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在北京的人,都不知道的北京

90%在北京的人,都不知道的北京

前陣子,由姜文執導,改編自張北海小說《俠隱》的電影《邪不壓正》,引發了不少關注,故事的大背景發生在老北京城,那時候的北京,還叫北平。

據說,導演姜文為了追求電影細節的完美呈現,特意在雲南搭建了4萬平米的四合院房頂,供男主李天然足點青瓦,身輕如燕。

90%在北京的人,都不知道的北京

七七事變前的北平城,有著一種迴光返照的輝煌。而老北京霧凇林立的正陽門,巍然挺立的狐狸塔,白雪籠罩的天安門,蜿蜒縱深的古北口長城……民國歲月、古都舊夢,好像時空穿梭一樣,近在眼前。

他隱隱有一點兒回家的感覺,雖然北平也不是他的家……

但是今天,曬在身上暖乎乎的太陽,一溜溜灰房兒,街邊兒的大槐樹,灑得滿地的落蕊,大院牆頭兒上爬出來的藍藍白白的喇叭花兒,一陣陣的蟬鳴,衚衕口兒上等客人的那些洋車,板凳兒上抽著菸袋鍋兒曬太陽的老頭兒,路邊的果子攤兒,剛才後頭跟著的那幾個小子,禿頭流鼻涕的小夥計……他覺得心中冒著一股股溫暖。

這是小說《俠隱》中,主人公李天然眼中所見的北平。當然,這也可能是很多老北京人記憶中的的北平。

北京城是王朝時代的最後一座都城,從金朝開始,歷經元朝、明朝、清朝,辛亥革命後也做過十幾年的都城。今天仍然是國家首都,算起來,已經有860多年的建都歷史了。

梁思成在《中國建築史》裡說:“明之北京,在基本原則上實遵循隋唐長安之規劃,清代因之,以至於今,為世界現存中古時代都市之最偉大者。”

中國不缺值得尊敬的匠人,亦不缺文明的見證,只是後人不惜,全部推倒。你以為五十年後,歷史將證明你是錯誤的,我是對的。然而事實卻是,歷史不會證明,也來不及解釋。

90%在北京的人,都不知道的北京

北京城的形態在歷史上幾經變化,明清時代的北京是它最後的樣子。

作為帝都,它的地理空間具有十分突出的特色。

地理學家說,像城市這種大型人文空間,通常都會存在結構特點,比如區位差異。

現在年輕人可能不記得了,但年紀大一些的人都會記得北京城的那個樣子。

在老一代人的腦子裡頭,永遠會印著這張北京城的地圖,甚至在今天的生活中,仍然參照這個框架。

說北京的地點,他們總願意說,“阜成門內”、“德勝門裡”、“崇文門外”等等。從這些門的外面到城中心去,他們常常說:“我今天進城去。”

年輕人會笑,“城在哪兒啊?”

城,就在老人的心中。

皇城

紫禁城是核心部分,有一圈城牆圍著。它的外面又有一圈城牆,叫皇城。

皇城的城牆並不高大,與一般所說的城牆不一樣,大家一定見過,但可能沒有意識到它是皇城的城牆。天安門兩側的紅牆,它就是皇城城牆,在中南海的南側也可以看到。

90%在北京的人,都不知道的北京

皇城城牆也是一圈。在北京, 常聽說有二環路、三環路、四環路等,那麼一環路呢?一環路在哪兒?

北京當然有一環路,它大體就是沿著皇城的一圈道路。

20 世紀50、60 年代,北京的4路公共汽車就是沿著這條一環路,轉著圈走。後來4 路車的路線被調整,只走長安街與1路車沒有多大區別了。現在人們不大說一環路,但事情明擺著,沒有一環路,哪來二環路?

90%在北京的人,都不知道的北京

過去北京有一個很有名的體育活動,叫“春節環城賽跑”,這條環城賽跑的路線,就是一環路。它從天安門廣場起始,經過西單、平安里、張自忠路、東單,最後回到天安門廣場。

北京二環路的位置上本來有大城的城牆,後來拆掉城牆修建了地鐵。這個變化大家都知道。從紫禁城向外,我們看到一組圈層結構,有三圈。

明朝中葉,本想在外面再修一圈城牆,因為經費問題,只修建了南面,北京城於是成為凸字形。

這個形狀在老北京人的心中,不可磨滅。

90%在北京的人,都不知道的北京

中軸線

再看城市中軸線。

在地圖上,從鐘鼓樓向南,可以看到很清楚的一條由南北大道和一系列宮殿組成的建築軸線,一直貫通到永定門。原來的永定門被拆除了,現在所見到的是重新修建的。

為什麼要把它重新修起來呢?因為它是北京城中軸線南端的標誌,很重要。

鐘樓是北京中軸線的北端終點,永定門是南端終點,現在這兩個端點都齊了。建築空間結構的中軸線,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非常關鍵的東西,在許多古代建築群中,都可以看到中軸線。

