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Qinqiang Opera),中國西北最古老的戲劇之一

秦腔(Qinqiang Opera),中國西北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於西周,源於西府(核心地區是陝西省寶雞市的岐山(西岐)與鳳翔(雍城))。成熟於秦。

秦腔又稱亂彈,流行於中國西北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寶雞的西府秦腔口音最為古老,保留了較多古老發音。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為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劇種起源

秦腔,是起源於古代陝西的民間歌舞,是在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生長壯大起來的,經歷代人民的創造而逐漸形成,因周代以來,關中地區就被稱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當古老的劇種之一。因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俗稱"桄桄子"。清人李調元《雨村劇話》雲:"俗傳錢氏綴百裘外集,有秦腔。始於陝西,以梆為板,月琴應之,亦有緊慢,俗呼梆子腔,蜀謂之亂彈。""亂彈"一詞在我國戲曲聲腔中的含義很多,過去曾把崑曲、高腔之外的劇種都叫"亂彈",也曾把京劇稱為"亂彈",還有的劇種也以亂彈命名,如溫州亂彈、河北亂彈但是,更多的仍用在以秦腔為先、為主的梆子腔系統的總稱上。

秦腔的唱腔定型發展在唐朝,隨著社會的安定和富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也就越來越豐富。長安也是國際化的都市,秦腔的發展也就自然不在話下。今天的天水每到了有重大的慶典和節日,當地的人們都要組織演唱集會。家裡蓋房子也要請秦腔的藝人來家裡安神。

秦腔以關中方言語音為基礎,特別是涇河、渭河流域諸縣的語言發聲為“正音”。因周代以來,關中地區就被稱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當古老的劇種之一。因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俗稱"桄桄子"。清人李調元《雨村劇話》雲:"俗傳錢氏綴百裘外集,有秦腔。始於陝西,以梆為板,月琴應之,亦有緊慢,俗呼梆子腔,蜀謂之亂彈。""亂彈"一詞在中國戲曲聲腔中的含義很多,過去曾把崑曲、高腔之外的劇種都叫"亂彈",也曾把京劇稱為"亂彈",還有的劇種也以亂彈命名,如溫州亂彈、河北亂彈但是,更多的仍用在以秦腔為先、為主的梆子腔系統的總稱上。

明代朱權《太和正音譜》載:“元知音善歌者,三十六人中之首者盧綱,咸陽人,音屬宮而雜商,如神虎之嘯風,雄而且壯,為當時之傑”。演員吐字以涇陽、三原語言為“標準”。史書記載明代中葉咸陽就已流行秦腔,武宗正德五年(1510)武功康海組建戲班,演唱“康王腔”。清康熙年間(1662—1722),咸陽的秦腔班社已為數眾多,如保符班、江樂班、華慶班、雙才班等。乾隆時期(1736—1795)翰林院學士嚴長明(江蘇人)宦遊陝西,酷愛秦腔、所著《秦雲擷英小譜》記載關中秦腔班社共有36個,並以禮泉、周至、渭南、大荔為四大流派。秦腔班社演出,不僅為當地人鍾愛,赴北京演出亦愛歡迎,被稱為“傳情在無意之間”,“啞趣傳神許擅長”。此時,演員白雙兒、豌豆花和金墜子等隨涇陽錦繡班演紅西安城內。1912年,李桐軒、孫仁玉、範紫東和高培支等人,受辛亥革命影響,辦起“易俗社”,並編寫出《一字獄》等劇本。咸陽各縣以“易俗社”為榜樣,先後成立了“高興班”(長武),“馬家班”(武功),“秦貴社”(禮泉),“益民社”(咸陽),“曉鍾社”(乾縣)、“新中社”、“明正社”(三原)等演出團體。1937年中共陝西省委(駐涇陽縣雲陽鎮)、關中工委(駐旬邑縣馬家堡),相繼成立了七月劇團、關中劇團、關警劇團等,創作演出《大上當》、《新教子》、《十里塬》等大批新劇目,在唱腔、表演、舞美、服飾等方面都有創新。建國後,咸陽地區有專業劇團14個,創作了大批新劇目,湧現出眾多知名演員,如郭明霞、王麥蘭、舒曼莉、馬金仙、趙斌、王義民、昝金香等,新秀如趙改琴、王平、白萍、馮武耕、王亞萍等。這些演員均先後在西北、省、市會演大賽中獲獎。

