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之間,就是一場等價交換

01

先來講個故事——

A家的婆婆,品性好,人心善,勤快乾淨任務任怨。對兒媳婦視如己出,洗衣做飯帶孩子,傾盡全力幫忙操持。

而A家的媳婦,脾氣大,個性強,一言不合聲高八度,面不露笑嘴不饒人,休假睡到日上三竿,家務從來丁點不沾。

B家的婆婆,性格固執又不喜溝通,優柔寡斷又固步自封,思想情商止步於六十年代,寵起兒子卻與時俱進不限年齡。

而B家的媳婦,人能幹,錢能賺,給婆婆買衣買房買保險,七姑八舅面面俱到,大事小情拎得清。

是不是有種“賴漢娶賢妻,好女嫁渣男“的感覺?

A家的好婆婆,卻遇上個惡媳婦。

B家的賢媳婦,卻攤上個差婆婆。

好吧,我說實話,這倆婆婆,都是我婆婆。這倆媳婦,也都是我。

外人看婆媳關係,永遠只是冰山一角。箇中內情,冷暖自知。

婆婆和媳婦,都有A面和B面。你用哪面示人,就換得對方哪面。

我一直堅信,婆媳之間,就是等價交換。

在我們大天朝的價值觀裡,總是要求婆媳之間先要“將心比心”。

兩個沒有任何血緣關係和交集、一點感情基礎都沒有的人,如何一上來就將心比心?

一定是先等價交換,再談將心比心。

說白了,先給好處,再談感情。

別急著說我勢利,人的本性是趨利避害,你想讓別人對你好,你就要有很多的“利”,值得別人對你好。

這個“利”,不只是錢和經濟利益,還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婆媳之間,就是一場等價交換

02

如今的我,在婆媳關係上,著實夠資本灑一把狗糧——

一日三餐婆婆全包,家務活我一個指頭都不沾。

下班一進門就吃現成的。

吃完一推碗就去忙我的。

換洗的衣服直接丟洗衣機,婆婆自動分撿機洗手洗,甩透晾乾。

床單被套,毛巾窗簾,我從來不管,定期自有婆婆拆洗更換。

我早上說想吃燉豬蹄,晚上婆婆絕對能端上桌。

我不吃肉餡,包餃子她一定單獨給我包素餡。

我帶午飯上班,婆婆必然早起炒新菜,不讓我帶剩的。

即便這樣,婆婆還經常在外人面前表揚:“我們家兒媳婦可好了,做啥吃啥,一點不挑。”

艾瑪,我都沒臉寫下去了……

但我自認為做得也不差——

主動把新裝修的房子給公婆住,自己一家三口在同小區租房。

即使自己手頭不寬裕,給公婆買醫療保險也絕不含糊。

換季添新衣,帶婆婆進商城,我刷卡你隨便選。

她預定夕陽紅旅行團,我當即現金支持好好玩別心疼錢。

海參鈣片保健品,我主動買齊365天不間斷。

婆婆幹活我從不挑剔,人前只有讚不絕口。

婆婆偶爾向我吐槽公公,我就把握時機給她做做心理疏導。

我並不是想展示自己多優秀,而是深知自己的缺點:脾氣急性格硬,耐性不足氣性有餘。

既知自己如此多臭毛病都被婆婆包容,我就該在力所能及的事上加倍償還。

我知道我享受了婆婆帶來的利益,就該接納她不盡如人意的另一面。

世上所有好和壞,都不是無緣無故的。

婆媳之間,就是一場等價交換

03

今年春節,思思作為已經訂婚的準媳婦,第一次去婆家過年。

沒想到,大年三十,婆婆就給了個下馬威。

作為一枚實心眼山東妹子,思思為了表達自己對婆家的融入,故意多吃了些,年夜飯進行到一半,思思想把空出來的盤子撤下去,旨在說明“媽您做的飯真好吃,您看我吃了這麼多“。

不料被婆婆冷著臉制止:”放那!我們家的規矩,沒吃完飯不準撤盤。“

思思訕訕地把手縮回去。

之後兩天,婆婆始終不冷不熱不鹹不淡。

回到孃家之後,思思說:“我看明白了,以後能多遠離多遠。“

坦白說,這婆婆貌似精明,從一開始就立威,其實傻得冒煙了。

什麼是等價交換?

