魯人對待華工極為苛刻,這一事態甚至嚴重到李鴻章專門開展了與秘魯專使葛爾西耶的談判。兩人的談判發生於1873年(同治十二年),最終以李鴻章取消了秘魯人招攬華工的權利而收場。然而,華工的待遇顯然沒有改良,南美太平洋戰爭中,不少秘魯華工將智利軍隊視為解放兵,甚至組成了一支“火神(Vulcano)”營直接加入了智利軍隊。只是,這些華工戰士的命運並沒有因此改變,戰爭結束後,鐐銬重新被戴上,不過是“僱主”由秘魯人變成了智利人而已……

狹長國界大盤點:智利為了變長,硬生生將這個鄰國打成了內陸國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隱語現推出“切割地球”系列,逐一為您盤點世界上那些奇奇怪怪的國界與地圖,每兩天更新一篇,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關注哦!下集馬上推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