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中原、問鼎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 中原是又如何解釋呢?

中原,本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被視為天下中心。中原地區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展而逐漸向外蔓延,擴大了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漢族和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文化比較先進的華夏民族以別於四夷而稱中華。

“逐鹿中原、問鼎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 中原是又如何解釋呢?

自古中原不過淮 ,自江以南則曰越。這裡曾經一度瀰漫著戰爭的硝煙,無數朝代在這裡建都,你唱罷來我登臺,好不熱鬧。這裡也就成為古代中國的核心地區。中原地區是中國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歷史最長,古都數量最多的地區。先後有20多個朝代在這裡建都,如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遼朝、北宋、南宋、金朝等。雖然宋朝之後的朝代一般都在北京建都,但這裡仍然是繁華依舊的地區,無數賢人義士聚集此地,共謀大業。300多位帝王建都或遷都於此,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中原就是古代的河南,其實事實並不是這樣。在中國,中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中原大概指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古時又稱中州,有九州之中的意思;廣義的中原指華北大平原,也就是由黃河、淮河、海河沖積而成的大平原,河南在這裡也佔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當與外族對應時,中原又泛指中國。

中原大地背依我國的中央山脈——天山-崑崙山-秦嶺,只有這一條最長最雄偉的大山系才能造就中國最大的兩條大河:黃河和長江,它們在中原大地兩邊流淌,在中原大地前面的大海匯合。中原大地擁有如此磅礴的“山環水抱”,可稱是中國最大的風水寶地。中原地區作為一個地理概念,它的提出和最終被人們認可和接受,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大約在春秋時期開始出現中原地區作為地理意義上的概念,但是並沒有被人們所接受。經過兩漢時期的發展,中原一詞仍然是原野和地理概念並存。到了六朝時期,由於西晉王朝覆亡,黃河流域被少數民族佔領,大批居民南遷,這些離鄉背井的人雖然漂泊在異鄉,但仍然時時刻刻不忘故土,因而過去不被人們提起或看重的“中原”開始作為一個地區頻頻出現在人們的口頭上。

中原地區在古代不僅是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也是主流文化和主導文化的發源地。中國歷史上先後有20多個朝代定都於中原地區,河南省佔據中國八大古都的一半,包括洛陽、開封、安陽和鄭州。中原地區以特殊的地理環境、歷史地位和人文精神,使中原文化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長期居於正統主流地位,中原文化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