據1989年統計,咸陽市有市直戲曲團體3個,縣秦腔劇團11個,共有演職人員1100餘人。藝術創作人員30餘名,演出本、摺子戲100餘部。

秦腔(Qinqiang Opera),中國西北最古老的戲劇之一

雨村話劇

秦腔"形成於秦,精進於漢,昌明於唐,完整於元,成熟於明,廣播於清,幾經演變,蔚為大觀",是相當古老的劇種,堪稱中國戲曲的鼻祖,明代萬曆間(公元1573-1620年)《缽中蓮》傳奇抄本中,有一段註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詞,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體,說明秦腔在當時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傳到其他地方了。

發展簡史

秦腔因其流行地區的不同,演變成不同的流派:流行於關中東部渭南地區大荔、蒲城一帶的稱東路秦腔(即同州綁子,也叫老秦腔、東路梆子);流行於關中西部寶雞地區的鳳翔、岐山、隴縣和甘肅省天水一帶的稱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於漢中地區的洋縣、城固、漢臺區、勉縣一帶有漢調恍恍(實為南路秦腔,又叫漢調秦腔、桄桄戲);流行於乾縣、禮泉、富平、涇陽、三原、臨潼一帶的稱北路秦腔(即阿宮腔,亦稱遏宮腔);流行於西安一帶的稱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亂彈)。西路亂彈流入四川后,與川北的燈戲、高腔長期共處,互相融匯,又採用四川語言,便逐漸形成獨具風格的四川梆子--彈戲;東路亂彈在京劇、晉劇、豫劇、河北梆子等劇種的形成過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間音樂影響,在語音、唱腔、音樂等方面,都稍有差別。近五十年來,東、西、南、北四路秦腔的發展趨於停滯,有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的趨勢。

秦腔的鼎盛時期在乾隆年間(1736-1795年),這個時期,全國很多地方都有秦腔班社,僅西安一地共就有三十六個秦腔班社,如保符班、江東班、雙寨班、錦繡班等。

2006年5月20日,秦腔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統劇目

秦腔所演的劇目有神話、民間故事和各種公案戲。它的傳統劇目豐富,已抄存的共2748本。

備受觀眾喜愛的曲目有《春秋筆》、《八義圖》、《紫霞宮》、《和氏璧》、《惠鳳扇》、《玉虎墜》、《麟骨床》、《鴛鴦被》、《射九陽》、《哭長城》、《伐董卓》、《白蛇傳》、《梵王宮》、《法門寺》、《鐵公雞》、《長坂坡》、《賣華山》、《臨潼山》、《斬單通》、《取洛陽》、《三孃教子》、《櫃中緣》、《反延安》、《破洪州》、《三上殿》、《獻西川》等。

膾炙人口的曲目有《三滴血》、《周仁回府》、《十五貫》、《火焰駒》、《大登殿》等。

新中國建立後還創作了《黃花崗》、《漢宮案》、《屈原》等膾炙人口的佳作。

藝術特點

唱腔

咸陽秦腔唱腔,分板式和彩腔兩部分,每個部分均由“苦音”和“歡音”(又稱花音)兩種聲腔體系組成。苦音腔是秦腔區別於其他劇種最具有特色的一種唱腔,演唱時激越、悲壯、深沉、高亢,表現出悲憤、痛恨、懷念、淒涼的感情。歡音腔則歡快、明朗、剛健,擅長表現喜悅、愉快的感情。秦腔板式分為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無眼和無板無眼四種。板腔稱謂有慢板、攔頭板、一錘安板、陰司板、二六板、拉錘二六板、帶板、尖板、滾板、二導板、雙錘板等。總歸稱是六大板頭、慢板、帶板、墊板、二導板和滾板。秦腔曲牌分為絃索類、擊樂類、嗩吶類、笙管類、海笛類、套曲類共6種。早期樂隊分文、武兩部6人。

