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鑼鼓巷居民遊客仍互相嫌棄,有了服務規範後北京胡同游還缺啥?

北京市旅遊發展委員會近日發佈了《衚衕遊服務規範》徵求意見稿。“規範”中,對衚衕景區的餐飲設置、衛生間管理等問題,均做出了細化要求。作為京城旅遊的一大特色,衚衕景區如今狀態如何?到此一遊的旅客與長居於此的居民,各有怎樣的需求?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訪了京城幾大衚衕景區。

南鑼鼓巷居民遊客仍互相嫌棄,有了服務規範後北京胡同遊還缺啥?

由於沒有明確的文字介紹,南鑼鼓巷一處老門墩展示未能吸引遊客的注意。攝:吳楠

南鑼鼓巷居民遊客仍互相嫌棄,有了服務規範後北京胡同遊還缺啥?

雨兒衚衕路口的路標,不僅有衚衕歷史介紹,還標註了衚衕中景點的距離等信息。遺憾的是,這樣詳細的標註在衚衕景區仍屬少數。攝:吳楠

景點指引|遊客怕迷路 居民拒亂闖

“這走的對不對啊,要不還是問問吧。”方磚廠衚衕口,劉鶴有點兒轉向,比著手機地圖轉了半天,他還是沒找到哪邊是東。

劉鶴身邊同行的兩個夥伴,全被蒸騰的熱氣悶得滿頭大汗,第一次來北京旅遊的三人,剛搞明白了路上的橫平豎直,就這麼“迷失”在京城的衚衕裡。

“南鑼都是店,我們想看看老胡同的樣子,就往這邊走了,走著走著就找不到道了。”劉鶴所處的方磚廠衚衕位於南鑼鼓巷景區,西面是什剎海,東邊是南鑼鼓巷,如蛛網般蔓延的寬窄巷子中,散佈著故居、古蹟,刻畫著京城的舊時風貌。而對於劉鶴這樣的遊客,在感受京城風情的同時找路,還是很難:“路標多點就好了,確實有點暈。”

與劉鶴的需求相應,《衚衕遊服務規範》徵求意見稿中,將衚衕主要出入口處設置銘牌、岔路口設置標識牌,標示衚衕的名稱、簡介及全景導覽圖等條款寫入。

“衚衕裡的景點不太好找,路口最好標上還有多少米能走到,這樣也能選選值不值得去。”在衚衕裡繞了半天,孫女士與朋友只找到兩處不算景點的景點,這讓一行人覺得有點虧:“既然已經是景區了,可以印點宣傳冊或者地圖,遊客照著圖找會好很多。”

對於遊客而言,希望迅速找到心儀的景點,而對於衚衕景區中仍居住的居民來說,明確的標識能給自己帶來的是清淨。

“老有遊客往裡鑽,你能不煩麼?”陳女士居住在黑芝麻胡同,這條東西走向的衚衕不長,也沒有太多景點,只不過聯通南鑼鼓巷與什剎海的地理位置,引來了不少遊客。與南鑼鼓巷周邊許多居民區一樣,這裡的院落門前,多數貼上了“遊客免進”的牌子。

“景點是景點,住家兒是住家兒,最好分清楚點。”陳女士坦言,雖然近年來遊客已有了不打擾住戶的意識,但往來穿梭的過客,時不時往院內打量的目光,還是讓居民有所忌憚:“如果有規範的話,能不能在這方面也規範一下?哪怕有個明顯的統一標識也好。”

南鑼鼓巷居民遊客仍互相嫌棄,有了服務規範後北京胡同遊還缺啥?

琉璃廠景區,道路窄,停車亂。車流交匯造成交通擁堵,連行人都難以通過。衚衕景區應如何引導行車、停車,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攝:吳楠

南鑼鼓巷居民遊客仍互相嫌棄,有了服務規範後北京胡同遊還缺啥?

