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認爲石峁遺址比二里頭更像夏都?

井蓋遇賊


這個問題涉及到國家起源問題。

石峁遺址的特點是發現了保存較好的石砌城牆,以及城門和疑似“馬面”、“墩臺”、“角樓”等城防建築,城牆保存基本完整且大致可以閉合,由“皇城臺”、內城和外城三個層次構成了完整的城址,城內面積在400萬平方米以上。後來的發現確認了一座體量巨大、結構複雜、築造技術先進的城門遺址,包含內、外兩重甕城、砌石夯土墩臺、門塾等設施,出土了玉鏟、玉璜、壁畫、石雕和陶器等文物。

就城市結構和麵積來說,石峁遺址面積巨大,城牆巍峨,但是,這些證據,能說明這是一個國家的首都麼?

很難說。

當時是否形成了國家,不能單純只看建築是否發達,而最終要看和周邊聚落、城市遺址的關係。

一般來說,國家不僅僅是一個發達的城市就能支撐起來的,古代的國家模式,要麼是城邦國家,即一定區域內城市林立,有一個盟主式的城市,即城邦國家;要麼是在首都之外,分佈著次級、三級、四級都市和村落,即廣幅國家。只有一個遺址和周邊遺址形成了這種關係,才能說形成了早期的國家。

廣幅國家的遺址分佈關係

對於二里頭極其影響下聚落關係,目前考古研究得已經比較清晰了,二里頭文化具備廣幅國家聚落關係形態的遺址分佈,所以可以認為進入了文明。因為史籍記載中國第一個王朝是夏朝,二里頭又是二里頭文化最大的城市遺址,發現了宮殿,所以大家才推論二里頭可能是夏都。

石峁遺址的考古工作才開始不久,很多方面的研究還沒到出成果的時候,所以依照現在的材料,二里頭遺址比石峁遺址更可能是夏都。


螺旋真理


石峁和黃帝有關,是確鑿的,具體見史記和漢書。

《史記·五帝本紀》稱:“黃帝崩,葬橋山”,

(唐)司馬貞 《索隱》引《地理志》說:“橋山在上郡陽周縣”。

查《漢書·地理志》,上郡陽周縣確實記有“橋山在南,有黃帝冢”的字樣,而陽周=今陝北子長縣,今天的黃帝陵也在附近。

重點來了,石峁是不是黃帝的都城呢?答案是否定的,首先時間對應不上。石峁更像是黃帝后裔裡面的一支人馬,他們和西方遷徙過來的種族結合,形成了一個另類的文化,這個文化深受外來的影響。

首先,石峁居民的主體成分是鬼方,也即老虎山-朱開溝一系的西支,鬼方是朱開溝文化的居民南下而形成的。

鬼方是何如人也?《左傳》所謂懷姓、隗姓,據王國維考證,它們都出自鬼方,歸、懷、隗三字,都是愧的通假字,也即鬼方。包括倗伯/霸伯在內的“懷姓九宗”,都是鬼方的後裔。

鬼方是不是白人?考古學上來說,陝北李家崖遺址就是鬼方的遺存。通過對人骨分析,他們和古華北人有點接近,證明鬼方不是白人,但其常染色體可能接近白人,介於黃種人和白種人之間,所以鬼方後來又叫白狄,鬼的Y-DNA推測為Q1a1a-M120。

鬼方的文化特徵是陶鬲,這個在石峁也有發現,見(一)。而李家崖文化同樣歸屬於朱開溝這一大類,是朱開溝南下和土著結合的結果。鬼方的文化與中原不同,沒有姓氏制度,以及他們可能使用一種古老的阿爾泰語言,這種語言已經消失。但鬼方部落與諸夏雜居,經常進行聯姻。

那麼與鬼方結合的土著是誰呢?就是夏朝的大禹 、啟。

為什麼是大禹 、啟?因為陶寺是堯都,堯之後舜都。而陶寺最後被石峁所滅,正好對應了禹自稱傳位給伯益,而禹之子啟殺了伯益。之後,晉南做過一段時間的夏都,史料有記載。西漢揚雄《方言》曰:“夏,大也。自關而西,秦晉之間”。

夏、鬼都有表示高大的意思,不是巧合吧?