秦腔(Qinqiang Opera),中國西北最古老的戲劇之一

角色

秦腔的角色有“十三門二十八類”之說。老生分安工老生、衰派老生、靠把老生,鬚生分王帽鬚生、靠把鬚生、 紗帽鬚生、道袍鬚生和紅生,小生分雉尾生、紗帽生、貧生,武生、幼生,老旦,正旦分挽袖青衣、蟒帶青衣,小旦分閨門旦、刀馬旦,花旦分玩笑旦、潑辣旦、武旦,媒旦,大淨,毛淨,醜分大丑、小丑、武丑。各門角色都有獨特的風格和拿手戲。演唱時鬚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臉多角重唱,所以也叫做“唱亂彈”。有人讚美秦腔是“繁音激楚,熱耳酸心,使人血氣為之動盪”,正是出於秦腔表演的特色。其表演技藝質樸、樸實、粗獷、細膩、深刻、優美,以情動人,富有誇張性,生活氣息濃厚,程式嚴謹,技巧豐富。身段和特技有趟馬、拉架子、吐火、吹火、噴火、擔子功、梢子功、翎子功、水袖功、扇子功、鞭掃燈花、頂燈、咬牙、耍火棍、跌撲、髯口、蹺工、獠牙、帽翅功等。

秦腔(Qinqiang Opera),中國西北最古老的戲劇之一

臉譜

秦腔的臉譜講究莊重、大方、乾淨、生動和美觀,顏色以三原色為主,間色為副,平塗為主,烘托為副,所以極少用過渡色,在顯示人物性格上,表現為紅忠、黑直、粉奸、神奇的特點,格調主要表現為線條粗獷,筆調豪放,著色鮮明,對比強烈,濃眉大眼,圖案壯麗,寓意明朗,性格突出,格調“火暴”,和音樂、表演的風格一致。秦腔臉譜歷史悠久,在陝西武功境內出土的明代“康海臉譜”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秦腔臉譜,陝、甘兩省的秦腔由於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演出風格,故在臉譜塑造上也湧現出了許多流派,比如甘肅秦腔就有隴南派臉譜、隴東派臉譜和代表甘肅中路秦腔的“耿派”臉譜,陝西各路秦腔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秦腔臉譜。

題材

秦腔所演的劇目數以萬計,傳統劇目大多出自民間文人之手,題材廣泛,內容紛繁。因時代久遠,佚散頗多,據原陝西省劇目工作室(現省藝術研究所)1958年挖掘整理的統計僅存約3000多本。這些劇目主要以反映歷史事件的悲劇、正劇居多,表現民間生活、婚姻愛情的劇目有佔有一定比例。歷史劇多是取才於“列國”、“三國”、“楊家將”、“說岳”等說部中的英雄傳奇或悲劇故事,其中三國戲有108個,楊家將戲有85個。其他題材還有神話、民間故事和各種公案戲。 辛亥革命後,西安易俗社30多位劇作家共編輯出了550多個劇本,其中孫仁玉、範紫東、高培支、李桐軒、李約祉五人成就最高,這些劇目中,《三回頭》、《三滴血》、《奪錦樓》、《雙錦衣》、《軟玉屏》、《櫃中緣》、《小姑賢》、《庚娘傳》、《韓寶英》等成為經常上演的保留劇目。另外,在革命邊區也湧現出了一批秦腔現代戲劇作家,創作劇本計有200多個,其中以馬建翎成就最高,代表劇目有《血淚仇》、《一家人》、《窮人恨》等等。建國後整理、改編的劇目有《遊龜山》、《遊西湖》、《三滴血》、《趙氏孤兒》、《竇娥冤》、《鍘美案》、《破寧國》、《四進士》、《白蛇傳》、《法門寺》、《烈火揚州》等,創作的現代戲中以《三世仇》、《祝福》、《西安事變》等影響較大。

