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名要趁早」?對殺魚弟來說未必

8月3日晚,蘇州一男孩因服用劇毒農藥百草枯被送入蘇州市立醫院搶救。8月4日下午,因搶救後情況仍不樂觀,男孩被轉送至山東齊魯醫院治療。

這名男孩是因為跟家人產生爭執所以服用百草枯,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這名男孩就是幾年前爆紅網絡的“殺魚弟”孟凡森。

“成名要趁早”?對殺魚弟來說未必

孟凡森,今年17歲,為2010年在網絡走紅的“殺魚弟”。事發當天與家人發生爭執後賭氣服毒。

8月6日下午,有記者聯繫到小孟父親,得知男孩已經清醒,“狀態蠻好的,(但)危險期還沒過,7天到14天是危險期。”父親還稱,男孩喝下百草枯是因為與“另一家賣魚的吵架了”。

此前,有媒體報道,殺魚弟喝農藥自殺是因為和爸爸吵架。

2010年,一段關於小孟在自家魚攤上手持菜刀、熟練殺魚的視頻引起廣泛關注,網友稱其為“殺魚弟”。走紅網絡後,父親將店名改為“‘殺魚弟’水產”,引來大量顧客。

“成名要趁早”?對殺魚弟來說未必

“成名要趁早”?對殺魚弟來說未必

小孟家鄰居也向媒體透露,走紅後,原本輟學的小孟得到好心人資助重返校園,卻因跟不上學校節奏、時隔不久又回到店裡殺魚。

小孟的經歷讓筆者想到了之前的涼山孤兒,因為家庭生活條件困難,早早的就來到社會自己拼搏,在困頓的經歷被媒體曝光之後,有重返校園的機會,卻因為跟不上學校節奏而選擇再次輟學。

人說“成名要趁早”,可是這句話對小孟來說,顯然不適用。小孟9歲就已經成了網紅,除了店裡的生意好點之外,當年大家的輿論狂歡並沒有給他的生活帶去實質性改變,即使是重返校園,也因為家庭的影響再次離開校園。

九年義務教育制度是國家統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九歲,也正是接受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年齡。所以,小孟在家“做生意”,難道當地相關部門就視而不見?上學後又輟學,學校是否也要附上一定責任?

去年9月5日,教育部召開發佈會,介紹《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控輟保學提高義務教育鞏固水平的通知》的有關情況。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在發佈會上表示,大多數地區的控輟保學工作做得是好的,少數農村地區特別是老少邊窮島等地區仍不同程度存在著失學輟學的現象,極少數地方出現的現象還比較嚴重。媒體曾經多次反映過的貴州畢節、雲南怒江、四川涼山、湖北恩施、甘肅甘南等地區,農村兒童輟學率都比較高。

部長也提到貧困不再是義務教育階段輟學的主要因素,厭學成為主因。由於一些地方出現讀書無用論,在網絡上,也出現支持貧困地區、貧困家庭兒童早輟學打工賺錢的觀點。理由是,讀完初中,還是一樣要打工,讀書沒有意義。

“成名要趁早”?對殺魚弟來說未必

輟學的惡果在小孟身上已經體現的淋漓盡致。因為未接受教育,生活和朋友圈子都很小,有些事情如果沒有家長和老師開導,且經常和父母爭吵,再加上正規教育的缺乏,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到小孟的行為處事能力。因此處在青春叛逆期的小孟確實也確實是難以理解生活中必須要經歷過的坎,他會覺得生活非常困難,憤怒聚集的越來越多,以至於最後一時想不開喝農藥自殺。

我國一直在努力貫徹落實九年制義務教育,但是根據一些數據顯示,或許我國接下來要著重解決的就是農村兒童以及貧困家庭兒童輟學的問題了。小孟悲涼的人生底色已經無法抹去,我們只希望不再有這種悲劇出現,而避免這種悲劇再次出現的途徑之一,則是接受正規的教育,讓孩子們看到世界的多彩和人生的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