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爲什麼經常發生股災,如此跌跌不休?

中國股市為何股災頻發

2015年6月末7月初的股災時,肖鋼這樣說:

股市異常波動充分反映了我國股市不成熟,不成熟的交易者、不完備的交易制度、不完善的市場體系、不適應的監管制度等,也充分暴露了證監會監管有漏洞、監管不適應、監管不得力等問題。

其實,這也是歷任證監會主席反思股災時常說的話,只不過這次顯得更沉痛一些。它當然是對的,但我覺得還可以說得更準確一些。

我認為,中國股市股災頻發的根本原因,是政府對市場的過多幹預,以及由此產生的“惡意做多”。

中國股市從設立的那天起,就明確了是為發展經濟、國企解困等目標服務的。這當然無可厚非,但關鍵問題是,歷屆政府都採取了直接干預的方式。雖然不明確宣佈,但在一定時期,往往存在具體的“政策底”和“政策頂”。

每到有求於股市的時候,無不採用輿論造勢、資金託底的方式啟動股市。而在這個市場里長期廝混的“老油條”們,馬上心領神會,他們知道搞活股市的最終結果必然是“大擴容”,所以高舉高打、惡意做多,迅速將股指拉高、兌現利潤。還沒有等管理層反應過來,開始成規模地發新股,這些人已經開始逃之夭夭了,從“惡意做多”變更成了“惡意做空”。

這時候,反應遲緩的管理層只能被迫救市,要麼暫停新股上市,要麼調動國有控股的券商、基金公司託市。無奈大勢已經去,最終接盤的要麼是國有資金,要麼是散戶,以及部分消息不靈通的機構。

這就是中國每一輪牛市的基本模式。2015年以來的市場,只不過更典型地重演了這一幕。

2015年6月以來的股災之所以空前的驚心動魄,是因為遇到了幾個特殊原因:1,股市槓桿是有史以來最高的;2、衍生工具是史上最全的;3、程序化交易被相當一批機構使用;4、碰巧遇到了美元加息,人民幣匯率見頂,以及中國經濟正處於痛苦轉型期。

反觀俄羅斯股市,我們會發現另一種景象:自2014年3月克里米亞事件後,俄羅斯一直受到西方國家的經濟制裁;與此同時,美元加息、新能源革命讓國際油氣價格不斷走低,沉重打擊了俄羅斯經濟。應該說,在過去一年多里,俄羅斯面臨的經濟困難遠遠超過了中國。但俄羅斯股市基本上沒有出現股災,而且穩步上漲。

俄羅斯股市的奇蹟是怎樣造就的?

說到底,還是因為股價便宜,俄羅斯政府沒有因為經濟下滑玩資產泡沫。據美國明晟公司的數據,2015年8月的時候,在所有主要新興市場國家中,俄羅斯股市是最便宜的。明晟俄羅斯指數的市盈率只有4.9倍,5年的平均值為5.2倍。

而中國股市,目前A股的市盈率中位數已經超過70倍。即便是藍籌股為主的上海市場,市盈率中位數也接近60倍。主流媒體在提到中國股市市盈率的時候,往往使用平均市盈率,這事實上是利用銀行股權重較大,來掩蓋股市真實泡沫程度的一種方式。

所以,未來中國股市要遠離股災,最好的辦法是:政府的有形之手儘量遠離股市,對市場恢復平常心,不要人為製造牛市。中國有句古話: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管理層鼓勵做多,到了市場上必然演變為“惡意做多”,最終釀成股災。

換句話說,幾乎所有的“中國式股災”都是“惡意做多”引發的。有“惡意做多”在前,才有“惡意做空”在後。不解決這個根本問題,以後股災還會重演。


鳥瞰中國股市

1.炒股是資源再分配,並不創造財富.

2.開辦股市是為了圈錢,不給你一點甜頭你不會進來,更不用說掏錢.

3.中國股市沒有做空機制,往下做只不過是為了將來往上拉.

4.主力有遠大目標,顯得大智若愚.散戶有小聰明,卻是大愚若智.

5.人性有恐懼和貪婪,主力專找這兩死穴攻擊.散戶卻不承認自身有此毛病.

