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一天一公告的「幣改」,究竟有多少企業入伙了?

7月5日凌晨,張健拉著元道、孟巖二人,一起開了一個“區塊鏈速度”的電話會,在不到半個小時的時間裡,他們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開啟幣改試驗區。

是什麼“幣改”?

讓傳統企業發行和應用通證

幣改,是對已經擁有成熟產品、完整產業鏈和龐大用戶群的互聯網及傳統企業,將它們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業務按照通證經濟的思路和模式重構,通過發行和應用通證,搞“幣改轉型”,改變傳統的利益分配格局。為此,區塊鏈交易所FCoin開啟幣改試驗區,即主板C社群建設,並著手製定相關制度、規則和協議原則。

為什麼需要“幣改”?

對於通證經濟,幣改是支持實體經濟的關鍵一步

區塊鏈究竟能不能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是行業面臨最迫切的拷問。那麼怎樣支持實體經濟?實踐中有兩條路,一條是從零開始新創項目,另一條是已經擁有成熟產品、完整產業鏈和龐大用戶群的企業通過發行和應用通證,搞 “幣改轉型”。這一設想,獲得了通證經濟學提出人元道和孟巖的力挺。

元道表示:“我們一致認為,互聯網和傳統企業通過‘幣改’,將自己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業務按照通證經濟的思路和模式重構,這將成為一個大趨勢,任何人也無法阻擋。‘幣改’,對這些企業乃至整個行業來說,將是脫胎換骨的蛻變,對於通證經濟來說,則是支持實體經濟的關鍵一步。“

幣改試驗區進程如何?

平均一天一個公告

自7月6日FCoin宣佈開啟幣改計劃以來,半個月的時間裡,幣改試驗區密集發佈10項公告,聲勢浩大,先後發起成立幣改試驗區籌備討論群;推出項目篩選分群和群主招募計劃;籌備母基金及投資基金聯盟,聯盟成員優先推薦幣改通證項目及參與投資;成立鏈上治理工作小組,計劃使用全程鏈上治理實現整個幣改過程和社群決策。

對於項目的篩選,公告中聲明FCoin幣改試驗區“面向3類項目,拒絕3類項目”。首先面向:1)大型互聯網平臺通證化轉型;2)大型實體產業通證化轉型;3)全球範圍內的通證經濟創新項目,特別是一帶一路全球數字經濟+通證項目,以及通證經濟全球基礎設施重大創新項目。拒絕沒有錨定生態價值的通證發行項目、發起方主動製造和傳播不實信息的項目、違反所在國法律法規的項目。

目前有哪些報名項目?

不予透露,僅公示一個

目前,“幣改”僅公示了一家報名企業,面向實體零售的項目——Bizkey。並於在昨日(7月23日),舉辦了項目答辯會,巴比特摘取了其中的重要內容。

Bizkey前身是考拉先生,其創始人雷勇表示,之所以下定決心做區塊鏈改造,是因為遭遇了巨頭的“割韭菜”,微信、支付寶原本與其合作,接入商戶實現移動支付,但之後卻跳過中間服務商,直接聯繫商戶,讓中間的服務商“沒法活”。因此雷勇選擇將原有業務“通證化”,打破大平臺的壟斷。

Bizkey是一個區塊鏈的智能POS機,安排了兩種通證,分別是 BZKY 和 Time,BZKY針對商戶端,代表資產,是上交易所的。Time針對用戶端,相當於通用積分。Bizkey利用通證經濟的激勵,讓商戶和中間服務商能夠通過交易機挖礦獲得平臺幣、資產幣,藉此推廣POS機終端。

幣改試驗區籌備者怎麼看?

當前幣改有兩大難點

在昨日的線上媒體會上,張健提到幣改最大困難就是兩點,一是整個通證經濟模型的設計,針對各個企業和產品都不同。二是如何進行整體利益安排,股東結構、認知層面都需要升級。

巴比特試圖聯繫Fcoin幣改試驗區籌備組成員及項目分群群主,詢問幣改試驗區的相關情況,但他們集體沉默,不予置評。元道回覆稱:“籌委會達成共識,先埋頭幹活,由指定發言人統一對外溝通。”

巴比特獨家採訪了幣改官方發言人陳菜根,得知目前報名企業有五六十家,但是具體名單暫不方便透露,公示時間未定。報名企業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他們的供應鏈、組織結構、用戶管理等環節出現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互聯網方式、實體模式解決不了,希望用區塊鏈技術和通證經濟來改造;二是部分項目天然的具有數字資產,符合區塊鏈技術的改造特徵;三是個別項目遇到了融資難的困境,希望通過區塊鏈市場來解決。