唱詞

秦腔唱詞結構是齊言體,常見的有七字句和十字句,也就是整齣戲詞如同一首七言無韻詩一樣排列整齊。和唱詞相對應的是曲調,秦腔板腔音樂結構可以歸納為 “散板——慢板——由中板而入於急板——結束”的過程,也即打板節奏從慢到略快、快、極快、結束以前的漸慢、最終結束的過程。演唱者根據這種循序漸進的節奏,層層推入地展開故事情節。那麼如何來改變節奏的快慢呢?這正是秦腔唱腔“板路”起的作用。秦腔屬於板式變化體劇種,有二六板、慢板、帶板、墊板、二倒板、滾板等六大板式。二六板就是兩個“六板”,一個六板要敲六下梆子,都是強拍。其它各種板式都是將二六板加快、減慢、自由、轉板等變化而成的。這樣藝術家就可以根據劇情需要,使用不同的節奏來表達情感了。

秦腔(Qinqiang Opera),中國西北最古老的戲劇之一

秦腔劇照

伴奏

秦腔所用的樂器,文場有板胡、二絃子、二胡、笛、三絃、琵琶、揚琴、嗩吶、海笛、管子、大號(喇叭)等;武場有暴鼓、幹鼓、堂鼓、句鑼、小鑼、馬鑼、鐃鈸、鉸子、梆子等。秦腔中最主要的樂器當然是板胡,其發音尖細清脆,最能體現秦腔板式變化的特色。

秦腔(Qinqiang Opera),中國西北最古老的戲劇之一

臉譜

秦腔臉譜作為中國最古老劇種之一的舞臺美術的有機組成部分,其譜繪製風格古典獨特,體系完整,與京劇臉譜、川劇臉譜並稱中國三大臉譜系統,且對國粹京劇臉譜的形成與發展影響深遠。

秦腔臉譜,作為秦腔戲曲藝術的固有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一套完整體系,多年來一直保持。對於秦腔臉譜的特點及其與京劇臉譜的關係,著名京劇研究家、京劇臉譜繪製大家、九十餘歲高齡的劉曾復先生在《淺談秦腔臉譜》一文中有精彩的論述:“在發展中,京劇也很自然地向花部中重要劇種秦腔吸取非常有益的經驗,包括臉譜。……秦腔臉譜總的來說比現行京劇淨角臉譜複雜,特別是眉眼花紋比較碎。現行京劇淨角臉譜雖然比較簡單整齊,但是京劇早年的臉譜中許多碎臉和歪臉的花紋還是細碎的。秦腔臉譜的複雜表明它比現行京劇淨角臉譜古典。……秦腔臉譜中有許多臉譜與京劇臉譜大同小異,例如關羽、包拯、孟良、焦贊、呼延贊、李元霸等。……京劇界中有一種傳統的說法,秦腔歪臉勾得好。現行京劇淨角臉譜歪臉較少,京劇早年的淨角臉譜中歪臉則較多。《定軍山》夏侯淵、《反西涼》許褚、《白水灘》青面虎等早年都勾歪臉,但是今天的京劇中這些角色都改用正臉了。今天京劇淨角臉譜在歪臉的應用上不如秦腔臉譜古典。”

秦腔(Qinqiang Opera),中國西北最古老的戲劇之一

秦腔臉譜

傳統絕技

吹火

亦稱噴火,一般多用於有妖怪、鬼魂出現的劇目中。秦腔《遊西湖·救裴生》中,李慧娘用此技。吹火的方法是先將松香研成粉末,用籮過濾,再用一種纖維長、拉力強的白麻紙包成可含入口中的小包,然後剪去紙頭。演員吹火前將松香包噙在口裡。用氣吹動松香包,使松香末飛向火把,燃燒騰起火焰。

