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藥企併購透出新邏輯 兩大細分領域資產成熱點

市場的萎靡不振,未能阻擋上市藥企併購的腳步。外延式發展,即通過併購等方式做強做大,正在成為醫藥健康企業的標配。

據上證報資訊不完全統計,在今年前7個月裡,共有96家A股上市藥企進行了167起併購,交易總金額達387億元。這些併購涉及醫藥健康的各個細分領域,其中尤以醫院和大品種藥物資產最受歡迎,各大藥企爭相“搶購”。

其中透出的邏輯便是,在當前行業中強者雲集的情況下,大多數醫藥企業已不再將擴展業務面作為優先考量,而是更多地專注於增強自身主營業務的硬實力。

另外,受IPO放緩等多種因素影響,一些新三板企業也成為上市公司的目標。當然,因為這些標的公司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與抗風險能力,相對收購金額也較高。

在兩票制、分級診療、一致性評價、醫保等多項醫藥行業政策下,上市藥企越來越需要醫院作為其輸出終端,並爭取更多大品種藥物,以擺脫過去依託單一品種實現大幅盈利的狀況。

比如,宜華健康今年以來先後公告了多起併購事項,單獨或聯合收購山東市立醫院控股集團股份公司、玉山縣博愛醫院有限公司等4家醫院及相關資產部分股權。通化金馬5月22日發佈公告,擬合計作價約22億元收購七煤醫院、雙礦醫院、雞礦醫院、鶴礦醫院和鶴康腫瘤醫院等5家醫院。其他如光正集團、恆康醫療、康芝藥業、江河集團等上市公司,也相繼發佈公告,收購各類醫院資產。

目前,醫院併購標的主要是以民營醫院為主,相比而言,婦科、腫瘤、眼科、醫美等專科醫院更受資本歡迎。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未來醫院併購有望提速,“因為很多藥企,要進入終端,就需掌握一些醫院資源。而煤炭、房地產等一些傳統企業,想要進入大健康領域,也會將醫院作為切入口。”

在6月27日召開的中央企業辦醫療機構深化改革座談會上,國資委再次督辦央企辦醫療機構剝離,且相關統計顯示,到2017年底還有2000多家國企醫院未完成改革剝離。2017年8月,國資委、中央編辦等六部委聯合印發《關於國有企業辦教育醫療機構深化改革的指導意見》,對企業辦醫療機構提出移交地方管理、關閉撤銷、資源整合、重組改制等4種改革模式。今年3月,國資委、發改委、財政部發布通知,明確從2019年起不得以任何方式向大型獨立工礦區企業辦醫療機構提供補貼。企業醫院從母體剝離成為唯一選擇,屆時將有更多的企業醫院被社會資金所接盤。

大品種藥物頗受青睞

在併購醫院資產的同時,上市藥企對大品種藥物的“爭奪”也是非常激烈。

所謂大品種藥物,就是能帶來大額銷售收入的藥品。比如上海醫藥通過全購一家藥企,從而間接增持廣東天普生化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廣東天普”)股權,而廣東天普旗下的兩大核心產品“天普洛安”和“凱力康”,就是年銷售規模分別超過10億元和3億元的大品種。

根據5月21日的公告,上海醫藥出資1.44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9.15億元)收購武田瑞士全資子公司Takeda Chromo Beteiligungs AG 100%股權,從而間接持有廣東天普26.34%的股份。本次交易完成後,上海醫藥持有的廣東天普股權將由40.80%升至67.14%,實現絕對控股。

公開數據顯示,一直以來踐行“大品種”戰略的上藥目前共有28個全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產品,其中1個超8億元品種,5個超4億元品種,而廣東天普的加入,將使上海醫藥首次擁有銷售規模超多10億元的大品種。

同樣是在5月21日,海南海藥的重組方案正式出爐,公司擬作價逾21億元購買奇力製藥100%股份。資料顯示,奇力製藥同樣擁有誘人的產品線,包括108個藥品品種合計216個藥品生產批准文號,列入全國或地方醫保目錄的品規達184個,其中列入全國醫保目錄的品規135個。

有業內人士向上證報記者表示,近兩年國內藥品市場競爭激烈,一致性評價、醫保壓價等因素短期內對藥企會造成較大的影響,過去依託單一品種實現大幅盈利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

步長製藥的工作人員也曾向記者表示,公司選擇收購標的的過程中,藥物品種已經成為公司唯一考量的對象,而標的公司短期內是否盈利,相較之下則不大重要。

增強硬實力成為第一考量

目前的資本市場上,各行業已孕育出龍頭級企業與相當數量的大中型企業,不具備技術優勢的小型企業想要突出重圍、塑造自身品牌的難度,正變得越來越大。加上IPO進程放緩、風投資金退出需要等各種因素,一些新三板企業便成為A股企業的併購對象。

這方面的例子很多。比如,5月19日,美諾華以支付現金1.2億元的方式購入新三板公司燎原藥業33.37%的股權,收購完成後美諾華將擁有燎原藥業62.22%的控股權。公司稱,此次收購旨在打通產業鏈上游,保障原材料的供應,同時也積極進入化學制劑領域。

再如,5月17日,山河藥輔擬收購新三板公司新興藥業75.7408%股權,以加強公司的業內競爭力,提高自身技術水準;4月,維力醫療收購新三板公司狼和醫療的全部控股權,以獲得狼和醫療的先進專利技術、完整的銷售網絡、成熟的管理團隊、可觀的市場份額,在短時間內獲得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勢產品,豐富產品種類並增強上市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安信證券認為,結合已完成的併購案例數據,不難看出在當前行業中強者雲集的情況下,大多數醫藥企業已不再將擴展業務面作為優先考量,而是更多地專注於增強自身主營業務的硬實力。無論是醫院資產,還是大品種藥物,都是一家藥企硬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也成為各家藥企“緊盯”的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