6.趨勢理論其實非常重要,其時我們大部分時間都在等待,下跌途中空倉等待,上漲途中滿倉等待,只有轉勢那一刻才動手買賣.均線可以幫我們判斷趨勢,但如果你不懂或不信它,誰也救不了你.

7.主力可以用日K線騙你,但它無法用月K線騙你,因為拆借資金玩不起時間,利息成本太高.

8.主力當然知道軟件的威力,所以它會在底部或頂部區間上下震盪,使忠實反映情況的軟件發出前後矛盾的信號,你拋開軟件正中主力下懷.沒了K線圖就等於被廢去雙眼,你還想幹啥?等你悟出月K線的奧秘,你就會愛上軟件.

9.物極必反的原理非常適合炒股.如果你悟出它的真締,你就不會再幹出追高殺低的蠢事.至少你不會再衝動.KD/BOLLING都是很好的防衝動指標.

10.周密計劃是主力成功的關鍵所在.介入價位,密集成交區,籌碼分佈,指標高低,時間跨度,題裁配合,意外狀況,止損/止盈點....散戶必須注意此10點才能賺到錢!


不一樣的人生,不一樣的炒股故事

理財師混跡股市多年,也有一些在券商工作的朋友,所以聽過不少股民的炒股故事。下面就和大家聊聊他們的人生。王小云(化名)是70年代初的人,讀書期間成績一般,讀了高中就出來工作,後來在一家國企上班。他不善於學習,也不喜歡讀書,倒是挺喜歡賭博。

中國股市為什麼經常發生股災,如此跌跌不休?

王小云接觸股市是在2006-2007年那段牛市的日子。2006年下半年,王小云受到身邊同事炒股賺錢的影響,也去證券公司開了股票賬戶。初期投入2萬,沒想到一個月就賺了3000,快半個月工資,大呼炒股比工作賺錢快多了,後來把家裡的30萬銀行存款全部投入股市。他從不買炒股的書籍學習,什麼公司財務分析啊、買賣技術指標啊等一概不清楚,完全是聽消息炒股。業餘時間加了很多炒股群,天天在炒股群裡打聽消息和聊天,工作也基本廢掉了。他的炒股風格就是快進快出,有一點盈利就馬上賣掉。如果被套牢就先死扛或者聽朋友意見,決定是否割肉。王小云從不看企業的基本面,最喜歡打聽消息和買低價股。2007年結束後,據說賺了10幾萬,但是也給證券公司交了10幾萬手續費。

10年以後,他依然在股海中搏殺。據說每次股市處於熊市的時候都會虧一大筆錢,每次行情好的時候,又會重複走老路,買低價股,做短線,然後熊市被套。10年了,不知道在股市中加了多少積蓄進去,好在他從沒有借錢炒股或者融資炒股,也沒有房貸壓力,基本生活並未受到影響。

炒資金融理財師的感悟:王小云具有當前中國散戶的普遍特徵,貪婪、不愛學習、愛打聽消息。雖然入市10來年了,依然是個新股民,從未獲得進步。這樣的操作方法,長期下去必輸無疑。如果在股市中不學習、不研究、不下苦功夫,虧損和銷戶是大部分股民的唯一出路。

還有一位是從另一個在券商上班的朋友的口中聽說的傳奇人物:黃如海(化名)。黃如海是60年代初的人,目前在一家銀行的審批部門從事對公信貸工作,從畢業後就一直在這家公司工作,目前已經有30幾年,收入1年大概20多萬吧。為人低調而又樸素,每天按時上下班。他是進入股市的最早那一批人,從1995年開始,他就只買一隻股票,也就是萬科。不知道,他怎麼悟出了投資的真諦,每個月結餘的收入定投萬科,不管股市牛熊,無論萬科漲跌。期間他周圍很多同事都指指點點,價格高了,可以賣了。2008年萬科股票大跌,很多人為他惋惜,為他沒有在2007年最高點的時候賣出,他也只是淡然一笑。雖然萬科到2015年都沒有突破2007年的最高位,但是他這麼多年也獲得幾百萬的分紅。2016年,萬科股權大戰,很多同事又勸他賣了,說萬科太危險了。他依然不為所動。也許他堅定地看好萬科,也許他不再為日常生活擔憂,投資的錢可以不取出來。黃如海這二十幾年來,在萬科投資了幾十萬,前期少,後期隨著收入增加不斷加倉,目前持股市值在2000多萬,每天分紅幾十萬。他平時相當低調,幾乎不和人討論股票,也許成功的股民就是這樣的吧!

