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城日報:楊良傑的「心」服務

運城日報:楊良傑的“心”服務

●1994年,運城果業迅猛發展,為更好地指導果農管理果樹,當時的運城行署創辦了《果農報》。剛踏出校門、主修美術攝影的楊良傑成為《果農報》招聘的第一名記者。

●《果農報》的記者寫好稿子就是在為果農服務,只有自己學精學透了,把專家講的內容寫成果農一看就懂的文章在報紙上登出來,才能宣傳好,為果農服務。1994年至2004年的10年裡,楊良傑都在不斷學習,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用手中的筆向果農宣傳最先進的果園管理技術。

●2004年年底,楊良傑辭職回到家鄉,籌建了中農樂果業新技術研究所,取名“中農樂”,就是要讓中國的果農都高興快樂。他帶著在北京拍的大量圖片和滿腦子的先進技術,再利用投影儀等現代化設備,開始走村上地講技術,打造一個全新的科技管理模式。

●2015年,楊良傑和電信合作開發了“千鄉萬村”APP,意即要在北方一千個鄉鎮、一萬個村進行技術傳遞實驗。2016年4月“千鄉萬村”APP的上線,標誌著國內首家果業綜合服務平臺問世。

24年前,剛從學校畢業的楊良傑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從事的第一份工作,竟是和果農打交道。更不會想到,這份工作,為自己的事業發展奠定了基礎,並決定了自己一生的努力方向——為果農服務。

在踏足果業的24年裡,楊良傑從一名在責任心驅使下,被動學習果業技術的報社小記者,慢慢成長為把為果農服務當成事業來經營的董事長。他的真誠服務、特色服務,贏得了全國範圍內眾果農的高度認可和忠心追隨。

為什麼要為果農服務?他是如何為果農服務的?他的服務秘訣是什麼?日前,記者採訪了山西中農樂果業科技集團董事長楊良傑,傾聽他多年來服務果農總結出的經驗。

以紙為媒 用筆服務

1994年,運城果業迅猛發展,為更好地指導果農管理果樹,當時的運城行署創辦了《果農報》。剛踏出校門、主修美術攝影的楊良傑成為《果農報》招聘的第一名記者。因為他會畫畫,很快就被報社總編安排到最難的果業技術版,負責採稿、畫版。

“那會我對果樹一點都不瞭解,到了《果農報》後才開始學習。”楊良傑說,為了把工作做好,他經常跟果業的專家、農校的專家聯繫。專家去哪講課,他就跟到哪去聽、去學習。

這一跟,讓他發現了果樹管理技術的魅力。

當時去聽的第一場課就給楊良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鹽湖區金井鄉,薛基忠老師講課。室內坐滿了人,室外也都是聽課的果農。薛老師講課風趣幽默,果農聽得也很認真。”

跟的時間長了,楊良傑發現,果農對果樹管理技術的需求十分迫切,果樹管理技術對果農的幫助也很大,但果農的學習方法不對。“講課時,明明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卻沒人記筆記。而且,同一個地方,同樣的果農,同樣的講課人,所講內容卻一直是重複的”。

什麼原因?與專家交流後,楊良傑得出了答案:這是緣於一部分果農根深蒂固的傳統經營理念和管理模式,果農只求穩,不求發展。這讓楊良傑感覺到技術推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較於果農的求穩求平,更讓楊良傑不解的是,一些講技術的人同樣是固步自封。

楊良傑至今仍清楚地記得,1998年,中日果業擂臺賽在臨猗北景舉行,中日兩國的果業專家匯聚一堂。聽著日本專家教授的先進的果園管理技術,臺下的果農只當看稀奇,甚至國內一些專家從心底裡也不認可,對日本專家講的內容並不理解,甚至對對方留下來的資料,他們都以不適合當地果業發展為由不肯接受。

不久,薛基忠老師到日本考察參觀果樹管理情況,看到滿枝頭紅彤彤的紅富士,他十分震驚,就悄悄把一個紅富士蘋果帶回了國。回來後,他四處給果農講課:“你們見過真正的紅富士嗎?”然後把裹了一層又一層的紅富士拿出來讓大家看。他到處講課,當初帶回來的那個蘋果一部分已經腐爛了,他用手捂著仍在講。

看到老一輩果業人推廣新技術的執著,楊良傑深受感動。

“果業專家為果農講課是服務,《果農報》的記者寫好稿子也是為果農服務,只有我學精學透了,把專家講的內容寫成果農一看就懂的文章在報紙上登出來,做好宣傳,才能為果農服務好。”1994年至2004年的10年裡,楊良傑都在不斷學習,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用手中的筆向果農宣傳最先進的果園管理技術。

