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谱写通道枢纽“交响”诗篇

中国兰州网8月7日消息 改革开放40年,兰州商务部门紧紧围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持之以恒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持续巩固拓展“三纠三促”“治转提”专项行动成效,深入开展“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活动,着力解决作风顽疾,加快优化和改善营商环境,有效解决服务环境最后“一公里”问题,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强化工作担当、提高工作效率,积极营造风正劲足、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为高质量推进新时代商务工作取得新发展新提高新突破提供了坚强保证。近年来在口岸、通道建设等方面取得快速发展,为建设国际物流大通道体系,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理念,设立“内陆口岸”使兰州走向改革开放前沿

目前,兰州有两个口岸,分别是兰州铁路口岸和兰州中川国际机场航空口岸。有两个具有口岸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分别是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和正在申报建设的甘肃(兰州)国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近两年,随着口岸功能的不断完善,兰州市加大指定口岸的申报和建设力度,目前已建成三个进口指定口岸,即中川国际机场航空口岸进口冰鲜水产品、进境水果指定口岸和综合保税区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还有两个正在申报建设的指定口岸,即兰州新区进口粮食指定口岸、甘肃(兰州)国际陆港汽车整车指定口岸。

创新设立兰州铁路口岸

2016年12月,国家口岸办批准兰州铁路口岸对外开放,包括兰州新区中川北站作业区、兰州东川铁路物流中心作业区,即“一个口岸,两个作业区”。

建立兰州新区中川北站作业区。兰州新区中川北站作业区,位于兰州新区中川北站货场物流园内,占地面积467亩,总投资4.956亿元。包括业务办理区、海关国检联合查验区、集装箱作业区和装卸机械维修保养区四个功能区,重点围绕兰州新区七大支柱产业,加强与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兰州中川国际机场及产业园区的统筹布局和联动发展,大力发展保税加工、保税仓储、保税物流,吸引以欧洲、中亚、西亚为目标市场的加工制造业等大型外向型企业入区落户,扩大精加工工业产品出口和肉类、冰鲜水产品、水果进口,逐步打造区域化国际商品集采中心,推动兰州乃至全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打造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平台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

建立兰州(国际)陆港东川铁路物流中心作业区

兰州东川铁路物流中心作业区,位于兰州东川铁路物流中心内,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投资1.0119亿元。建设工程包括海关和检验检疫查验区、集装箱堆放区、监管仓库、查验平台等设施,重点围绕国家中欧班列枢纽节点城市和全国首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加强与国家重点布局建设的兰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兰州东川铁路货运中心站和兰州公路集装箱节点站的统筹布局和联动发展,发挥货运中转枢纽作用,实现西北、华北、华中地区和中亚、南亚、中东欧地区货源通过中欧班列在兰编组中转,打造全程化国际联运服务链条,力争把兰州东川铁路物流中心作业区建设成为面向“一带一路”进出口货物的重要集散中心和转运站。

2017年6月份,兰州铁路口岸兰州东川铁路物流中心作业区、兰州新区中川北站作业区完成了全部建设任务,顺利通过了兰州海关、甘肃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验收并正式投入运营。

创建“临空经济”的兰州航空口岸

兰州航空口岸位于兰州中川国际机场,兰州中川国际机场是西北地区重要的航空港和国内干线机场,欧亚航路国际航班Ⅰ级备降机场。近年来,新建和完善了口岸基础设施,对现有候机楼国际厅及其出入境通道进行了改造和完善,完成了口岸联检单位办公、生活大楼建设。2017年10月和2018年2月,进口冰鲜水产品和进境水果指定口岸通过国家质检总局验收。目前,已开通23条国际和地区航线,2017年出入境航班达到1076架次,出入境旅客吞吐量达15.78万人次;开通了兰州—迪拜、兰州—孟加拉达卡、澳大利亚墨尔本—兰州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货运包机。

抢抓机遇,融入“南向通道”打造兰州西部开放枢纽

2017年8月,甘肃、重庆、广西、贵州四省区市政府签署《关于合作共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南向通道的框架协议》,四地政府协同联动在完善交通物流基础设施、搭建通道管理运营平台、促进沿线地区经贸联动、形成跨国跨区域信息互通、推进通关一体化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构建起一条以重庆为基点,向北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向南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纵贯西部的国际海铁、公铁联运新动脉。将南向通道建设成为我国西部内陆地区新的出海骨干通道及西北、西南地区直达东盟地区的主通道。

陇渝桂黔携手共建

《框架协议》签署以来,甘肃与重庆、广西、贵州紧密协作,遵循“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推动通道前期重点建设任务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制定印发了《甘肃省合作共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南向通道工作方案(2018-2020年)》,甘肃省商务厅制定印发了《甘肃省商务厅中新南向通道建设推进计划(2018-2020年)》,对中新南向通道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等进行了明确,全力推进中新南向通道建设。