中國股市為什麼經常發生股災,如此跌跌不休?

妙資金融理財師:黃如海的投資經歷是典型的成長股投資案例,找到優質成長股,堅定持有。尤其是萬科,這20幾年來,抓住中國房地產高速發展的機遇,獲得巨大的發展,也給股民帶來巨大回報。其實,人一輩子,只要抓住幾隻優質成長股即可,不用在股市中進進出出。他最令人佩服的不僅僅是炒股,更是淡定的處事態度。持有2000多萬的市值,每年幾十萬的分紅,還堅持每日上下班,掙那20幾萬的年薪。


制勝三把斧:技術、原則、人性

交易的真諦是什麼呢?我想這是每一個參與市場的交易員都需要做出明確回答的問題。我個人認為交易的真諦是:以小博大。我這裡所提到的“以小博大”,不是指平常我們所談的保證金的槓桿作用,而是在交易中“如何用較小的虧損去搏擊較大的利潤”的問題。

以小博大的代名詞便是投機,投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投機貫徹在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僅期市中有投機,現貨市場也有投機,甚至一個生命的生存過程,便是一個投機的過程。單從金錢佔有的角度來給投機下一個定義,便是:抓住機會,進行投資,以期獲得幾倍於投資的回報。投機的目的非常明確,便是賺錢。想歸想,努力歸努力,但事實是有的人賺了錢,有的卻倒賠了本。仔細分析一下,其實道理很簡單:大多數賠錢的人沒有學會以小博大。

“以小”就是要“付出小的”,可即便是“小的”,很多人仍不願付出,不付出便想博大。而少數人之所以成功,博到了大,最關鍵的一點便是學會了“以小博大”,於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生活中便產生了兩類人。一類人,稱之為“大智若愚”型。這種人豁然大度,眼光遠大,不計小利。一類人,稱之為“大愚若智”型。這種人小肚雞腸,目光短淺,斤斤計較。

以小博大的交易的過程,本身便是一個人性修煉的過程。

技術、原則、人性三者之間的關係,在交易中到底是怎樣的呢?我以為,技術所解決的是:“怎麼做”的問題;原則所解決的是萬一做錯“怎麼辦”的問題;而人性所解決的是原則能否真正執行的問題!

所以,人性是交易成敗的關鍵,是根本所在。一個交易員水平再高,預測市場的準確度亦不可能達到百分之百,怎麼辦?靠原則去彌補技術之不足,但一個交易員的原則制定的再完備,如果在交易中不嚴格執行,也形同虛設,毫無意義。為什麼會出現有些原則不能執行的情況呢?這便是人性的問題了。從事過期貨交易實踐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體驗,那就是“紙上談兵”與“真刀實槍”是兩回事。不交易時看市場往往準確率較高,自我感覺良好,心態不錯,為什麼?因為輸贏都與自己無關嘛。而到真正交易的時刻,人性的另一面便露了出來,即“想贏怕輸”的思想充斥著人的頭腦。於是事先制定的計劃,事先制定的原則早已拋到九霄雲外,結果往往賺小錢、賠大錢,最終導致失敗。

由此可以看出,人性在決定交易成敗上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如果把交易看作一場戰爭的話,技術是戰術,原則是戰略,人性則負責把原則融化貫穿到戰術中,從而奪取整個戰爭的勝利。

如果把技術看成水,原則便是容器,人性負責把水裝在容器中,使之不致於氾濫無形,而是有規有矩。

如果把技術看成一種宗教信仰,原則便是無情的法律,人性是法律的執行者,當宗教信仰出現危機時,用法律來無情規範人類的行為。

如果把技術看成一把寶劍,它應該是把雙刃劍,使用得當能殺敵,使用不當時則有可能自殘。而原則是鎧甲、是防護衣,在做好防守的基礎上去進攻,才能戰無不勝,且無後顧之憂。所以人性負責在寶刀出鞘之前,穿好鎧甲,然後披掛上陣。三國時期的曹操手下有員工大將許楮殺得性起,赤搏上陣,結果捱了一箭,正如魯迅先生所講的“活該”。