《孟子》佚文:“禹生石紐”,史記又說禹興於西羌,證明是西羌的石紐,和什麼會稽沒關係。《太平御覽》卷五十一引《隨巢子》記載:“禹生於石昆石,啟生於石。”而石峁是一個石頭城,這下知道石紐是什麼意思了吧?紐可以解釋為交接之處,石紐就是石城的交接之處。

先秦《世本》說:“黃帝娶於鬼方氏”。這裡的黃帝可以理解為黃帝一族,包括夏人。陸終也曾經娶鬼方氏之妹。

山西橫水倗伯墓出土的青銅銘文有“虎叔作倗姒簋”,說明鬼方倗伯的一支也是用姒姓。而姒是大禹的姓氏。

商人一直和鬼方敵對,如同和夏人的敵對關係。《易》:“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

所以,鬼方就是和夏人雜居的。夏朝遺址為什麼那麼少?主要是缺乏文字,學者不敢嚴格對應而已,其實二里頭 、陶寺、 石峁都是夏朝遺址,後期更偏向東夷方向發展。夏人沒有發現文字,讓他們在後世話語權上比較吃虧。

鬼方語言在華夏族有沒留下痕跡?有的。月最接近的是古阿爾泰語*ad,還有雨字也是。《逸周書·克殷》周武王砍紂王之首用的“輕呂”劍,《史記·匈奴列傳》作“徑路刀”,即突厥kyng raq(雙刃刀)。

鬼方還有各種不同的稱呼,後來形成匈奴,匈奴王族的檢測基因也是Q系的,說明他們的祖先就是鬼方。《史記集解》注引匈奴傳說:“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史記索隱》注:“匈奴別名也。唐虞已上曰山戎,亦曰燻粥,夏曰淳維,殷曰鬼方,周曰玁狁,漢曰匈奴。”又《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

回到主題,陶寺怎麼被石峁所滅的?源於赤裸裸的權力鬥爭。舜帝欽定給同為東夷人的伯益,禹啟不幹了,啟帶上鬼方在陶寺大開殺戒,古本《竹書紀年》:“益幹啟位,啟殺之。”短短的一筆輕描淡寫,帶出了一件殘酷的政治事件。


基因看歷史


前面幾位專業人士回答的非常全面,本人僅此來補充一下!

目前看來,考古界也只有許宏在堅持他當初的關點了,各地不斷有新的發現一次次的推翻這一論證。“滿天星斗”式的考古發現一次次推翻了“二里頭”,使人們不僅懷疑當初的“夏商周”斷代工程明顯就是搞錯了方向!

曾經看過一個視頻,裡面一位講師再講二里頭,人家說的很幽默:說二里頭你就是比村支書的院子大一點!

而有人說的更加直接“就是一個大茅草棚”!

從它的形制來看,二里頭“大四合院”式的建築,不要說他是一座“都”,嚴格的來說連“城”都不是!

山西陶寺的發現,當初就直接打破了“二里頭”的論證。她有完整的城牆,有宮殿,甚至還有天文臺!

而陝西神木“石峁遣址”的發現,更加震驚了考古界!


石峁遺址的建築面積達到了425萬平方米,甚至比良渚古城還要大。他又完整的石頭城牆,更令人驚訝的是:現在保留下來的城牆建築樣式,在那個年代已經有了!他有城牆所具備的“翁城”“馬面”“敵臺”等等。他有大型的皇城臺,而且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僅僅在國外各大博物館裡面保存的石峁玉器就高達數千件,這也是一個遺憾!

隨著考古的進一步深入,在石峁的附近又陸續發現了幾座衛星城。這就更加證明了這裡是一座“都城”,是一座政治軍事中心!



石峁古城中又陸續發現了“鱷魚骨”“鴕鳥蛋”等等南方的動物,說明這座古城在數千年前可能享受了“萬邦來朝”的景像!


青銅器的發現,又更加證明了這裡高度發達的文明。目前來說,石峁中心的皇城臺還沒有被髮掘,我們期待更多的考古新發現!