位於東不壓橋衚衕的地下停車庫,共有33個車位。停車庫出入口均為隱藏式設計,車輛出入需搭乘電梯上下。在擴展車位資源的同時,隱藏式設計也能保證最大程度保持衚衕風貌。攝:吳楠

配套設施|遊客願方便 居民望擴充

“規範裡能不能明確一下停車的問題?比如景區怎麼給居民配車位。”上午10點剛過,琉璃廠發生了一場小規模擁堵,不寬的石板路被雙向交匯的車流堵死,連自行車都無法通過。熱心的居民只好主動當上交通疏導員,指揮著車輛擦身而過。

“路不寬還雙車道,亂停車,不堵可能麼。”雖然琉璃廠大多是文玩商戶,周邊衚衕亦有不少居民。商戶、居民的車輛無處停放,只能在衚衕中“見縫插針”,久而久之,交通擁堵無法避免。

國子監街同樣面臨著停車難的問題,景點門外,禁停標誌格外顯眼,卻擋不住車輛違規停靠。街道上行走的遊客,時不時就得避讓往來的車輛。

“本來衚衕就不好停車,成了景區就更難了。”規範徵求意見稿中,明確規定“主要出入口附近宜設置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停車場地”,而在國子監居民王先生看來,僅規定有停車場還不夠:“(標準)越細緻越好,否則什麼也改不了。最好說明白,多少停車位能滿足需求。這其中臨時停車位多少,居民的停車位多少。”

實際上,衚衕景區需要擴充的不僅僅是停車位,隨著遊客的增多,遊客擠佔居民公共設施的情況屢見不鮮--公共衛生間、垃圾處理等公共設施的擴充與分配,能直接影響衚衕景區的服務質量——公共設施的佈局與設置,也被寫入規範中。

南鑼鼓巷居民遊客仍互相嫌棄,有了服務規範後北京胡同遊還缺啥?

門口的石臺階,是衚衕景區商鋪的“標配”,也擋住了腿腳不便的遊客。缺乏盲道、斜坡等無障礙設施的現象,在目前衚衕景區普遍存在。攝:吳楠

業態規劃|遊客找特色 居民憶往昔

“怎麼那麼多賣銀飾的,古時候這裡是銀匠待的地方?”從南鑼鼓巷走出,楊女士還沒從疑惑中找到答案。全長不足800米的衚衕裡,主營銀飾的商家便有七八家之多,也難怪她會有所疑問。

“感覺是有些雷同,賣的東西也還是這些。”頭一天去了前門,第二天又來南鑼,楊女士的京城遊行程排得頗為緊湊。只不過一趟遛下來,她發現對於衚衕,自己並沒有太深刻的印象:“就像開在衚衕裡的步行街,有特色的東西不多。”

在國子監街、五道營衚衕地區,迷惑遊客的,則是星羅棋佈的風水、起名店。某種意義上,這些店面的聚集,與國子監本應承載的內涵格格不入。

而在琉璃廠,遊客能一眼看懂這裡的過去——衚衕中文玩店一家挨著一家,卻難以找到一處歇腳喝水的地方。

不同的衚衕景區,面臨的是同一個問題:如何讓景區內的商家、業態規劃,符合衚衕遊的特色。在“規範”中,這一問題被表述為衚衕景區“應具備遊覽、購物、餐飲、文化展示等功能中一個或多個組合,並至少在文化、文物、歷史和風俗人情等某一方面具有知名度。”同時,“商品應符合屬地衚衕遊定位,購物環境整潔、便利”。

“大碗茶,酸梅湯,我們小時候的東西,放在衚衕賣不是挺好麼。想喝芒果汁你跑這兒來幹嘛?”在五道營附近住了大半輩子,李先生卻沒能在衚衕景區中,找到多少往昔的影子,他覺得,“衚衕景區”應有所規劃,至少“老北京的特色”都應成為重點。不過,特色未必真能賺錢。一名經營者表示,北京特色小吃、飲品往往價格便宜,支撐不起商圈的租金等成本:“鮮榨果汁我賣30元合適,酸梅湯就差點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