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落霞無限美 歸巢白鷺翩翩飛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在大冶市還地橋鎮松山村下黃灣,南面有個小小的山頭綠樹成蔭,大量白鷺在這裡安家落戶,繁衍生息,成為當地最有“靈氣”的一道風景。

黃石野保站負責人介紹,這些白鷺品類較多,其中以白鷺(小白鷺)、中白鷺、大白鷺三種為主,還有池鷺、牛背鷺、夜鷺、灰鷺等。為了拍攝這些鳥兒的優美身姿,東楚晚報記者三次探訪這個詩意“天堂”。

松山落霞無限美 歸巢白鷺翩翩飛

松山白鷺飛

上千白鷺安家落戶

這處白鷺棲息地,離最近的民房不過百米,村民們習以為常,而白鷺們也不怕人。每年3、4月春暖花開,成群的白鷺陸續飛來,在這裡築巢育雛。等到9、10月份,幼鳥長大後再成群結隊悄悄飛走。

村民黃玉祥介紹,大約6年前,幾十對白鷺飛來村裡,跟村民成了鄰居。後來每年聚集的白鷺越來越多,到現在已有上千只。

每天傍晚5點半開始,白鷺群從四面八方飛回,盤旋一陣後,像雨點一樣落在枝頭。最多時,樹頂密密麻麻站滿白鷺,幽綠的樹林上開滿朵朵白花。

7月13日下午6時,東楚晚報記者來到這個小樹林外,白鷺“嘎嘎嘎”的叫聲響徹四野,打破了村莊的寧靜。它們成群結隊,相繼飛回,像回港的軍機一樣投入林中。林子裡熱鬧起來,白鷺們三三兩兩挺立枝頭,有的梳理羽毛,有的嬉戲打鬧,有的在空中盤旋。

當無人機不斷攀高,懸停在樹林上空,大群大群的白鷺進入畫面,覆蓋了整片樹林。不遠處的村莊,炊煙裊裊,還有舞動的白鷺,映照在雨後的晚霞中,好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畫面。

白鷺棲息的樹林旁邊,有一條環繞的鄉村公路,路過的村民都會在這裡駐足,欣賞這些美麗的鳥兒。“這裡已經成了村裡的一大景觀,好多人前來觀鳥。”黃玉祥介紹,雛鳥白天在林子裡休息,鳥媽媽鳥爸爸則外出覓食,直到傍晚歸巢。周圍的水塘、水田、湖泊,都是它們覓食的去處。

松山落霞無限美 歸巢白鷺翩翩飛

亭亭玉立

煤礦關停環境變好

為何白鷺群不去別處,而偏愛這裡?除了村民們的愛護,還要歸功於環境的改善。

白鷺被視為“環保使者”,對棲息地環境特別挑剔,稍有汙染便會飛去,環境好不好,白鷺全知道。

大冶是礦冶之城,上世紀80年代,松山村發現煤礦。為了發展經濟,村裡陸續開設24個小煤礦。煤礦給村裡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也讓環境遭到破壞。

“開煤礦肯定有汙染,空氣不好,水也不好。”松山村村支書劉小杰介紹,由於煤礦的無序開採,村裡空氣惡化,地下水也一度遭到破壞,莊稼灌溉都成問題,更看不到白鷺。

十年前,大冶開啟生態轉型之路,大力整治汙染企業。松山村的小煤礦也被納入整治範圍,陸續關停。據統計,大冶累計關停“五小”企業1300餘家,減收產值至少40億元、稅收10億元和4至8萬個就業崗位。

2014年,隨著最後一家小煤礦關停,松山村徹底告別依靠汙染環境來發展經濟的老路。劉小杰介紹,松山村被納入大冶工礦廢棄地整治範圍,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地下水得到恢復,大片拋荒的農田復墾,村裡還種起油桃。

“這處林子原來是柴火林,後來大家都不砍柴了,沒人進林子,樹越長越密。”村民黃龍啟認為,村民不去林子裡打擾鳥兒,也是白鷺能安心棲息的原因。

良禽擇木而棲。天藍了,水清了,田綠了,樹青了,白鷺安家落戶也就不奇怪。劉小杰說,這是當地生態環境改善的最好佐證。

松山落霞無限美 歸巢白鷺翩翩飛

怡然自樂

村民甘當護鳥員

白鷺聚集,引人關注,村民保護白鷺的意識也越來越強。

今年71歲的黃龍啟是大冶鐵礦的退休職工,也是村裡的老黨員。白鷺在村裡安家後,他當起義務“護鳥員”,每天早晚都在樹林周圍巡視,阻止偷獵者打擾這些鳥兒。

“有人拿著長竹竿,準備掏鳥窩,被我阻止了。”黃龍啟介紹,前些天他下午巡視樹林時,發現有兩個年輕人偷鳥窩,白鷺雛鳥掉落在地,連忙跑上去阻止。黃龍啟警告他們白鷺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偷獵白鷺是犯法的,那兩人才灰溜溜地離開。