大唐神都


其實關於夏朝和二里頭,雖然以前我們所學的歷史書上,就寫著說二里頭是夏都,但直到今天,學術界對比都還是存在爭議的。

夏朝肯定是存在的,但是二里頭是不是夏都,這就不一定了,因為根據王國維先生的二重法來看,至今二里頭沒有出土能夠直接證明其就是夏都的有利證據,這也是為什麼有學者質疑二里頭是否是夏都的關鍵原因所在。



而關於石峁遺址,雖然如今石峁遺址還沒有完全發掘,但其帶給世人的震驚已經很多了,有學者稱其為考古史上的一聲驚雷,可見石峁遺址的發現具有多麼重大的意義。

石峁遺址面積巨大,足有四百多萬平方米,比浙江良渚和山西陶寺還要大。這其中,有大面積的城牆遺址,皇城臺遺址,而在皇城臺的東南方,還發現了一個小土包,據推測可能是祭祀臺遺址。而石峁遺址的城牆中,還存在甕城和馬面等建築,將人們對這一建築形式最早出現於西漢的觀點推前了兩千多年。石峁遺址面積巨大,建造難度大,並具備早期國家都城的功能,因此有觀點認為,相比二里頭,石峁更像夏都,但要說石峁遺址是不是夏都,個人覺得,怎麼說呢,石峁遺址太靠北了吧,雖然說古華夏文明是遍地開花,多元一體,但個人還是傾向於夏都在靠近黃河中下游一帶的地方。
而這裡,陶寺遺址相比石峁遺址貌似更像夏都一點,陶寺遺址和石峁遺址都有可能是早期夏都,但個人認為還是陶寺的可能性更大些。

陶寺遺址的消亡時間晚於石峁遺址,對於陶寺的消亡,石峁集團可能在其中扮演者某種角色,但這背後可能還存在某股其他的勢力,與石峁集團合力滅亡了陶寺集團。


在陶寺晚期,陶寺文明還苟延殘喘了一百年左右,而在這之後,這裡的先民才遷徙到其他地方,可能就是去到更東方的二里頭去了吧。

當然了,以上觀點都是大家的猜測而已,因為如今石峁遺址還在持續的發覺中,而專家稱,想要全面瞭解石峁遺址,至少需要一百年時間,究竟石峁遺址是不是夏都,相信今後的考古發掘,會給大家帶來許多的驚喜。


蜀北一



周朝都城距離殷墟幾百裡,但周統治了中原。同樣距離周都城幾百裡的曾國很多禮器和風俗與周有異,但也是為周所管轄。

二里頭本身的文明發展程度來說,並沒有領先於同期山西,山東,長江流域的各文化。我們可以看到商周朝明顯的共主到封建王朝的演進過程。可以想象,如果真有夏,那多半是共主模式,某強悍軍事部落統治其他部落。有可能像斯巴達那樣,本身的都城並不是治下規模最大,經濟最發達的。

周代商,風俗禮節大變(最近論文看,商周相似性很高,這是我之前看書不多的壞處)。假如真有商代夏,為何就非要看出文化完全的繼承呢?為何夏不能是像周那樣不獻祭活人的文化呢?為何夏一定要是有比二里頭更宏偉的都城呢?如果夏是半遊牧軍事強權的呢?

二里頭更像是解決了商來源的問題。並不能給“最早中國”下結論。

我認為,應該保持開放的心態,承認沒有找到夏都,沒有找到夏朝,二里頭是早商而不是夏。但也別急著說,二里頭就是當時中原的統治者,那就是最早中國。別急著宣佈沒有任何其他部落可能管轄著二里頭的統治者。

另,許隊長解釋最早都城為何大城無郭,我覺得是有瑕疵的。固然商部落可能夠強大,但在新石器時代,戰鬥力不如青銅器時代,打仗碰上工事可會冗長拖沓不少哦,商軍外出打仗真的不怕別人偷襲都城和糧倉?要知道二里頭文化輻射範圍可不小啊。假如跑上百公里去打東夷,那可是一兩天趕不回來的哦,真的不擔心西北衝來千來人燒了都城?要知道早幾百年,西北不遠的石卯古城連青銅大軍都可以抵抗。想象一下,那是要防範多麼可怕的對手。要是說幾百年後,這種可怕的攻城戰爭力就只剩下二里頭有了,你信麼?