由此可見,一個成功的交易員所具備的三個充分必要條件,便是技術、原則與人性三結合,三者缺一不可,密不可分。沒有技術的原則是空洞的原則,沒有原則的技術是盲目的技術,人性修煉不夠的交易將會是失敗的交易,失敗交易歸根到底是人性出了問題,所以成熟的人性、完備的原則、嚴密的技術,三者成功凝聚,才能實現真正意義的以小博大!


交易三步曲:預測、評估、策略

常有人錯覺:失敗是因為沒看準行情,交易要成功就需要極高的準確預測率。在交易長河中花了大量的時間不斷努力研究行情,力求提升預測準確率,猜對市場升跌、猜對市場頂底,結果長期無法成功與致富。

當然,如果沒有預測,人們就不會有交易的慾望。沒有預測又根據什麼入市呢?股民預測股市會跌,他就不會去買股,只有預測股市將升,他才會投資進去。預測是展望未來呀,交易不正是買未來嗎。所以人們預測沒有錯,錯的只是僅僅停留在預測的層面上,寄望於買了會升,會升至多少多少,沉浸在美好的未來之夢中去進行交易。

進一步說,人們一旦預測行情會升多少後,對目前正一步步下跌,及下跌停了否,有開始上升信號了嗎?行情是否處正在上升中,等等這些問題,往往思考得可能就不多、甚至忘記了,心中只有漲漲二字,擔心最多的就怕自己踏空,忽略了對目前的評估。注意,是評估!

預測只是交易成功的第一步,評估是第二步。

預測重未來,屬宏觀。評估著眼前,屬微觀。二者尤同戰略與戰術。很多人容易將其混為一談。交易既要有宏觀的氣魄,又要有微觀的敏銳。

你可以預測行情將升並會升多少,這個升就是你參與交易的動力源泉,就會產生交易的念頭與慾望。切記:此時不可馬上就對交易付諸行動,還要進行評估。評估現在是進場適當時機嗎?若目前還沒有出現介入信號就要繼續耐心等下去。評估能讓人等到適當的時機與價格才出手。不選擇適當的的時機可能成為關公大意失荊州。適當二字,在此意義重大:比如射箭,拉弓不滿,箭則無力。拉弓過大,弓又會斷。適當,在此就是要找到兩者最佳平衡點。這叫重勢也重價!

第三步,出手那一刻,定出行情與自己持倉反向時止損的位置。我們不是神,不管如何細緻,對行情預測評估必有犯錯之時,沒有人可以100%的預測行情。因為會漲的圖的條件都一樣,但是一樣條件的圖未必會漲。一旦錯了,虧損是很正常的,不要因為某筆交易虧損而沮喪,這些都是再自然也不過的事。我們買進股票等它漲是件天經地義的事,但務必思考,如果不漲,該怎麼辦,這就要有一個策略,需要策略來幫助我們。

這個策略甚至更應在交易前制定,將所有可能發生的問題都考慮進去,有應對的準備,而不是臨急抱佛腳,一拍腦袋就計上心來。這樣就不會自亂陣腳,就算不能世界風雲胸中裝,至少對交易可能虧多少有準備,不至於到時只有望天打掛手足無措而回家燒香拜佛的份。

當部位出現利潤時,就讓利潤自行發展,只要自己設定個出場時機,決定在何種情況下獲利出場,那這筆交易就算成功了。相反,當部位出現虧損,將虧損部位做出正確的處理才是當務之急。此時就不是要證明自己原來入市看法一定是對的時候,你越堅定自己入市一定對,虧損就越可能以加倍的速度擴大,讓你因一筆交易永遠無法翻身。

交易就像打伏擊戰,根據敵情分析,預期敵人會來。若敵不來,我預期落空,收兵回營。敵來了,也不是一見就打,而是等其全部進入包圍圏才開火。大獲全勝當然理想。但是,開火後,若敵戰鬥意志高昂,火力超強,我又久攻其不滅,反受他制時,自己就要準備撤退了。否則,為敵挖坑,自己卻陷了進去那就得不償失了。