常見的形式有:直吹、傾吹、斜吹、仰吹、俯吹、翻身吹、蹦子翻身吹等。就其形狀可分為;單口火、連火、翻身火、一條龍、蘑菇雲火等。

單口火:即一口一口吹火。主要用鼻子吸氣,丹田用氣,衝著火把的火苗直吹。

秦腔(Qinqiang Opera),中國西北最古老的戲劇之一

噴火

連火:用氣方法與單口火相同。吹時要連緊一些。在火頭上吹第一口火,乘其未滅時,緊接著在第一口火上再吹一口火,使火延續不滅。

翻身火:踏左步,半臥魚勢,從火頭上引火(即借吹出的火苗再連續噴出松香末,使火苗不斷延續長達四、五尺)翻身,轉一圈後,火仍然連續不斷。

一條龍:半臥魚勢俯衝火把頭吹火,然後離開火把,均勻地一口氣吹的引過火來,使火苗不斷延續長達數尺,猶如一條火龍一樣擺過去。

磨菇雲火:半臥魚勢,在“一條龍”火的龍尾上緊接著再擺回來,重重地一口一口吹火,即成一朵一朵的磨菇狀(也叫天女散花或火中鳳凰。後來吹這種火時,還可將火的顏色變成雪青色)。以上是最基本的幾中吹法,還可根據劇情需要和舞蹈動作的變化而變化。秦腔黨甘亭、何振中、李正敏、馬藍魚、張詠華、孫利群、張燕;同州梆子王德元;西府秦腔曾鑑堂、李嘉寶等均擅長此技。馬藍魚的“鬼吹火”(《遊西湖·救裴生》中的李慧娘之鬼魂吹火)享譽全國。她能吹出各種形狀的火,且能一口氣吹到四十多口火,堪稱絕技。她曾向全國,如北京、上海等省市的很多劇種的演員傳授過此技。

變臉

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漢調桄桄、漢調二簧等劇種的生、旦、醜行皆有此特技。其變法有“變臉型”和“吹麵灰”兩種。

秦腔(Qinqiang Opera),中國西北最古老的戲劇之一

變臉型:《三人頭·揭墓》中用此技。揭墓賊用腰帶做好套圈,一端套在殭屍脖子上,另一端掛在自己脖子上,扶起殭屍脫衣時,感情變化複雜,面部表情也隨之變化。他發現死者衣著豪華時,高興得眼睛眯成了一條線,嘴角翹到了鼻子兩側,喜得渾身發抖。當屍體的蓋臉怕飛落,露出陰森可怖面孔時,他被嚇得脖子一縮,裂開大嘴,瞪著兩眼,眉毛不住地跳動。揭墓賊為了抑制心中的恐懼情緒,忽地眉頭一聳,圓鼓雙眼,翹起鼻翼,眥著牙,顯出兇殘之相。死者穿了七套衣服,每旋轉一次屍體,就脫掉一件衣服,同時還要穿在自己身上,並要變化—次臉型。他一時變得憨傻痴呆,一會兒又變得機智勇敢;一會兒扯長脖子,收起下巴,舌尖頂住下唇,把頭和脖子拉成一體,變成又長又細的臉型;一會兒皺起雙眉,縮著下顎,撅著下巴,變成兩腮無肉的險惡者;一會兒又鼓起兩腮,鬆開雙肩,變成大胖子;一會兒縮著頭,收起下巴,變成瘦子……形態百出,變化無窮,全靠一張臉的功夫。漢調桄桄演員田興華精於此特技。

吹麵灰

演員給自己臉上吹灰,使之變化。西安亂彈《毒二孃》、漢調桄桄《藥毒武大郎》等,皆用此法。武大郎一時毒酒下肚,腹疼難忍,指罵潘金蓮。潘下狠心猛撲過去,用被子捂住武大郎,到潘起身坐在被子上時,麵灰已吹上臉,一副陰森黑煞之臉相。《太和城》中孫武也有變臉的情節。

頂燈

演者將一盞油燈點著,置於頭頂,耍各種動作。秦腔《三進士》的丑角常天保因賭博被其妻處罰頂燈。常天保頭頂油燈,跪地、行走、仰臥、鑽椅、鑽桌、上桌等,均很自如,並能使油燈不掉、不灑、不滅。這全憑演員脖頸的平衡技巧。秦腔丑角演員劉省三、晉福長和漢調桄桄演員王半截、趙安學及漢調二簧演員蔡安今等,均擅長此技。王半截還能自己將頭頂之燈吹滅。

秦腔(Qinqiang Opera),中國西北最古老的戲劇之一

打碗

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漢調桄桄及漢調二簧等劇種演神廟會戲時常用的打鬼特技。《打臺》的天官,《太和城》的孫武子等淨角、鬚生也用此技,其表演方法是將一碗擲於空中飛轉,用另一隻碗飛出擊打,兩碗同在空中粉碎。打碗表演有平打、斜打兩種打法。平打:先將一碗底朝下平擲於空中飛轉,再將另一碗底朝上擲出,兩隻碗底對擊相撞,破碎落下。斜打;兩手各拿一碗,碗底相對轉磨,打時先將碗側立擲出,使其在空中如車輪滾行狀旋轉,然後將第二個碗如法擲出,以碗底邊撞擊而破碎。西府秦腔鬚生王彥魁、唐二瓜、司東紀、呂明發,西安秦腔演員陸順子、和家彥、劉立傑、閻國斌等,均擅長此技。