根据《甘肃省合作共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南向通道工作方案(2018-2020年)》,中新南向通道定位为在中(国)新(加坡)互联互通项目框架下,以重庆为运营中心,以广西、贵州、甘肃为关键节点,利用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由重庆向南经贵州等省,通过广西北部湾等沿海沿边口岸,通达新加坡及东盟主要物流节点,进而辐射南亚、中东、澳洲等区域;向北与中欧(渝新欧、兰州号)班列连接,利用兰渝铁路及甘肃的主要物流节点,连通中亚、南亚、欧洲等地区,通过国际合作打造有机衔接“一带一路”的复合型国际贸易物流通道。

兰州融入中新南向通道建设

兰州市按照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和兰州市委市政府“建设大平台、构建大通道、形成大枢纽、发展大产业”的要求,充分发挥兰州作为中欧班列枢纽节点的优势,全力推进甘肃(兰州)国际陆港和兰州铁路口岸建设。

2017年9月29日,首列南向通道班列从甘肃(兰州)国际陆港首发,奔向广西钦州港。11月20日,又发运了南向通道首趟国际冷链测试班列,将甘肃的苹果、洋葱和部分工业品出口到越南、印尼、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开辟了兰州市贸易物流的新通道。2018年1月24日,首列中新南向通道国际回程班列在广西钦州港成功发运,1月30日顺利抵达甘肃(兰州)国际陆港。截至目前,共发运中新南向通道国际货运班列15列,426车,货重约1.24万吨,货值约1.39亿元。

开通国际班列,连接一带一路兰州成为向西开放新高地

依托兰州铁路口岸,兰州市先后开通了“兰州号”中亚、中欧、南亚国际货运班列,在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运营企业的精心组织下,运行态势良好,影响力不断增强,班列开行数量快速增长并逐步形成常态化运营态势。其中,中亚国际货运班列已经基本形成了每周2至3列的发运密度,成为国内开行最稳定、效果最好的中亚班列之一,在中国铁路总公司2017年国际班列同期发运量的数据统计中位居全国第五(仅次于成都、重庆、连云港、武汉)。

中亚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营

“兰州号”中亚国际货运班列(兰州—中亚五国),共有两条路线,一是兰州—新疆阿拉山口口岸—阿斯塔纳;二是兰州—新疆霍尔果斯口岸—阿拉木图。2015年7月5日从兰州新区首发,距离约2683公里,运行时间7天。货物种类为建筑材料、机械设备、医药用品、化工原料等。截止目前共发运中亚班列310列1.4万余车,货重28万多吨,货值约9.4亿美元。

中欧国际货运班列稳步推进

“兰州号”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兰州—汉堡),2015年8月21日从兰州新区首发,行程路线为兰州—新疆阿拉山口—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汉堡,全程8961公里,运行时间15天左右,主要货物种类为工业产品、酒类等。“兰州号”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兰州—明斯克中白工业园),2016年9月23日从兰州新区首发,经新疆阿拉山口口岸直达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市中白工业园,全程7200公里,运行时间10天左右,主要运送中白工业园建设所需物资,是国内首条点对点的国际货运专列,也是国内唯一直接通往中白工业园的大通道,主要货物种类为建筑装饰材料。2018年7月,中欧国际货运班列乌兰乌德—兰州新区木板专列,经二连浩特口岸入境,检验检疫,按照通关一体化模式在兰州新区中川北站通关。

南亚公铁联运国际货运班列日趋成熟

南亚公铁联运国际货运班列是甘肃省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创新之举,畅通了16亿人口的南亚市场,辐射印度、孟加拉等国家或地区,有力促进了中尼边境贸易大幅增加。2016年,甘肃(兰州)国际陆港南亚国际班列公铁联运示范工程被国家列为第一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兰州号”南亚公铁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行程路线为兰州—日喀则—吉隆口岸—加德满都,2016年5月11日从甘肃(兰州)国际陆港东川铁路物流中心首发,采用公铁联运的方式,全长3131公里,分三段运输,即兰州东川铁路物流中心至日喀则约2431公里,为铁路运输;日喀则到吉隆口岸约540公里,为公路运输;吉隆口岸到尼泊尔加德满都约160公里,为公路运输。截至目前,共发运南亚班列3354车,货重约4.62万吨,货值约3.02亿美元。货源主要以广州、义乌等地的服装、家电、五金等日用百货和甘肃省的苹果等农副产品为主。

新辟兰州市对外开放的空中通道

2016年6月开通了“兰州—迪拜”国际货运包机,货重32吨,货值160万美元,主要货物种类为民族饰品、纺织品、小商品等日用百货商品。2017年1月,兰州—达卡货运包机成功开航,货重110吨,货值193.62万美元,货物种类为纺织品、电子产品等,出口至孟加拉达卡。2017年10月,天津澳海浩德进出口有限公司从澳大利亚墨尔本进口的861只羊驼乘坐包机顺利抵达兰州中川国际机场航空口岸,货重67.82吨,货值876.84万美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