在我看來,大城無郭更大可能是早商部落沒有上百公里以外打仗的需求,但不用遠征怎麼成為廣域王國呢?我想,那隻能是因為有人代勞了,商無需用兵可能是被軍事強大的外族管理著,甚至可能二里頭不被允許建立防禦工事。就是想把這個發達部落的軍隊捆在原地。

明清傢俱研習社


這種問題明顯含有主觀傾向啊,現實情況就是殷墟之前沒有發現文字,所以夏的存在就存疑的,任何一個遺址對應夏朝證據都不太充足,不管是二里頭還是神茆。


神茆遺址在陝北神木高家堡,列於2012年中國考古十大發現。是目前發現規模最大的史前考古遺址,大於同時期的陶寺、良渚等,在遺址周圍還眾星捧月地分散著若干個小遺址,可以想見,這在當時應該是個重要部落。


不過神茆遺址現在發掘只是冰山一角,我們還不能知道全部狀況。但是從目前情況來看,既沒有確切族屬的證據,與文獻中的夏朝也沒有多少時間、地點的重合性,還不如二里頭遺址重合度高。畢竟二里頭遺址和文獻中的夏朝晚期不少相似之處。


如果非要找個時空最對應的,還不如說是黃帝部落,先秦史學會沈長雲先生就提出這個觀點,黃帝陵也在陝北黃陵。不過這些也都只是猜測,沒有確切的證據討論價值不大。我們不應該過分糾結族屬,而更應該關注目前考古提供給我們的信息,讓我們拭目以待未來更多的發現吧。


林屋公子


這個提法首先就是不正確的,所以沒法回答你提出的問題。只能反駁你的錯誤。

在遠古中國,史前文化是以滿天星斗的形式分佈在中華大地上。各個史前文化都是以邦國的形式存在。這個時候是無中心多源,也是沒有都城的。而都城是夏朝以王國的形式,成為中原大地的一箇中心,然後才有都城。這個時代叫月明星稀,是有中心多源。

石峁遺址距今大概4000年到4300年。和他年代規模接近的有陶寺遺址和良渚遺址。陶寺遺址據考古研究可能是堯都。良渚遺址是百越人建立的文明。而石峁遺址更多的體現北方文化,可能是黃帝部族建立的。這三個大型遺址結束的時代大致都在夏朝的早期。而陶寺和石峁被認為都有可能是夏朝的都城。陶寺遺址由於有諸多王者身份的器物,因而被認為比石峁更像夏早期都城。石峁遺址存在的時期是300年,陶寺是400年。兩個遺址起始年代幾乎一樣,但陶寺遺址比石峁遺址多存在了一百年。這也說明陶寺比石峁更接近夏朝早期都城。



而二里頭文化年代距今3500到3800年,屬於夏中晚期到商早期。已經是可以確信的中國的一箇中心了。已經出現了大型宮殿建築、青銅禮器作坊和雙輪車等具有規模和王朝內涵的明確證據。甚至還在長江下游發現了二里頭控制的驛站。這都可以證明二里頭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王國中心。


所以,無論怎樣比較,石峁遺址都不可能比年代更晚,發展更成熟的二里頭更像夏都。可以和石峁遺址比較的是陶寺遺址。論題是石峁遺址和陶寺遺址誰更像早期夏都。


滄海歷史春秋


相同之處,石峁遺址和二里頭都屬於龍山文化。

不同之處,1石峁遺址面積425萬平方米,二里頭300萬平方米。

2石峁遺址距今4300年,二里頭遺址距今3800年。

3石峁遺址有皇城臺,城牆等城市標配,二里頭沒有發現城牆。

4石峁遺址年代早於二里頭,規模大於二里頭。很多專家認為二里頭在石峁遺址面前就是個草棚子。石峁遺址更像夏都。


井蓋遇賊


我記得一些人言及夏和二里頭還是不能認定,尚不被認可,怎麼到了石峁就變成更像夏都了?

玩雙重標準就服某地人,與其說石峁更像不如說山西陶寺遺址更像夏早期都城

夏人活動主要範圍在晉南,豫西

國家博物館關於夏的說明

國家博物館關於二里頭的註解



最後,石峁也寫進國家義務教育教材我就信,呵呵


拿史實講證據


夏都這種說法肯定不對,

二里頭也不一定是夏都,但石峁和二里頭都是龍山文化,倒是有一些聯繫,也不可能石峁衰弱後二里頭興起,因為二里頭規模和城址並沒有石峁龐大。

石峁遺址更像是【帝舜】時代的首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