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彥:下一個風口「社羣」勢不可擋

來源:社群營銷學院(ID:sx-sqlm)

盧彥:下一個風口“社群”勢不可擋

我進行社群研究已經有三年多時間,回首自己這三年走過的歷程,似乎和禪宗修行的三個階段正好吻合:

第一個階段,看山是山,我想分享下自己初期對社群的理解、思考,以及為什麼要做社群研究。

第二個階段,看山不是山,我想分享一下很多群主經常會問我的一些問題,以及目前大家對社群看法的一些誤解和誤區。

第三個階段,看山還是山,我想試著解釋社群背後的邏輯,以及社群為什麼會出現如此眾多的問題,這些問題之間的關係是什麼,並嘗試如何徹底解決這些問題。

思與行:看山是山

社群是什麼?為什麼要做社群?

在三年前第一次接觸社群概念的時候,我是從社會學的角度來定義社群的。社會學理論說:社群是指在共同目標、價值觀、規範約束下,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活動的人群的集合體。後來看了克萊·舍基,這個人尤被馬化騰所推崇,認為他是互聯網時代的思想家。他在《認知盈餘》一書裡提到,社群有三個特徵:共同目標、共同行動、高效率的實時工具。

在研究大量的定義和概念後我發現,這樣的概念很難解決許多人的困惑。於是我給社群下了一個文藝的定義,社群就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思就是要像瞭解自己那樣去了社群成員,與群成員要像鄰里一樣經常互動。如果只是很簡單地把大家圈在一起,必然將成為“烏合之眾”。

為什麼社群會在當下這個時刻全面爆發,對傳統企業造成巨大沖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曾談到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的關係。這個定義大家都知道,就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

當下,無論是以僱傭為核心的生產關係還是以銷售為目的的生產關係,都無法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那麼未來的生產關係要如何構建?一百多年前的德國現代社會學大師斐迪南·滕尼斯給出的答案是共同體,而共同體的具體表現就是社群。

在群體中與他人共享、合作、協調一致地行動,這是人的基礎本能,而此前這種本能一直受到高昂交易成本的抑制。但隨著微信等移動社交工具的普及,志同道合的人更容易聚集在一起形成社群。互聯網連接了一切可連接的人與物,徹底改變了信息的流通與組織方式。所以它無疑將改變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從社會群體的組織方式、分工方式,到共同方式,再到思維方式和商業邏輯,每一處都將發生深遠的變革。

為什麼要社群化?

從個體的微觀層面來看,人一輩子就在做兩件事:滿足貪婪和消除恐懼。人類最大的恐懼不是死亡,而是孤獨。化解孤獨的唯一方式就是找到一群同樣孤獨的夥伴,於是社群就產生了。所有人都在尋找存在感、歸屬感、尊重感。

從國家的宏觀層面來看,目前有個很熱的話題,供給側改革。進行供給側改革的原因是產能過剩,而出現產能過剩的原因,是因為供給方和需求方信息不對稱。所以我們可以大膽假設,有一天信息實現對稱,也就是實現社群化、定製化以後,就不會再有產能過剩的情況。用戶和企業直接對話,也省去了中間的所有環節和渠道,降低了成本。

分享經濟的崛起和發展同樣離不開社群。全球著名的房屋共享平臺Airbnb創始人曾說:一個充滿活力的社群,會使每個社群成員體會到自己的重要性,使他們樂於參與其中,相信公司品牌,盡心盡力;同時,社群可以給企業提供寶貴的產品反饋,當企業發展速度放緩時,用戶的反饋信息可以幫助企業獲得突破性進展;此外,一個健康發展的社群還可以不斷吸引新成員加入。

所以無論是宏觀層面的供給側改革、共享經濟,還是個體層面的社交需求,都離不開社群這種載體。

同時,社群的出現將重構企業與用戶的商業關係。

互聯網將人與人連接起來,將散落在各地的分散需求聚攏在一個平臺上,形成新的共同需求。而新一輪的移動互聯網浪潮,表面看是由移動互聯網技術引發的,實質卻是消費主體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更多80後、90後走上了歷史舞臺。

他們尤其重視產品消費體驗中是否能給自己帶來心理上、情感上的最大滿足,並獲得差異性、個性化、多樣化的體驗。

老子說,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我們必須瞭解這個時代的規律,這些規律就是:

1.商業的重心正在從“物”轉移到“人”。

2.商業的驅動力正在從“流量”轉換為“關係”。

3.商業的衡量標準正在從“價值”轉為“價值觀”。

網絡科學奠基人巴拉巴西說過:“網絡思維意味著關注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說,不應該只關注於產品,而是要關注使用產品的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營銷學之父菲利普·科特勒也曾將營銷劃為三個時代:

