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等院校保送生制度的發展歷程

我國高等院校保送生制度的發展歷程

一、保送生

保送生是指中國由某些中等學校推薦保送,經有關普通高等學校考核同意,免予參加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而直接錄取入學的學生。不同省份的保送生政策略有區別,一般省級優秀學生、高中階段在全國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省級賽區中獲得獎項以及獲得全國決賽獎項的應屆高中畢業生。以及一些外國語學校的學生都是保送的對象。

普通高等學校招收保送生,其目的在於,彌補統考對選撥和增減人才,完善我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制度,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保送政策有利於增減和選撥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有利於推動中、高等教育全面貫徹教育方針,鼓勵和引導學生德智體面發展。

我國高等院校保送生制度的發展歷程

保送生

二、保送生制度的發展歷程

新中國建立初期,由於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各級教育發展也不平衡,導致中學與高等學院脫節,高中每年畢業的學生遠遠不夠高等學校招生的需要。舊中國遺留下來的教育主體是為少數人服務的,各級各類學校數量少,1949年,我國學齡兒童入學率僅有20%左右,全國文盲人口占80%,農村、少數民族地區及婦女人口中文盲率更高。平均每萬人中僅有大學生3箇中學生35個,如此落後的教育根本滿足不了新中國建設的需要。1952年高考統一考試,解決了當時全國生源極不平衡的問題,有力地保證了大學招生的數量和質量。

我們的國家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這個人民民主專政的基礎就是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的聯盟,提高工人和農民的文化水平和政治水平是發展和鞏固這個人民民主專政的必要條件。當時國家的中心任務是迅速恢復與發展國家的生產建設。生產建設的主要依靠就是在生產戰線上的工人和農民這兩支大軍。如果我們在教育上不能配合著將這兩隻大軍的思想覺悟提高,文化技術提高,就不可能在生產建設上出現我們所要求的新的勞動態度和創造的精神,我們的生產建設任務將要受到損害,我們教育工作也就脫離了實際。因此正確地開展工農教育乃是全國人民首先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一個重大的政治任務。工農要有了文化才能徹底翻身,提高自己的社會性和組織性,有效地從事生產建設,參加政治生活,管理國家事業。所以,中央人民政府把發展工農教育,培養工農出身的新型知識分子作為自己的極為重要的任務。我們的小學校應該多多吸收工農子女,我們的中學校和大學校也應該有計劃有步驟地為工農青年開大門,以期大量地培養工農出身的新型的知識分子作為我們國家建設的新的堅強骨幹。所以,國家對培養大量的工農出身的高級知識分子的需要是保送生制度產生的政治基礎。

為了有利於廣大勞動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及工農幹部深造。特別設立了工農速成學校等學校。工農速成初等學校修業年限為2年至3年,招收工農幹部和其他失學勞動者,施以相當於小學程度的教育。畢業後經過考試進入工農速成中學或其他中等學校。工農速成中學修業年限為3年至4年,招收參加革命鬥爭和生產、工作中規定年限並具有相當於小學畢業程度的工農幹部和產業工人,施以相當於中學程度的教育,畢業後經過考試升入各類高等學校。高等學校的入學年齡不做統一規定。這一決定為保送制度的實施奠定了教育基礎。

高等學校的主要任務是 “培養具有高級文化水平、掌握現代科學和技術的成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級建設人才。”通過採取保送制度可以使大批的工農青年和革命幹部進入高等學校學習。1953年教育部規定附設於高等學校的工農速成中學的畢業生可以免試直接升入高等學校學習,保送生制度從此得以確立。保送生制度不僅保證了工農及子女入學,而且有效地改變了高等學校學生成分的比例。1954年工農及其子女在高校的比例提高到21.94%。

我國高等院校保送生制度的發展歷程

保送生

毛澤東主席提出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為生產服務,教育是階級鬥爭的工具。我國工農群眾享受各種教育的權利在過去長時期被封建階級和資產階級給剝奪了,今天他們有了條件就應該進小學,進中學,進大學,得到享受各種教育的機會。更重要的還在於他們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創造者、建設者。沒有他們就不可能有社會主義。只有讓他們得到享受各種教育的機會,並使他們成為先進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成為一支強大的工人階級的知識分子隊伍,才能把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得又快、又好。1958年加大了保送的力度,教育部在《關於工農速成中學畢業生工人、農民、工農幹部和老幹部以及優秀的高中畢業生保送入學的通知》中指出:為了使高等學校招生能夠更好地貫徹階級路線,保證新生的政治質量,對於工農速成中學畢業生,經審查認為符合條件的,可以採取保送入學的辦法。所以1958年第一次試行保送優秀的高中畢業生,但標準仍強調家庭出身和政治表現。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批判高考制度成為政治話題,一些人蠱惑“智育第一、分數掛帥”的高考是為資產階級造就接班人,要“砸爛舊的統一招生制度”。1966年到1969年,我國的全國統一高考招生被停止了達四年之久。

1970年6月26日,中共中央批轉了《關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招生(試點)的請示報告》(中發[1970]46號),招生辦法實行“自願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學校複審”相結合的推薦保送辦法。學生條件:政治思想好、身體健康、具有2年以上實踐經驗,年齡在20歲左右(年齡不超過25週歲、未婚),有相當於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貧下中農、解放軍戰士和青年幹部。還要注意招收上山下鄉和回鄉的知識青年。人們把從工農兵中選拔的大中專學生稱為“工農兵學員”,1970年“工農兵學員”應運而生,其中在高等院校就讀的學生又稱為:工農兵大學生。1970年10月15日,國務院向各地發出電報:1970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按中央批轉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報告提出的意見進行。學制三年和三年半。

