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丟失無處尋?守得雲開見月明

國務院公佈了《快遞暫行條例》,這個快遞業首部行政法規將於5月1日起正式實施。(人民日報2018年4月1日訊)

近年來,隨著網上購物、海外代購等網絡消費的增長,使得快遞行業也得到了高速的發展。快遞行業的服務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便捷,可以說我們的日常生活已經離不開快遞服務,但是,在收發快遞的時候也會遇到一定的問題。

快遞丟失無處尋?守得雲開見月明

一是快遞丟失現象普遍,索賠問題難以實現。

日常寄件後,快遞公司在運送貨物過程中,“扔、砸”等現象較為普遍,快遞遭遇暴力對待,導致物品受損,收件者的利益遭受損害,索賠難成為普遍現象。如何解決索賠問題,各地都處於摸索之中。2015年8月,連雲港海州區法院曾經審結一起快遞不翼而飛的案子,由於快遞公司在運輸過程中沒能盡到工作職責,導致快遞丟失,並在郵寄過程中對快遞單上的三倍賠償的格式條款予以加黑處理,導致雙方產生糾紛並訴至法院,法院按照《快遞業服務標準》的規定做出了照價賠償的判決,該案當時還引起廣泛的社會關注,成為快遞服務行業的代表性案例。如今,《快遞暫行條例》出臺,快遞的毀損和丟失等現象也都相應規定了賠償制度,減少了消費者和企業間因無章可循的互相扯皮。《快遞暫行條例》中還引入快件損失賠償商業保險,鼓勵保險公司開發相關責任險種和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投保,讓用戶多一層賠付保障;同時確立了快件保價的基本規範,明確要求企業與寄件人按照約定的保價規則確定賠償責任,企業應在寄件人填寫運單前告知保價規則,允許企業要求寄件人對貴重物品保價。這一規定填補了《郵政法》只規定給據郵件保價、未規定快件保價的空白,是快遞服務行業的全新突破。


快遞丟失無處尋?守得雲開見月明

二是個人隱私洩露曝光,信息安全遭受損害。

如今是一個信息恆流的時代,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信息大數據的共享,但有些不法分子也從中牟取暴利。收寄快件,大量用戶個人信息流轉於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如何預防消費者個人信息洩露,是快遞業面臨的嚴峻挑戰。《快遞暫行條例》從多個層面保護用戶信息的安全,一是條例第二十二條第三款規定的“不得在快遞運單上記錄除姓名(名稱)、地址、聯繫電話以外的用戶身份信息”,減少個人信息洩露的風險,明確企業蒐集用戶信息的行為邊界。二是《快遞暫行條例》第三十四條規定的“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應當建立快遞運單及電子數據管理制度,妥善保管用戶信息等電子數據,定期銷燬快遞運單,採取有效技術手段保證用戶信息安全;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及其從業人員不得出售、洩露或者非法提供快遞服務過程中知悉的用戶信息。” 對於出售、洩露或者非法提供快遞服務過程中知悉的用戶信息,情節嚴重的,沒收違法所得,並處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並可以責令停業整頓直至吊銷其快遞業務經營許可證。對於很多人認為10萬元的罰款是否數額較大,過於嚴厲,但是從現今電子商務高度發達,快遞行業中運輸的貨物價值也在不斷擴大,罰款一方面是為了減少違法犯罪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表明國家對個人信息以及公民人身安全的保護力度正逐步擴大。

快遞丟失無處尋?守得雲開見月明

在此次發佈的《快遞暫行條例》中不僅保護消費者權益,而且為了維護快遞行業的可持續性和安全性,要求用戶寄送快遞必須進行實名登記,對逾期快遞實行過時銷燬制度,對消費者和企業進行了雙向約束,使快遞運輸行業得以持續發展,雖然此次《快遞暫行條例》只是暫運行方案,但是隨著法律的不斷完善,更新且更符合實際的“確定性”《快遞暫行條例》必將隨之而來。(錦江區行政審批局 段瀟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