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近視率納入政府績效考核 減少近視教育不能短視

时评:近视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 减少近视教育不能短视

近日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共同起草《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徵求意見稿)》,將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工作、總體近視率和體質健康狀況納入政府績效考核指標,對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連續三年下降的地方政府和學校依法依規予以問責。

納入考核以後,直接跟利益和責任掛鉤,教育部門無疑會更重視,防止光喊口號卻不落實的治理陷阱。教育部門這幾年在義務教育階段教育強度上動作頻頻,比如規定中小學課業時間上限等等,都是通過一個個細節,從方方面面著手來束縛住應試教育不斷膨脹的觸角。

要防治近視,並沒有特效藥,只能將課業負擔降下來,將課外活動時間升上去。問題是我們該如何達到預期的目的。一個觀察視角當然是這種考核的力度能否落到實處,為降低近視考核的權重能否撼動學業成績帶來的壓力?教育部規定中小學課業時間不得超過一小時,學校可以做到作業量不超標,可是要想在期末考出理想的成績,要想在未來的升學競爭中不落人後,恐怕光做作業是不夠的。老師同樣也面臨著成績考核的壓力,這都迫使他們作出加量的行為。在成績壓力下,最大的可能是這邊學校給減了負擔,那邊家長卻給加了,學校的教學活動還能控制在教育部門手裡,但家庭教育要控制起來就沒有那麼容易。還有可能,一些地方採用數據造假的方式來矇混過關,考試成績很難造假,但近視率這樣的指標可操作的空間還是比較大的,在考核的壓力之下,很難保證一些部門不會想點歪點子。

由此可見,不管是課業時間的問題還是近視率太高的問題,都繫於教育本身。我們花大量的時間整治規範校外培訓機構,苦口婆心地勸家長不要急於一時,向社會闡明人生是場長跑的道理,可如果我們不能在這樣的核心問題上有所突破,家長依然會選擇大量課外輔導、作業這一類最有利於升學的方式,近視問題在強大的競爭壓力下只能淪為次要問題。這就需要立足長遠,從教育導向、課堂安排、學生評價、升學模式等方面作出改變,讓義務教育有底氣輕鬆得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