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終身重大疾病保險的奇葩分析

關於終身重大疾病保險的奇葩分析

準備寫這篇文的時候很糾結,因為會把一些不好的東西紅果果地擺出來說,這要是當面說,肯定會讓人感覺不舒服,而且我很懷疑是不是會涉嫌“違規”,——算了,寫就寫了,如果被封也認了……

經常有人說買保險不划算,我說那是因為沒有買對,你看終身重大疾病保險的槓桿多高……

“那要得重大疾病了才能賠,概率太低了,就算生病了,還有醫保,不如把錢拿去做其他投資更划算。”

嗯,通常說到這裡,曉雪就會懷疑是“終身重大疾病保險”中的“保險”這個詞用錯了,要是改為“終身重大疾病投資”會不會感覺不一樣?

關於終身重大疾病保險的奇葩分析

先彆著急罵,曉雪冒著違規的風險做分析呢,先聽曉雪說完,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來先想想周圍那些走的了人,他們是因為什麼原因走的?除了極少數自殺和被殺的,基本上都是意外和疾病身故的,老了以後不生病不意外健健康康就走了的人你見到過嗎?曉雪仔細回想過很多遍了,沒有。

所以,我們可以問下自己,確定將來不會生大病住院的是嗎?萬一生病住院治療要花多少錢呢?這筆錢準備好了嗎?

如果你願意相信這筆錢是遲早都要準備出來的,那麼我們再從下面兩個角度算下“經濟賬”:

關於終身重大疾病保險的奇葩分析

假設為以後的治病要準備50萬元,用保險、餘額寶/銀行理財/來進行比較,到底哪個比較划算:

1、假設每年都存1萬到餘額寶,年化收益率4%,每年複利滾存,要存28年才能準備好這筆錢;要是這28年內就要用,對不起,還沒準備好。

2、假設每年存1萬到銀行理財,年化收益率5%,每年複利滾存,也要25年才能準備好;

3、假設每年存1萬到終身重大疾病保險,今年立馬就做好了50萬的準備;

而且餘額寶、銀行理財的收益率未來還有下跌的可能性,要是那樣,時間更久了。

關於終身重大疾病保險的奇葩分析

如果還有人跟你說,這些錢拿去投資能賺得更多,那我們就再看看槓桿吧:

這麼算可能不太恰當,一般都不這麼去說,太不人性化了,就好像我們在期待生重大疾病一樣。

終身重大疾病保險的槓桿第一年最高(一般為20~90倍),以後即使每年的槓桿在下降,但最壞這筆錢也是能“收回來”的(1倍)。也就是說我們在花一筆錢去賺取1~90倍的收益率。而到底會賺到多少倍,取決於什麼時候投資,重大疾病什麼時候到來,如果它始終不來,也能保本。

所以我們投一款終身重大疾病保險的時候考慮“經濟上最划算”的話,投保後半年到一年查出重大疾病最划算。因為交1萬,保險公司得賠50萬(數據為假設,跟產品和年齡有關),這時候經濟上最划算,一年翻50倍啊,一個普通人做什麼能賺到這麼多?我們真有這樣的案例,一個20多歲女孩投了8000多,結果不到一年查出來乳腺癌賠了她40萬,後來她實際治療花了不到20萬,因為有醫療保險,又報銷了10多萬,最後算下來她還賺了30多萬。可是你要問她,她情願不得這個病。

關於終身重大疾病保險的奇葩分析

說實話,其他投資要能搏這麼高收益率,就算有賠本的可能性都會有人去做。如果我們遲早會得重大疾病,又為什麼不能去搏一搏這個槓桿?(這個邏輯也許很奇葩,請隨意吐槽,沒關係)

這下可以明白買保險為什麼會有那麼多限制了:比如只能給自己的直系親屬買,身體健康,年齡,額度限制,一些情況不賠等等,這麼高的槓桿,沒有這些限制,不都買瘋了?然後去自我傷害或傷害別人?限制就是要讓真正有需要的投資者獲得保(shou)障(yi)。

可惜,這筆拿健康賺來的錢,基本上都給醫院了……可是,沒有這筆錢,醫院要收的還是要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