能否賺多賠少、賺多賠少才是交易成功最關鍵的部份,不在預測對或錯比例多少。要知道一個好的策略甚至可以在準確率只有4成的情況下還能賺錢!高手最厲害的地方就是他的應對策略擬定得很全面周到,可以承受不斷的犯錯而不被市場徹底打倒。失敗者之所以失敗其中一個關鍵的問題在於沒有完整的交易策略。

偉人曾說: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各級領導同志務必充分注意,萬萬不可粗枝大意。

將策略提到生命的高度,足見其重要性。作為交易者就是事實上的領導同志的你,又豈能掉以輕心?政策和策略在交易中可理解為方案與執行方案。交易策略的重點是控制風險、讓虧損受限,讓利潤自己照顧自己,進而達到獲取更大利潤的目的。

交易三步曲,一環扣一環,每環落實,長期以往必有效益。


◆ 操作與分析的基本素養中最重要的兩句話,就是“利潤的創造,在於行情的掌握;風險的規避,在於概率的分析。”

股票操作上,歷史會不斷的重演,雖然會有一些差異,但總不至於太離譜。如果你能體會這兩句話的涵意,那麼,不論走勢如何變化,它帶給你的困擾會少一點,而驚喜總是會多一點。也就是說,當你出清持股後,不多時日,便看到回檔,買進之後,往往驚喜買在底部區域。

不論基本分析,還是技術分析,只要關係到分析,就離不開邏輯;離不開邏輯的,就少不了概率,凡有概率事物的必然有統計,所以追根究底,操作與分析的技術就是統計的邏輯,任何分析和操作的方法都是這樣得來的。

以起漲k線來說,其出現以後,展現力道開始漲的概率很高;以起跌k線來說,其出現以後,展現力道開始跌的概率很高。因為機率很高,所以拿來使用就是行情的掌握,也可以因為這根k線提供了我們很容易、很小的風險規避方式,雖未必每次都成功,但它也往往是驚喜的創造者。

各 種中短線的搏擊技巧也都是如此,永遠是在k線圖裡面找概率,在各種指針中找概率,把發生概率高的拿來分析,把分析中較為穩定的方式拿來使用,這就是你的操 作策略。每一個人的傾向不同,長線短線的策略也不同,所以每一個人的操作方式也都不同。一切符合你的風格,符合你的操作循環,自然就好。

主 力攻於心計,你在期待天下雨來解除旱象?你還在期望行情?但是莊家卻用股市的語言告訴我們,他們玩不動了,因此你的動作就是跟著莊家,在昨日拔檔多單下空 單,這是紀律的執行,再好的方法都要執行才算數,否則仍是方法歸方法,輸還是照樣輸,一點用處也沒有。股市真的是會說話的,你要用心去傾聽他的語言,掌握 行情、準備著10%會被反撲的失敗率,愉快的隨著莊家的節奏,與莊共舞。

行情是否如預期,不是挺重要,問題在於,如果如你預期,你要如何?不如你預期時,你又會如何?帶著10%尚未確認的風險和萬一的時候的停損執行,是你必須的心理準備。如果不來點我的停損,就是我獲利的開始。


◆ 技術分析操作模式需要很複雜嗎?愈艱深的指針愈有用嗎?

技術指針是我們操作人員進出的依據,但它是一項工具,在不同的人手上有不同的效用,可以說它是佛,但也是魔。

各種買賣進出的方法,都是形於外的招式,要用得好,需要經驗的累積,也就是內力。招式,有如一把鋤頭一般可以很容易取得,但內功的修為,則需時間加努力。

股市和期貨市場高手如雲,而且很多都是世界級的,上場比賽前,如果沒有足夠的內力,以為拿到了好工具就可以了,那終究會讓你失望的。

各位知道我在說什麼嗎?在觀念還沒完全建立好之前,經驗教訓尚不夠之時,不要汲汲於技術理論和方法。唯有正確的觀念+足夠的經驗+簡單的技術,才是你在市場生存的利器。而其中觀念比什麼都重要,瞭解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