作為第二批加入幣改籌備組的成員,陳菜根也表達了他的感受:“跟我預期的很相同,這裡畢竟是個試驗區,很多運作還不夠成熟,比如,『幣改』這個詞也在論證是否改為『鏈改』以更符合區塊鏈特徵,還有我們內部協作上效率還不夠高,畢竟這是一個鬆散的協作方式,也是一個好玩的實驗。在加入之前,這些都我能預想到的,但幸運的是,我們都認為這個方向是合理的,大家都願意參與嘗試。”

在近一個半月的時間裡,“幣改”的行動主要表現在組織架構的設立上,但大眾更關心的是針對企業的實際動作,陳菜根坦言:“幣改是一個試驗,遇到彎路是很正常的,我們在幣改理論和項目分析上的實際動作偏少,然後就開了不少分群做用戶,這個確實是一個彎路,我們已經意識到,並正在嘗試做出改變,把幣改之路走的更堅實一些。”

“幣改”背後

FCoin生態呼之欲出?

憑藉“交易即挖礦”模式成功的FCoin,除“幣改”外,還有FInsur、FOne、FCandy等創新操作,上線僅兩個月,張健和他的大生態呼之欲出。在昨日(7月23日)線上媒體會上,張健對此表示:

FInsur保險即挖礦,通證經濟,讓投保人成為“保險公司的股東”

FOne本質是上幣權的下放,讓所有保薦機構負責篩選好項目,每個保薦機構都有自己的專區,在自己的專區擁有上幣權,擁有制定規則的權利;

FCandy是一個資產池,通過捐贈而來,屬於所有FCoin社區用戶;

FCoin是通證經濟的實踐,交易者不僅成為平臺的用戶,同時也能夠獲得交易所的“股份”百分之百的返還,返還的FT可以永久享受到FCoin的收入分配。

“幣改”不是新發明

火幣首提卻沒趕上趟?

早在去年,火幣就提出了“區塊鏈+”的概念,和如今FCoin的思路類似,火幣創始人李林在今年2月份時提出過“成熟業務公司的tokenize風險更低,更具備可行性,預計會成為18年的一個小浪潮,也是下一階段火幣選擇資產的重要嘗試方向。”火幣COO朱嘉偉也給各行業的企業家分享過如何準確擁抱區塊鏈+,但之後卻沒有進一步的行動。直至近日興許受到“幣改”的刺激,7月19日,火幣宣佈成立“火幣區塊鏈+產業聯盟”。該聯盟計劃通過社區化運營,集合全球區塊鏈+理論與實踐專家,推動各個產業的區塊鏈+改造。

火幣區塊鏈+產業聯盟籌備委員會首期委員同樣邀請到元道、孟巖坐鎮,除此外,還有於佳寧、劉曉蕾、周碩基等人。在玩法上也與幣改相似:規則由社區制定、火幣開放全生態資源,免費共建實驗室、提供全流程孵化服務、開放區塊鏈+創新專區、成立母基金支持。

這一次社群運營玩得起來嗎?

傳統企業擁抱與否是關鍵

幣圈的每一次嘗試都是這樣風風火火,動輒就是半個幣圈的人都入場了,可是戲臺搭好了,有沒有成熟的作品拿出來唱才是關鍵。區塊鏈行業最大的特點在於改變了單點創新的模式,而變成了多點同時創新,它天然就是一個協作體系,自帶社交傳播的屬性,“幣改”和“區塊鏈+”同樣是建立在社區但基礎上,但就拿社群運營來講,三點鐘區塊鏈的創始人玉紅當屬行家,可是自今年春節上千個三點鐘區塊鏈分群創立後,似乎還是免不了淪為被設成“消息不提醒”的冬眠群的命運。那麼這一次分行業、分地域、分主題的社群運營是否就玩得起來呢?

另一方面,無論是“幣改”,還是“區塊鏈+”,核心既不是幣,也不是區塊鏈,而是傳統企業願不願意加入其中?以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大多數的傳統企業對區塊鏈仍舊抱著謹慎的態度,即使入局,也多選擇“無幣區塊鏈”的模式,那麼這樣一個交易所牽頭的以幣為改革重心的模式,如何說服傳統企業勇敢試驗,其中的合規性風險如何規避,是下一步要解決的難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