鞭掃燈花

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漢調桄桄和漢調二簧淨、旦行的表演特技。有鞭掃燈花和“紙擺子”(把紙擰成繩子一樣的條子)掃燈花兩種。鞭掃燈 花:《太和城》中的孫武子與《黃河陣》中的聞仲用此技。其表演法是:先用黃表紙在鞭梢紮成約四寸多長的紙花,然後加足燈油,拉長燈捻(用紙裹香做成),使其多出燈花。演員在兵卒下場後,跨右腿,左轉身,躦步,左前弓後箭,面向觀眾,對著舞臺左前角吊的油燈,在打擊樂《腳底風》伴奏中,雙鞭從下向上,反手交叉挽面花,雙鞭梢前面的紙花,反覆掃向燈捻上所結的燈花,使其擴散,灑向空中。接著,跨左腿,右轉身躦步,右前弓後箭,面向觀眾,對著吊在舞臺右前角的油燈,動作要求與鑼鼓經同上,只是方向不同。接著,舞一套雙鞭,在《倒四錘》中,到舞臺右前角扎勢亮相。這時,舞臺空間火星閃閃,四下飄落,忽明忽暗,撲朔迷離。靠近演員亮相的那盞燈,因燈花被掃掉而燈光由暗轉亮,使觀眾清晰地看到演員面部的表情與眼神。掃燈花,在添油、撥捻子、結燈花、掃燈花上,均需掌握好時間,恰到好處,配合默契,才能顯示出技巧的高超。舊時演出用清油燈照明,用此特技。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照明條件的改變,此特技已無人使用。

秦腔(Qinqiang Opera),中國西北最古老的戲劇之一

踩蹺

秦腔、漢調二簧旦角表演特技。蹺子是木製腳墊,尖而小,約三寸長,外面套繡花小鞋。演員只能用兩個腳指穿假鞋,而且要將鞋綁在腳指上,因此,稱之為扎蹺。扎蹺之後,演員只能憑兩個腳的腳指行走,腳跟高高提起,扎蹺演員則始終都得用二指著地。戲演完後方可解蹺休息。更難的是,不僅要求模仿三寸金蓮的步子和形態,還有特為扎蹺設計的高難動作,如:踩蹺走凳、踩蹺過桌、踩蹺踢石子等,沿低上高,蹦跳不止,方能顯出演員的踩蹺技巧來。清乾隆時,秦腔旦角魏長生在北京演出後,“名動京師”,踩蹺之技從此推廣到全國各兄弟劇種。魏長生之後,踩蹺著名者有朱怡堂。

牙技

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漢調桄桄和漢調二簧等劇種中毛淨所用的一種特技。牙技分為“咬牙”和“耍牙”兩種。咬牙:也叫磨牙,毛淨常用此技。演員用上、下牙齒咬緊磨動,發出咯吱吱的聲音,表示咬牙切齒的恨。這一技巧主要在於控制,咬響並不難,難點在於聲音要響並要傳得遠,還不能有疹人的噪音。秦腔名演員彥娃、劉金錄、範仲魁、華啟民、陳西秦、周輔國等在《反長沙》、《虎頭橋》、《祭燈》、《淤泥河》、《八義圖》等劇中,扮演魏延、蓋蘇文、屠岸賈等,均用此技。