在接納這件事上,我認為婆婆應該主動。

新媳婦上門,改口叫媽,婆婆就應該拿出婆婆的胸懷,讓媳婦感受到歡迎和接納。

一上來就添堵,媳婦心裡留下了疙瘩,日後怎麼處?你先不拿媳婦當一家人,如何要求媳婦拿你當自家人?

讀者小靜,上個月新晉媽媽,添丁進口本是大喜事,婆婆卻在家犯擰巴:“讓我伺候月子可以,但我也不能這麼主動去,她得來求我我才去。”

小靜聽後立即發飆:“以後都不用來!”

這婆婆也夠蠢的了。

在這種時候,婆婆主動一點怎麼了?還掉價嗎?

我曾經說過,千萬別傷害這個時期的女人,她會記恨一輩子。

在兒媳婦最需要關心的時候,你不露面不表示,落下的傷痛留下的裂痕,以後多少好都難彌補。

還有很多婆婆,在孩子小、媳婦弱、需要她幫一把的時候,居功自大,動轍擺出“你不怎麼怎麼樣,我就不給你看孩子”那一套,各種要挾,各種刁難,各種作。

這就不能怨許多媳婦坦言以後不伺候婆婆。都是被傷透了。

婆媳之間,沒有天然的情分和義務,在我最困難的時候你幫了我,在你有困難的時候我也願傾囊相助。沒有這個前提,一切都免談。

婆媳之間,就是一場等價交換

04

婆婆應該更接納,那媳婦就應該更寬容。

很多女人,既想享受婆婆帶來的現實好處,又不想接受附帶的麻煩和束縛。一邊拿婆婆洗衣作飯當保姆,一邊嫌她嘮嘮叨叨沒文化。

更搞笑的是,還總想著改造婆婆,改造不了就咒怨。

婆婆來自過去,一個人的觀念和習慣,根深蒂固五十年,憑什麼到你這來參加勞改?

甘蔗沒有兩頭甜。

我從來不管家中廚房什麼樣。婆婆把舊毛巾當抹布,水管之間繫上塑料繩上搭下掛,各種塑料袋攢成一堆,我統統當沒看見。

我深諳:一個連廚房門都不進的人,沒資格指手劃腳。

飯菜鹹了淡了我從來不挑,想吃什麼就提前說,饞急了就點外賣全家共享。

婆媳之間的情份,就是從“你對我,我也念你的好”開始積攢的。

對婆婆,慣用句型應該是“不僅……而且……”

婆婆不僅照顧孩子,而且還幫忙做飯。

婆婆不僅做飯,還幫忙做家務。

最忌諱用“雖然……但是……”

雖然婆婆幫忙帶孩子,但是衛生習慣不好。

雖然婆婆人心不壞,但是脾氣不好。

看到了嗎?一“但是”就完了。

後臺經常收到提問:婆婆總挑撥兒子離婚、無休無止管我們要錢、什麼也不幹天天雞蛋裡挑骨頭找岔吵架……怎麼寬容?

這種硬傷,還談什麼寬容?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她滾,要麼你忍。

分開住唄、不用她帶孩子唄、少來往唄。

她沒付出值得交換的東西,你也就不必考慮等不等價的問題。

婆媳之間,就是一場等價交換

05

說了這麼多,其實,夫妻感情,才是抵禦一切歪風邪雨的利器。

你抱怨婆婆對你不好,說到底那是老公默許的。

你憤恨搞不定婆婆,說白了那是沒搞定老公。

沒有夫妻感情這個“定海神針”,婆婆媳婦誰放個屁都能讓一個家分崩離析。

但中國家庭的老公,除了極端的媽寶愚孝,剩下的基本都是“我媽就那樣我有什麼辦法“,然後自欺欺人粉飾太平、得過且過睡大覺的直男。

這才逼得女人只好親自上陣處理婆媳問題。

十年看婆十年看媳。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沒有血緣親情,又沒有關密關係,婆媳根本沒有親如母女這回事。只能靠等價交換積累情份。

婆婆少去教育媳婦怎麼做子女。

媳婦也不必指導婆婆怎麼當長輩。

你對我好,我也對你好。就像銀行存錢,你存一點,我也存一點,日積月累,利息滾動,共同屬於我們的就越來越多。

你對我糟,很遺憾我也無法對你好。

你傷過我,即便我不恨你,但也不會原諒你。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別再問婆媳問題怎麼處理,本著等價交換原則,就這麼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