2002年11月,《果農報》更名為《瓜果蔬菜報》遷至北京。楊良傑作為唯一的技術專家,跟隨去了北京辦報。

在北京工作了近3年,楊良傑收穫頗多,他一有空就去附近的大學聽課。

也正是在北京的工作經歷,讓他接觸到了真正的紅富士管理技術,發現了制約家鄉蘋果發展的短板。

建在昌平的中日友好果園,給了他很大的啟發。“那裡的果樹都是矮化的果樹,只有3個主枝,光照好,果實紅。家鄉雖是喬化的果樹,但引進了新的栽培模式——密植栽培。雖然結果早,但容易密閉,陽光照不進來,產量下降,品質降低。”但令楊良傑心痛的是,一些專家仍有牴觸情緒不肯接受。

手把手教 地頭服務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運城日報:楊良傑的“心”服務

楊良傑在稷山縣太陽鄉西里村指導桃農進行夏季桃園管理 梅 婕 攝

如果說在《果農報》工作的10年是楊良傑為果農服務打基礎的10年,那麼在2004年—2014年的10年,便是他在創業中昇華服務的10年。

2004年年底,不再滿足於紙上談兵的楊良傑辭職回到了家鄉,籌建了中農樂果業新技術研究所,取名“中農樂”,就是要讓中國的果農都高興快樂。

帶著在北京拍的大量圖片和滿腦子的先進技術,再利用投影儀等現代化設備,楊良傑開始走村上地講技術,打造一個全新的科技管理模式。

“首先要改變觀念抓質量,觀念一變,黃金萬貫。其次要確定目標,有了目標,才會尋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次要注重學習。最後要說幹就幹,不要一講就激動,一看就感動,回到家卻不動……”楊良傑講一個村,轟動一個村,大家從沒見過那麼紅的蘋果,領導們也讚不絕口:“在農村從來沒聽過這麼高水平的講座。”

講得好不是目的,目的是要改變,要改變果農傳統的經營模式,用新技術經營果園。但改變的第一步——間伐,改造樹型,在一開始就寸步難行。

服務就是想盡一切辦法讓對方接受。面對果農的不接受、不理解,楊良傑想出了“10棵樹試驗法”。

“權當這10棵樹是楊良傑的。如果這些樹按照楊良傑說的方法來管理,產量沒有提高,你見了楊良傑就踢他,罵他。”雖是一句玩笑話,但足見楊良傑希望幫助果農改變的真誠。

意料之中,這個方法很管用。第二年,參與試驗的果樹,不但蘋果產量沒有減,而且商品率提高了。第三年第四年,當其他果樹遭遇小年產量下降時,10棵樹仍保持著較高的產量和商品率。

看到改造效果這麼明顯,一些示範園園主主動請纓,要成為中農樂的忠實幹將,宣傳新技術。

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為了服務更多的果農,楊良傑在每個村確定了一名負責人,每個鄉確定一名站長,為果農提供“保姆式”服務。同時,組建技術服務隊,成立中農樂果業協會,讓農民抱團探索,共同改變、受益。

人叫人幹人不幹,榜樣帶動千千萬。慢慢地,中農樂果業協會的會員越來越多,遍佈黃河金三角一帶的1500多個村,會員達15萬戶。

為有效便捷地服務果農,楊良傑又發揮老本行作用,辦起了社員會刊,利用報紙派活。

“《果農報》曾受到國家新聞出版署領導表揚,但現在回過頭來看,《果農報》在技術指導方面沒有系統性。會刊就不一樣了,都是內行在辦,結合實地指導,10天一期,每期都會指導果農該做什麼,今年做什麼,明年做什麼,非常系統。”楊良傑說。

羅建設原是臨猗北景一個賣豆腐的個體戶,第一次聽楊良傑講課時,就深受觸動。看到管理果園能帶來這麼大效益,他毅然轉行。

承包果園後,羅建設訂閱會刊、發展會員,邀請楊良傑去地頭講課、間伐,因工作突出,最後成為中農樂北景鄉工作站站長。他不但自己依靠果園致富,還帶動了一大批果農奔上了小康。

2014年,中農樂10週年慶典時,跟羅建設一樣受到表彰的工作站站長達800人,獎品擺滿活動現場,曾轟動一時。

互聯網+ 創新服務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楊良傑意識到,只有不斷創新,才能讓服務永遠跟得上時代的步伐。