還有人開著三輪車,摸進林子捕殺白鷺,被村裡的婦女發現。“那幾個外地人見我是個老太太,沒有理會我。”劉婆婆說,她喊來一群村民,才將偷獵者趕走。

前幾天,種地的村民發現一隻白鷺雛鳥掉落在菜地,將它救起放飛到林子裡。

東楚晚報記者第三次進村拍攝白鷺時,村民黃玉祥以為又有偷獵者,喊了一大群人圍了上來。“原來是你們啊,我還以為有人來偷獵。”黃玉祥說,現在只要發現有陌生人接近樹林,村民便自發組織上前查看,如果是偷獵者,便打電話通知派出所。

儘管村民自發保護這些白鷺,卻也避免不了偷窺的目光。幸好,這裡已經引起大冶市政府的重視。

6月30日,大冶市長王剛來到松山村,要求還地橋鎮政府將白鷺棲息區域保護起來,並作為一個旅遊景點進行打造。同時,他要求林業局以及公安部門加強普法教育,強化執法力度,依法依規打擊偷獵行為。

按計劃,松山村將建一個觀鳥臺,方便遊客觀賞這些鳥兒。同時,還要修建護網圍住這片樹林,將白鷺棲息區域保護起來。

松山落霞無限美 歸巢白鷺翩翩飛

翩翩起舞

松山村白鷺群早出晚歸,傍晚時分才飛回棲息地。因為天氣和地勢原因,濃密的樹葉遮擋視線,要拍到千鳥共舞的場景殊為不易。因為不清楚白鷺的習性,東楚晚報記者一週內3次前往松山村,才拍攝到這些美麗的畫面。

7月8日上午8點,東楚晚報記者第一次到松山村,這片白鷺棲息的樹林地勢較高,入眼的白鷺不多,僅十幾只。尋找了多處觀鳥點,仍未拍到理想的畫面。村民介紹,白鷺一般很早就飛離巢穴,只有在傍晚時飛回,有時候能看到大群,有時候卻不多。

10日下午5點半,東楚晚報記者攜帶500mm長焦鏡頭和無人機,再次來到松山村,樹梢上能見到白鷺還是不多。西邊有些烏雲,我們擔心捕捉不到白鷺群的身影。當無人機飛向空中時,樹林裡上千只白鷺頓時展現在屏幕前,有的挺立枝頭,有的上下飛舞。原來,它們躲在樹林里納涼呢!

此時,夕陽下雲霞滿天,千隻白鷺飛舞,不遠處寧靜的村莊,茂密的樹林,好一副美麗和諧的畫面!可惜太陽快要落山,能拍攝的時間太短。

千隻白鷺紛飛的美景,讓人震撼。當地村民自發保護白鷺的意識,同樣令人感動。13日下午5點半,東楚晚報記者第三次前往松山村,沒有請村民帶路。大群白鷺剛好從外面飛回,它們結隊飛舞、嬉戲打鬧。村民以為是有偷獵者,一大群人圍了上來,走近才發現是誤會。好一群淳樸執著、勇敢無私的護鳥人。

松山村白鷺群早出晚歸,傍晚時分才飛回棲息地。因為天氣和地勢原因,濃密的樹葉遮擋視線,要拍到千鳥共舞的場景殊為不易。因為不清楚白鷺的習性,東楚晚報記者一週內3次前往松山村,才拍攝到這些美麗的畫面。

7月8日上午8點,東楚晚報記者第一次到松山村,這片白鷺棲息的樹林地勢較高,入眼的白鷺不多,僅十幾只。尋找了多處觀鳥點,仍未拍到理想的畫面。村民介紹,白鷺一般很早就飛離巢穴,只有在傍晚時飛回,有時候能看到大群,有時候卻不多。

10日下午5點半,東楚晚報記者攜帶500mm長焦鏡頭和無人機,再次來到松山村,樹梢上能見到白鷺還是不多。西邊有些烏雲,我們擔心捕捉不到白鷺群的身影。當無人機飛向空中時,樹林裡上千只白鷺頓時展現在屏幕前,有的挺立枝頭,有的上下飛舞。原來,它們躲在樹林里納涼呢!

此時,夕陽下雲霞滿天,千隻白鷺飛舞,不遠處寧靜的村莊,茂密的樹林,好一副美麗和諧的畫面!可惜太陽快要落山,能拍攝的時間太短。

千隻白鷺紛飛的美景,讓人震撼。當地村民自發保護白鷺的意識,同樣令人感動。13日下午5點半,東楚晚報記者第三次前往松山村,沒有請村民帶路。大群白鷺剛好從外面飛回,它們結隊飛舞、嬉戲打鬧。村民以為是有偷獵者,一大群人圍了上來,走近才發現是誤會。好一群淳樸執著、勇敢無私的護鳥人。(東楚晚報記者 餘凱銳/文 石勇/攝)

松山落霞無限美 歸巢白鷺翩翩飛

義務護鳥員黃龍啟在樹林周邊巡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