1.營銷以產品為中心,講究標準化與規模化,重點是滿足消費者從無到有的需求。

2.信息時代,營銷以顧客為中心,講究的是顧客至上,目的是滿足不同顧客的不同需求,以及同一顧客的多種需求。

3.社群時代,營銷上升到以價值驅動為中心,追求人文思想、精神內涵,是典型的多對多營銷,也就是所謂的社群經濟。

“移動化、碎片化、場景化”的營銷環境和“個性化、社交化、娛樂化“的個體,決定了“互聯網+”背景下營銷向場景化、數據化、內容化和社群化發展,只有社群才能滿足多種多樣的個性化需求。

“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如何成為時代的企業?任正非說過他的觀點:“一個人不管如何努力,永遠也趕不上時代的步伐,只有組織起數十人、數百人、數千人一同奮鬥,你站在這上面,才能摸得到時代的腳。”除了企業這種組織形式之外,只有社群才能將更多人組織在一起。

任何時代的商業只做一件事,就是建立信任、塑造品牌,因為只有擁有信任才能交易。互聯網極大降低了溝通成本,社群極大降低了信任成本,社群是每個品牌與用戶溝通的最短路徑,它成本最低,但其擁有的強關係將會為企業贏得無限的商業機會和想象空間。

困與惑:看山不是山

社群面臨的難題該如何解決?

我在研究社群以後發現,很多人滿懷信心地去做社群,但往往會面臨一系列問題。我也與很多社群主溝通過,嘗試解決他們的問題,但很難起到真正的作用。

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有四個:建了微信群不等於建了社群、社群不是想建就能建、社群運營不輕鬆、社群變現不簡單。

面對這些社群難題,我曾提出過許多解決方式,現在簡單總結為以下幾點:

  • 構建社群的六個核心要素
  • 一個有故事的品牌或發起人
  • 一款基於某種價值觀、觀念或者興趣的產品
  • 一個能實現聚合與傳播的工具(微信群、qq群)
  • 一套身份標識與權益兌現機制(會員制+積分制)
  • 一個經營線下活動與線上社交溝通的專業運營團隊
  • 一套可以跨界變現的商業模式
  • 社群運營的四大法則:
  • 原則一:不是企業去自建社群,而是讓用戶自己來
  • 原則二:給出簡單而清晰的目標,逐級實現
  • 原則三:每個人都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任務,並去完成
  • 原則四:即時且正向的群體激勵
  • 直接從方法論層面來講,要怎麼做?
  • 在社群構建方面
  • 第一步:重新定義目標用戶群體、產品定位
  • 第二步:尋找100位KOL進行產品封測,招募首席體驗官
  • 第三步:策劃社群活動,強化身份認同,跟對的人做對的事
  • 第四步:構建一套極客文化體系,重塑用戶專業認知
  • 第五步:培植自組織,社群亞文化裂變,佈局線下場景
  • 在社群運營方面
  • 社群團隊:內容、活動、媒體運營、社群聯盟
  • 社群工具:專業運營軟件、微信、貼吧、QQ群、APP
  • 社群機制:評價機制、激勵機制、會員制、積分制、遊戲化思維

但這些解決方式其實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社群所面臨的難題.直到一次我看到一對夫妻吵架時,恍然大悟。夫妻在一起時必然有相同的認知,相同的價值觀和相同的目標,但他們仍然會吵架離婚。我又看到民政局公佈的數據,有小孩的家庭離婚率遠遠低於無小孩的家庭,這使我意識到,真正能夠保證一對夫妻在一起的原因是有一個共同的紐帶——小孩。

所以我們要思考的是社群的紐帶,企業和用戶的紐帶是什麼?產品並不足以扮演這個角色,因為產品是很容易被替代的。好的社群,是讓對的人在一起做對的事,這裡“對的事”是指明確的社群主題、共同的任務、持續的活動,這樣社群才有活力,才可以持續,這件事才是串聯所有社群成員的紐帶。

盧彥:下一個風口“社群”勢不可擋

始與終:看山還是山

“社群+”生態重新定義商業未來

為什麼社群出現那麼多,大家做社群的時候又會那麼累那麼難,很難看到變現的跡象?因為弱關係傳遞信息,強關係產生行為。很多社群出現問題,是因為他們和用戶是弱關係,僅僅能傳遞信息,不會產生購買行為。

所以社群不是用來賣東西和收會費的,社群的真正作用是把弱關係催化升級成為強關係,而只有強關係的產生才有後面無數合作的機會和空間,才有商業變現的可能。

如何產生強關係?人類學家拉爾夫·林頓認為強有力的社群部落必須具備三個特徵:

1.相似的文化。

2.頻繁的互動。

3.共同的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