給果農講技術,有可能是很簡單的一項措施,卻要描寫半天,即便這樣,農民還不一定能懂。要是能把每項技術都做成視頻,一看就懂,多直觀呀。2014年,楊良傑做了一段15分鐘的視頻《開春清園三步曲》,希望能跟電視臺合作,但在電視上播出每期要收費,楊良傑只得另闢蹊徑。

2014年,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楊良傑萌生出利用網絡傳遞技術的想法。他前往廣州、上海、杭州、南京,拜老師、訪工程師,向技術總監請教,但大家給的建議都是在網上開一個商城,方便快捷,操作性又強。

在網上開商城,遠遠滿足不了楊良傑“要跟果農交流,傳遞技術”的需求,他需要建一個網絡平臺。

面對老師們“阿里巴巴、搜狐那才叫平臺,你知道建一個平臺要多少錢嗎?投資幾億元你都建不起來”的質疑,楊良傑不為所動:“我要爬山,人家有錢花幾百元坐攬車就上去了,咱沒有錢怎麼辦,咱坐不起攬車,可以凌晨兩點就起來爬呀,總能同時到達山頂吧。”

2015年,楊良傑和電信合作開發了“千鄉萬村”APP,意即要在北方一千個鄉鎮、一萬個村進行技術傳遞實驗。2016年4月“千鄉萬村”APP的上線,標誌著國內首家果業綜合服務平臺問世。

果農免費下載“千鄉萬村”APP,就能獲得個性化服務。在這個平臺上,果農不但可以瞭解全球果業動向和最新技術動態,還可以免費學習各類果樹管理技術,可以與各類水果示範園園主交流對話,還可以面對面向果業大咖討教取經,可以自助查詢果業生產中的各類實際問題,還可以輕鬆請到線下技術人員進園指導……果農足不出戶就能免費學到技術。

一系列的服務舉措,使得中農樂的線上會員達18萬名之多。隨著時間的推移,楊良傑發現中農樂和會員之間的連接不像以前那樣緊密了,為啥?

經過仔細分析,楊良傑找到了果農的痛點。

“過去果農缺技術,盼服務,現在不但缺技術和服務,還愁銷路。”所以,中農樂很快成立了果品公司,去作調查研究,發現市場也有痛點。“市場越來越注重品質,還需要標準化的果品和穩定的貨源,卻得不到保證。”

幫果農銷售水果,幫客商聯繫優質果,如果只是簡單地一對一結對,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如果有希望,一定是走標準化、集約化道路。”楊良傑敏銳地意識到,集約化、標準化,是將來果業發展的方向。

2017年,中農樂開始在全市範圍內做桃聯盟實驗。實驗組與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合作,選品種,找試驗田,將30畝—50畝桃園作為一個單元,根據各個品種的成熟期早晚來規劃品種分佈,再製定統一的標準來管理。

管理過程就要上傳數據,做到監控每一個程序。“一棵桃樹開花了,就能知道它什麼時候成熟。這是現代農業的一種方向。”楊良傑在運城實現了安全溯源到戶。

以標準化管理來保證生產出優質果品,用客商訂單倒逼客戶精細化管理。通過聯盟,形成大的團體。楊良傑欣喜地說:“已經找對路子了。”

而聯盟也已經從單純的果農之間的聯盟,發展到廣義上的聯盟,中農樂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果商,甚至包括快遞公司、果庫、農機具供應公司、紙箱廠都結成了聯盟,帶動了水果產業相關行業的發展。農業部稱之為農業社會化服務“中農樂模式”。

聯盟的商品率很高,保護了桃農,也滿足了客商對穩定價格和果品品質的要求。“聯盟的意義太重要了。目前只能從某一個品種作聯盟示範,今後儘量來統一。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在不同的水果品種中,探索聯盟模式。”楊良傑說。

目前,中農樂已在靈寶、洛川成立分公司,在甘肅、寧夏建立工作站,四川、新疆分公司也正在籌建中。截至今年6月底,中農樂果業科技集團旗下已擁有了農業科技公司、互聯網公司、果品貿易公司、鄉村物流公司、生態農業公司,以及分佈在鹽湖區、永濟、平陸、聞喜、稷山、河南靈寶、陝西洛川的大型蘋果、核桃、冬棗、桃樹等各類果品現代化示範基地6800餘畝。

在服務果農的過程中,楊良傑也在收穫著。全國農業勞動模範、全國十佳農民、山西省扶貧攻堅奉獻獎、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是對他多年來孜孜不倦作貢獻的最好獎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