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古國——萊國,曾與姜子牙爭齊都,淪爲九世宿敵

萊國,古籍中也叫“萊夷”,“萊夷”一詞的最早記載出現在《尚書·禹貢》,“萊夷”或許是萊國尚未立國之前對山東東北部這一廣大地區的統稱,後來萊夷慢慢強盛,築城建國,於是才有了萊國。萊國起初的疆域分佈極廣,無法具體說清楚,包括今天的山東昌樂、臨朐、平度等整個膠東中北部地區都有萊夷的足跡。

膠東古國——萊國,曾與姜子牙爭齊都,淪為九世宿敵

據《尚書·禹貢》記載:“嵎夷既略……厥貢鹽絺,海物惟錯……萊夷作牧,厥篚檿絲。浮於汶,達於濟。”意思是山東濱海一帶的水患全被疏通……(青州地區)向夏朝進貢的物品有鹽和細葛布,各種各樣的海產品……萊夷地區水草豐滿,可以放牧,進貢的物品都是成筐成筐的蠶絲,源源不斷的進貢船隻從汶水到達濟水。萊夷當時屬於九州中的青州區域,從中可以看出,萊夷一帶畜牧業較為發達,族人擅長養蠶、開發魚鹽、製作海產品、織造絲綢,效忠於夏王朝。可以說,萊國是東夷地區有記錄的最早的漁鹽之邦,畜牧之國,據說古籍中所說的柞蠶絲(野生蠶)至今仍為膠東的特產。除了漁鹽、畜牧、絲織,萊國還擅長冶鐵,曾在龍口歸城遺址出土不少高規格的鐵器銅器,銘文中有“造鐵四千匠”的記載,可見萊國冶鐵技術的發達。據說現在當地好多村莊的名字也都與熬鹽或冶鐵有關。

膠東古國——萊國,曾與姜子牙爭齊都,淪為九世宿敵

“萊”字從草,“來”的甲骨文字形看上去像個“麥穗”,代指“小麥”,《詩經·周頌·思文》有“貽我來牟,帝命率育。”的詩句,“來牟”即“麳麰(lái móu)”,小麥和大麥的意思。詩的大意是你把麥種賜予我們,這是上天的恩賜。有一種說法“麥”是外來引進之物,並非本土農作物,所以《說文解字》中說:“來(麥)……天所來也。”意為“麥子是上天賜予人類的寶貴禮物。”正因為它是外來的,所說“來”便多了一層“來回”、“來往”等字義。後來隨著漢字的演變,在“來”的基礎上加“夕”(晚上),形成了“麥”字,表示“晚上食用由麥子做的食物”,“來”作麥子的本義逐漸消失。而“來”加“艹”成“萊”,則形成了另一種字義,即“長滿雜草的野地”,是指荒廢不用的土地。據說上古時期,萊地多有荒蕪之地,唐代顏師古注:“萊夷,三面瀕海,皆為斥鹵(鹽鹼地),五穀不生,適為放牧。”後來族人從外地引入小麥(即“來”),開坎荒地,水灌斥鹵,使萊地農業得以發展。而膠州

趙家莊遺址發現炭化麥種,更為小麥根植萊地的歷史提供了有力證明。

膠東古國——萊國,曾與姜子牙爭齊都,淪為九世宿敵

萊國的國姓不可考,東夷國家姜姓居多,但根據出土銅器證明,萊國曾與周邊姜姓紀國有過聯姻,按同姓不通婚的禮制,萊國不會是姜姓。萊國大約在商朝時正式立國,臣服於商,西周剛建立時,武王為控制東夷外患,將姜太公受封齊地,國都定在營丘。姜太公帶著族人星夜兼程從鎬京趕往東方。《史記·齊世家》記載:“

萊侯來伐,與之爭營丘。”大概萊國事先得知了這一消息,為了煞煞未來這個大勁敵的威風,搶先一步侵佔了營丘,急時趕到的姜太公不顧旅途勞頓與萊人大打一仗,營丘總算給奪回來了,但從此萊人與齊人結下了樑子。據考古證明,西周時期的萊國與周邊的紀國、薄姑國、莒國等國家都有過政治外交,唯獨與齊國老死不相往來,可見兩國格格不入。

膠東古國——萊國,曾與姜子牙爭齊都,淪為九世宿敵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有銅器“

啟尊”、“啟卣”出土,上有“王出狩南山”等多字銘文,據專家證實為西周第四代王周昭王時期的古萊國用器。銘文記載了“昭王十六年伐楚荊,南征而不復”的那段歷史,原來萊國也跟隨昭王參與了南征。由此至少可以證明兩點,一,西周萊國雖是子爵,但整體軍事實力不錯;二,當時萊國已徹底臣服王室,並保持著親密的友好關係。

萊國雖然臣服了周王室,但並不代表與齊國握手言好,整個春秋時期,齊萊兩國的戰事不斷,史書中時有登場。《左傳·宣公七年》記載:“夏,公會齊侯伐萊。”公元前602年,齊國聯合魯國討伐萊國。《左傳·襄公二年》記載:“齊侯伐萊,萊人使正輿子賂夙沙衛以索馬牛,皆百匹,齊師乃還。”公元前570年,齊靈公進攻萊國,萊國派正輿子把上好的牛馬各一百匹賄賂齊靈公的親信內侍夙沙衛,才得以使齊國退兵。之後,齊靈公“召萊子,萊子不會,故晏弱城東陽以逼之。”意思是齊靈公召見萊子,萊子不予理會,齊靈公大怒,派

晏弱(晏子之父)去齊萊邊境的東陽築城,用武力威逼萊國就犯。三年後,即公元前567年四月,晏弱已在東陽築起了高高的城牆,對萊國形成了一種居高臨下的威勢。一切準備就緒,終於發動對萊國的全面進攻,並於二十七日,攻入萊國。萊國國君萊共公逃亡到棠地(萊國的邑,在今山東平度市門村鎮)。齊將陳無宇負責把萊國宗廟的器物搬回齊宮,宴弱則轉道包圍棠邑,最後徹底滅了棠邑。棠邑滅了之後,萊國已經全線崩潰,不過齊國並沒有滅萊國的祀,而是將萊共公連同萊國的百姓整體遷到郳地(在今山東龍口市),由高厚和崔杼來負責劃分齊萊兩國的新邊界。

膠東古國——萊國,曾與姜子牙爭齊都,淪為九世宿敵

這個膠東小萊國曆史上稱為“東萊”,小萊國退居濱海,淪為齊國的附庸,也成為齊國重要的漁鹽出產基地,成為齊國強大的經濟支柱,戰國齊國能走上強國之路,位列七雄,與臣服萊國密切相關。作為齊國附庸的東萊,此後在數百年間漸漸被融入齊文化中,國人以萊為氏,後去“草”為來,形成來姓,成為來姓的重要一支。

更多方國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