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在300年前的古宅中 感受都昌石樹圍屋帶來的震撼與遺憾

穿行在300年前的古宅中 感受都昌石樹圍屋帶來的震撼與遺憾

石樹圍屋村 凝聚民心的地方

文 | 墨一先生

歷史的車輪總是無情的碾壓一些事物,當回頭看這些事物時,難免會讓人心生遺憾。石樹圍屋,一座存活於世300多年的大宅子,早年的光輝已不復存在,當即便破敗,也能給現代人帶來震撼!

穿行在300年前的古宅中 感受都昌石樹圍屋帶來的震撼與遺憾

今年六月的雨水較之往年有些多,給出行帶來了不少的阻礙。或是內心潛在著一顆探索的心,總喜歡到處行走,發現一些藏匿於市井或者山野的不同景物。

許久前,總是聽到朋友們討論汪墩石樹村的大圍屋,之前也尋找過,但由於對當地地形不熟悉,找了幾次都沒有找到,好在這次有身為汪墩本地人的胡哥當嚮導。

穿行在300年前的古宅中 感受都昌石樹圍屋帶來的震撼與遺憾

車子穿行在都蔡公路上,時而大時而小的雨點不斷的拍打著車窗,不一會,車子就拐進了村道上,有了胡哥這位當地的導遊,不一會就找到了嚮往許久的石樹圍屋。

穿行在300年前的古宅中 感受都昌石樹圍屋帶來的震撼與遺憾

穿行在300年前的古宅中 感受都昌石樹圍屋帶來的震撼與遺憾

穿行在300年前的古宅中 感受都昌石樹圍屋帶來的震撼與遺憾

穿行在300年前的古宅中 感受都昌石樹圍屋帶來的震撼與遺憾

車子一停穩,我就迫不及待的下車小跑到圍屋的門院前,跨過門院,幾隻悠閒的土雞看到有行人的腳步,撒開花的跑走了。圍屋的院子兩邊種滿了翠青柏樹,甚是讓人肅然起敬。當站在主屋門前時,並沒有很急迫的進屋去觀察,而是站立在門口,細細打量著這個佇立在鄉間的這棟將近300年的建築。她的厚重、氣勢磅礴將我震撼。

穿行在300年前的古宅中 感受都昌石樹圍屋帶來的震撼與遺憾

踱步走近主屋,踏入一進門庭,庭院內用石頭巖板有序的鋪滿了,四周則是下水通道,四周的雨水會順著瓦渠流到溝內,而這些溝並不是單獨的溝,和現今的下水道一樣,所有的溝壑都是連通全屋的,雖然這樣的結構設計在其他的古宅中是常見的,但內心還是不得不服300年多前古人的智慧。

穿行在300年前的古宅中 感受都昌石樹圍屋帶來的震撼與遺憾

進入二進門庭時,東西廂房反倒是吸引我們的注意,穿過一條黑暗的過道後,一個南北向的大長天井吸引的我的注意。雨水從灰瓦上急促的落下,準準的落進下水道里,幽長的天井對應著幽長的井口,甚為壯觀。

穿行在300年前的古宅中 感受都昌石樹圍屋帶來的震撼與遺憾

雖然很多屋內都廢墟四堆,而在我蹲下拍這個長長的天井時,發現東邊的一個廂房內,居然還擺放著一張古式老床,由於下雨,比較昏暗,房間內又不通光,說實話我是有點害怕進去拍照的,只好按下快門,通過鏡頭來看看床的形體了。

穿行在300年前的古宅中 感受都昌石樹圍屋帶來的震撼與遺憾

穿行在300年前的古宅中 感受都昌石樹圍屋帶來的震撼與遺憾

穿行在300年前的古宅中 感受都昌石樹圍屋帶來的震撼與遺憾

穿行於這棟300年前而修建的大宅子,站在院落當中,眼前彷彿出現了幾百年前,村民們來來往往的畫面,樸實的村民們,牽著小孩,在門口劈柴燒飯,東家的雞跑到西家下蛋,西家把雞蛋還給東家。北房的小孩,跑到東房來,找小夥伴一起到院子裡玩....

穿行在300年前的古宅中 感受都昌石樹圍屋帶來的震撼與遺憾

鬧中的這些畫面,像電影一般閃現而過,心中暗想,若生活在哪個年代,該是一種什麼樣的經歷呢?當夢迴乾隆年間,住這樣的房子又是怎樣一番感受呢?

時光不許我們回頭走,順勢而下的時光總是無情的摧殘著我們美好的遐想,藉由細雨,人難免會傷感會悲情,當看著曾經這麼一大棟宅院經過時間的摧殘,變成而今這副破敗的景象,不免讓人心生遺憾。當這麼一大棟庭院靜臥鄉土間而無人問津、打理,肆由他慢慢破敗實屬不該!

穿行在300年前的古宅中 感受都昌石樹圍屋帶來的震撼與遺憾

穿行在300年前的古宅中 感受都昌石樹圍屋帶來的震撼與遺憾

這棟始建於清乾隆年間,距今近300年,當面對這一棟深庭大宅院,我首先想到的是,為什麼養在深閨無人知,這棟大宅院佔地約11畝,近7200多平方米,是一幢擁有大、小房間138間,大天井48個,小天井難於計數的磚木結構的四間、六進棋盤屋。廊簷門窗,雕樑畫棟,通道幽深,迂迴曲折,室內採光,安排合理,八面通風,晾曬方便,晴可遮陽,雨可避雨,進入圈內,如人迷宮。此幢古宅,距今251年,曾入住戶44戶,280餘人。

當看著這些數據時,再看看現場的真實情況,內心除了震撼外,更多的是遺憾。穿行在圍屋的巷道中,到處都是破敗的痕跡,雖然該屋已被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但更多的是希望能得到上級部門的高度重視,將這保存較為完好贛北民居好好修繕一番,讓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圍屋的故事。

石樹圍屋村的來源:元世祖21年,歲次甲申,即公元1284年,吳原道從餘干英山到星子白鹿書院讀書遊學至都昌石甲山,入獒於石姓,後擇附近洴井重新安家立戶,並在村前豎一石碑,至今仍存,表示對岳丈石姓的崇敬和紀念,還囑咐後世子孫要永遠與石姓和睦相處。自此子孫分支搬遷繁衍建村,均在村名前一“石”字,如石樹村、石家灣村等等。至原道第15代孫吳文璧由經商成為景德鎮有名窯戶,家道鉅富,遂在村南購置擔田(約11畝)建房,唯有東面中間有黃姓0.7畝水田堅決不肯割捨,揚言“金不換”。對此並沒有動搖建房者的決心,於是精心設計,圍田四周建天井,上留天窗,陽光雨露照舊,並設計一側門,留以通道,使田方耕作進出方便,又不影響宅內安全。黃姓傳到第二代,還是將田賣給了吳姓屋主,使古宅得以完整。大屋建成後,吳文壁聚族而居,雞犬之聲相聞,睦鄰相處泰然,幾十戶人家,幾百口人丁,一代又一代地繁衍生息。南邊圈,一幢雄偉的古建築,至今保存完好,石樹吳村,現在農村有112戶,650餘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