從1970年至1976年,我國共招收六屆(因為1971年沒有招生)工農兵學員約有2300萬人,另說有2880萬工農兵學員,其中工農兵大學生94萬人:1970年招收學員9萬人;1972年招收學員13萬人;1973年招收學員15.3萬人;1974年招收學員16.5萬人;1975年招收學員19萬人;1976年招收學員21.7萬人。

1977年統一高考制度恢復後,作為統一高考制度不完善性的重要補充,保送生制度於1984年開始試行直到今天。1984年,原國家教委(現教育部)在北京師範大學、山東礦業學院等10多所大學進行了招收保送生的試點工作,招收了近6000名保送生,佔當年招生總數的1.2%。1985年教育部組織試行新的招收保送生辦法,保送生試點院校擴大到包括北京大學在內的43所高校。1988年,原國家教委頒發了《普通高等學校招收保送生的暫行規定》,對推薦保送生的中等學校的條件、保送條件、高等學校招收保送生的程序等作了明確規定,如明確招收保送生的條件為: 綜合表現優秀的高中應屆畢業生或者中師應屆畢業生,三好生或優秀學生幹部優先,在國際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集訓的優秀高中應屆畢業生等。保送生工作從此步入正規化、制度化軌道。規定面向全國或大區招收保送生的高等學校由國家教育委員會確定(當年確定為北京大學等52所),其招收數量不應超過該校當年招生計劃總數的3%;

我國高等院校保送生制度的發展歷程

保送生

20世紀90年代,我國的保送生人數持續增長,1992年保送生約1.4萬人,1993年1.6萬餘人,2000年左右增長至2.5萬人。由於多種原因,“推良不推優”甚至“推劣不推優”等問題漸漸浮現,徇私舞弊、弄虛作假、違法亂紀等現象也越來越嚴重。20世紀90年代末期,教育部要求對保送生進行綜合能力的測試以及提出高中會考成績的等級要求,同時要求各中學接受社會監督,公佈保送條件和保送名單。

然而,這些小修小補並未能從根本上抵擋住權力和金錢對保送生制度的侵襲。保送生制度被異化為升學腐敗通道後,2001年,教育部對保送生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一是壓縮規模、嚴格標準、嚴格管理,取消指標分配,變數量控制為質量控制,將保送生人數從25000人削減為5000人;二是明確規定了只有四類普通高中應屆畢業生才有保送資格;三是在互聯網上公示保送生名單,接受社會監督;四是增加高校對保送生進行文化測試及相關的考核環節。

2003年,中國教育部開始推行自主招生,結束了此前高校只能在每年同一時間招考的歷史。自主招生又稱自主選拔,是高校選拔錄取工作改革的重要環節。通過初審的考生,可以參加筆試,根據筆試成績決定是否有資格參加面試,考試一般都在寒假進行。筆試大都由各高校自己出題考試,而清華從2009年開始聯合國內其它高校搞了五所高校共同發起組織的“部分985高校自主選拔測試通用科目測試”(簡稱“通用基礎測試”)和清華自己的特色測試(高級綜合考試)。學校將在筆試成績的基礎上,綜合考慮面試成績,確定最終認定結果。對於符合自主招生、保送生條件,有志於報考國防、定向專業的考生,可以申請國防生、定向生的自主招生、保送生,此類考生在認定過程中,筆試的成績要求適當放寬。自主招生從最早的22所高校有自主招生資格,到2011年擴展到80所高校。2014年11月,根據國務院考試招生改革整體精神,2015年起,自主招生考試應將安排在全國統一高考後進行,自主招生試點高校或將仍允許安排筆試環節。

我國高等院校保送生制度的發展歷程

自主招生

2007年,教育部又要求高校必須對擬錄取的保送生進行文化測試及相關考核,以保證保送生生源質量。教育部同時規定,違規作假取得保送資格的行為,經查實後將記入考生的高考誠信電子檔案。已被保送進入高校學習的作假學生,將被取消學籍。違反規定推薦保送生的中學將受到通報批評,視情節輕重,還將給予暫停直至取消其今後推薦保送生資格的處理。

但近年來,為獲取加分的資格或身份而弄虛作假、違法亂紀等現象時有發生,嚴重損害了教育的公平公正。2010年,教育部再次對高考政策作出調整,一是對奧賽全國決賽獲獎學生、科技類競賽相關獲獎學生,由原來的可具備加分、保送資格,調整為高校可在同等條件下優先給予參加本校自主選拔錄取考核的資格,是否享受加分照顧由生源所在地省級招委決定,不再具備保送資格。二是對奧賽省賽區一等獎獲獎學生,由原來的可具備保送、加分資格,調整為高校可在同等條件下優先給予參加本校自主選拔錄取考核的資格,不再具備保送、加分資格。教育部另外特別規定,在高中階段,獲得全國中學生奧林匹克競賽決賽一等獎並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遴選為參加國際(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信息學)奧賽國家隊集訓的學生,應屆畢業當年保留高校招生保送資格,經所報考高校測試後決定是否錄取。教育部“陽光高考”網公示的數據顯示,2012年,北大、清華、上海交大等高校擬錄取的保送生佔本科招生計劃的10%以上,中國科技大學更是超過2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