耍牙:即將牙含在口中使其活動。所耍的牙有兩種。一是將兩顆較長的豬牙洗淨,空根郭灌鉛,外部刻細槽,紮上細絲線,使兩牙相連,演出時含於口中,以舌操縱;一種是用牛骨磨製而成的。從前漢調桄恍演員用這種牙。耍牙有六種七個樣式。(一)陰陽齒。即左邊牙尖朝上彎,右邊牙尖朝下彎,或相反;(二)獠牙。即兩顆牙齒同時向上,並微向外撇,呈倒八字形;(三)鼻孔齒。即兩顆牙齒同時向上,將牙尖仲進兩個鼻孔內,根部微撇,呈正八字形;(四)一字齒。即兩顆牙齒分別從嘴兩邊出,伸向兩邊腮部,同嘴唇呈一字形。(五)巨齒:即巨靈神的齒形,兩顆牙齒從嘴角兩側向下斜仲,在下巴兩側呈倒八字形;(六)疵牙。即兩顆牙齒由口中向下伸直,呈“ll”形狀。西府秦腔藝人謝德奎、溫良民、趙文國、焦定國等常用此技。主要用於番王、判官、鬼怪—類腳色。漢調二簧藝人劉嗚祥,漢調桄桄名淨馬忠福、張同福、華天堂,西安亂彈的王化民,後起之秀雷藝強,富平阿宮腔的柏福榮等均擅長此技。

用2-4顆洗淨的長豬牙空其根部灌鉛,繞根部外圍刻一道細渠,用約二寸長的線分頭紮在渠裡,銜在嘴內用舌操作。表演時,嘴唇、牙齒配合舌尖頂來拉去,使其吐出各種形態的“耍牙”技巧。唱唸時,用舌將牙頂到唇內牙外兩邊即可,功夫深的演員經常牙不離口,並唱唸清晰。此表演技巧難度特大,具有和高的欣賞價值!秦腔有史以來能活泛用用此表演技巧的實屬鳳毛麟角。(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劉鳳鳴老藝人的“耍牙”表演堪稱一絕。五十年代的王華民也有此技巧。後起者雷藝強“耍牙”表演自如,並能準確的配合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富平“阿宮腔”淨角演員柏福榮尚能“耍牙”,六十年代他表演的《活捉王魁》一戲中的判官,把“吐火”巧改“耍牙”,頗有聲譽!此後再無有演員掌握“耍牙"技巧真是秦腔界的遺憾! “耍牙”技巧,在秦腔傳統戲中一般表現相貌兇惡的角色。周倉、判官、王白超、龍鬚虎、鄧忠等都用耍牙表演。不管陽世三間,陰曹地府,還是天際神界,皆有用之。其代表作為《淤泥河》中的蓋蘇文。

秦腔《淤泥河》中蓋蘇文“耍牙”的表演技巧

《淤泥河》是秦腔傳統摺子戲。蓋蘇文,毛淨應工,此戲中講究“三耍”,即“耍領子”、“刷眼神”、“耍牙”。尤其獨特的“耍牙”表演為人物的面孔增添了兇惡的表現力,藝術效果特強。蓋蘇文頭戴紫金冠,插雙翎,吊狐尾,別鬢毛,掛“紅張”(頜下),扎紅靠,紅彩褲,登紅色虎頭靴,手提三股叉。

李世民連人帶馬被陷淤泥河中,做一連串掙扎欲衝出淤泥河的表演後,蓋蘇文在“雷錘”鼓點中從上馬門躍到臺前,左腳站定,右腳抬起,左手抓領子,右手舉叉,口吐上到“八”字牙亮相。接著向右轉身(收牙)至上馬門定頓,引出四角子,至臺右角,一轉身到臺中,右腳抬起,包腳,左手握叉扎地,右手抓領子,口吐上中雙勾牙亮相。四角子在蓋蘇文走進臺中的同時圍蓋跑圓場,蓋收勢收“牙”至臺右角,,四角子雖至臺右角一字型站定,蓋端叉踢左腿接催步,跨右腿左轉身,擺左腿到臺左“黃場”,即伸臂大笑三聲四角子接笑,音尾繞臺口下場,蓋同時走向臺右尾跟四角子,跑至下馬門,扎“左弓箭式”,隨著“擺刀穗’鑼鼓伴奏,左手抓領子,右手抓叉把順掄數圈,接著繞頭領子衝著觀眾掃一圈,把叉頭對著臺右角,左手摟韁,向右歪著身子和頭,合著“倉、倉、倉”三點鑼鼓聲,雙手雙腳交叉跳躍三下(表示高興),接著“扎右弓”箭式,在鑼鼓節奏中掄叉吐雙分上下“牙”(一牙斜衝上,一牙斜衝下,牙尖都朝外勾)亮相,頭擺動,表示得意。然後合著“倉——倉”兩聲收錘鑼鼓節奏,雙手端叉,右手將叉把通到左手,摟韁,站左“丁字步”吐下中上勾“牙”(一牙在中直下,一牙衝上向外勾)亮相。片刻雙眼隨著頭左右擺動兩下隨著鑼鼓節奏,轉身超前恨踏三步,由慢變快從下馬門下場。