90%在北京的人,都不知道的北京

紫禁城中軸線建築空間距離變化圖

大家再去看北京城中軸線的時候,可以注意一下地面。地面中央線上鋪的石板是與眾不同的,比較寬大,和兩邊不一樣。

在前門的城門洞裡,在天安門廣場上,在天安門門洞裡,一路進故宮,再到太和殿的前面,你都可以看見中央線上特殊的石板。這是城市中軸線的精確的地面標誌,十分清楚。

90%在北京的人,都不知道的北京

現在,這條中軸線已經向北延伸到奧運賽場的核心地段,它經行鳥巢與水立方之間,在那裡的地面上,也可以看到由特殊寬大石板鋪出來的中央線。

北京城的中軸線象徵城市最崇高的軸心,而將奧運場館放在中軸線上, 意味著北京對奧運會的敬重。

這麼重要的中軸線上有什麼固定的東西?有宮殿建築, 有大門,有通道。

有什麼人的位置固定在中軸線上嗎?有,只有一個,那是皇帝的寶座,皇帝的盤龍寶座就放置在太和殿的中央線上。

皇帝上朝,端坐在紫禁城的中軸線上,就是坐在北京城的中軸線上,也就是坐在“天下”之中。

這是中軸線的厲害所在。在傳統北京城裡,中軸線上不允許設立第二個人的位置。

90%在北京的人,都不知道的北京

在傳統北京城,文武分東西,這也是傳統文化區位特點。

北京城裡最重要的文化機構,如國子監、孔廟、貢院、皇史宬等,都坐落在東城。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東邊主文,西邊主武。

前門兩方原來各有一個城門,東邊的叫崇文門,西邊的叫宣武門。刑部、殺人的法場都在西部。

原來在天安門的兩側,各有一座門,長安左門在東邊,長安右門在西邊。科舉金榜題名,走長安左門,春風得意。倒黴的犯人則要推出長安西門,到法場受刑。

紫禁城的空間節奏

看看故宮,也就是明清時代的紫禁城,那是刻意設計出來的帝王空間,文化含量很大。

對於空間的佈置與利用,有一種手法是體現在建築與建築的距離上。

故宮裡面有空間節奏變化,用來突顯重要的建築。從天安門到神武門(原稱玄武門),是紫禁城的中軸線。在這個軸線上的建築物的間距並不均衡,這個現象不是偶然出現的。

首先從天安門進去,馬上是端門,距離很短。距離短,說明你面前的東西不是那麼了不起。因為空間距離要起到襯托作用,大的距離,襯托偉大的東西。

進了端門,出現了大距離的空間,因為面對的是午門。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當然要烘托氣氛。(順便說一下,在中國古代,圓的門洞不如方的門洞級別高。天安門、端門都是圓門洞,而午門是方門洞。)

進入午門,又是一個短距離,面前是太和門,太和門很小,它要反襯一個至高者的出現。

進了太和門,是紫禁城中最巨大的空間,遠方一座高大宏偉的宮殿,這就是紫禁城裡最重要的金鑾寶殿—太和殿。

90%在北京的人,都不知道的北京

在這條軸線上,空間的大小伸縮變化,給人一收一放的感受。這是一種空間節奏,一節節把眼前的事物推上巔峰。這樣一組刻意設計的宮殿空間佈置,具有很高的皇權文化表現效力。這是古人運用空間語言的一個很經典的例子。

(部分內容整理自《給孩子的歷史地理》唐曉峰 著 )

90%在北京的人,都不知道的北京

相關書籍推薦

90%在北京的人,都不知道的北京

《給孩子的歷史地理》

唐曉峰 著丨2018.1

北島主編給孩子系列第十部,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唐曉峰以時間+空間雙重視角,講述中國古老偉大的文明進程。近百幅插圖地圖,四面、八方的人文圖景,成就有故事的地理書,讓孩子在歷史中認識華夏大地,在地理上了解中華文明。

近期好文推薦

-End-

2018.8.5

近期新書一覽,點擊書封即可看到有關內容!

90%在北京的人,都不知道的北京
90%在北京的人,都不知道的北京90%在北京的人,都不知道的北京
90%在北京的人,都不知道的北京90%在北京的人,都不知道的北京
90%在北京的人,都不知道的北京90%在北京的人,都不知道的北京
90%在北京的人,都不知道的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