屍吊

亦稱“大上吊”[劉全進瓜],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漢調桄桄、漢調二簧、眉戶等劇種均有此特技。演出前,先將一根長吊杆,平綁於入場口的柱子上,杆的一端在臺口,另一端藏於臺內側。劇中人上吊時,站椅上,將白綾吊圈綁於杆頭,然後將吊圈套在脖子,蹬倒椅子。這時臺內即將吊杆一端壓下,右移,使杆頭上翹並伸出臺口,使上吊者高高吊於臺前。演員在化妝時,腰裡扎一橢圓形鐵裹肚,上端有兩個鐵鉤,由胸部直通脖頸。上吊時,往脖子上套的吊圈一定要套在鐵鉤上,然後將一水袖繞脖搭肩,以作掩飾,另一水袖下垂,呈現出活人被吊死的景象。至今已不用此技。

戲曲機構

劇團

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秦腔團、青年實驗團、眉碗團、小梅花秦腔團);西安秦腔劇院(易俗社、三意社、五一劇團);西安市秦腔一團、銅川市秦腔劇團、渭南市秦腔劇團、潼關縣秦腔劇團、振興秦腔實驗團 、岐山人民劇團。

自樂班通常意義上的票友下海,幾個人,不需舞臺燈光,伴著鏗鏘鑼鼓幾件簡單的樂器,便可演繹人間悲歡,在西安沿著城牆根走一圈,隨處可見。作為一種在關中農村很常見的民間娛樂組織,自樂班主要是唱秦腔戲。在城牆根下聽自樂班,天作幕布地為臺,無拘無束。唱戲的投入,聽戲的也投入。唱者多為關中漢子,方面闊口,狀極威武。提袍抖袖、大吼大唱,一條嗓音破空飛去,撞在城牆上,踅回來,聲猶震耳。

秦腔(Qinqiang Opera),中國西北最古老的戲劇之一

秦腔名家

秦腔自樂班,演員即觀眾,觀眾即演員。從周秦漢唐一路走來的西安人,他們迷戀秦腔,並不全因它土生土長古音古意,而是秦腔石破天驚的撕扯吼叫最能表達他們靈魂的渴望震顫。這個城市,地下埋有皇陵,地上建有寺廟,陰氣重於陽氣,人們用秦腔驚天地泣鬼神的陽剛之氣,來平衡幾千年鬱積的陰氣,據說能達到陰陽平衡、剛柔並濟。

秦腔是三秦大地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當地人個個都會唱幾句,村村都有"自樂班",逢年過節,便是村民過戲癮的最好時光。

在秦人眼中,秦腔是大戲,板胡響處,鑼鼓起時,高亢的唱腔響遏行雲,那種氣勢豪情,與軟語呢喃的劇種絕對是兩重天。

知名藝人

秦腔的優秀演員,除清代的名冠南北的大藝術家魏長生外,還有被譽為花部四美的王湘雲、陳媄碧(良官)和渭南派的申祥麟,同州派的欒小惠,周至派的桃瑣兒,長安派的嶽色子等。

光緒中後期有潤潤子、玉喜兒、陳雨農、黨甘亭、趙傑民、李雲亭(麻子紅)、劉立傑(木匠紅)、王文鵬等。

辛亥革命以來,有名醜馬平民,名小生蘇哲民、蘇育民任哲中,名旦劉箴俗(有與歐陽予倩“並駕齊驅”之譽)、王天民(人稱“西北梅蘭芳”)、李正敏(人稱“秦腔正宗”)、何振中、宋尚華等。名淨田德年和名鬚生和家彥、耿善民、張鎖中、劉毓中、劉易平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