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意境中的當代雕塑

學雕塑 、雕塑家分享、新人推介、

盡在當代雕塑

中國雕塑文化領域垂直互聯網推廣平臺

中國古代雕塑佳作多注重形神情理的統一、虛實有無的協調,既生於意外,又蘊於象內,耐人品味,引人遐思。如:殷商的《虎首人身怪獸》、戰國的《虎牛祭案》、東漢的《馬超龍雀》等,它們或獰歷古拙、或剛柔並濟、或豪逸奔放,皆具豐富的想象力和強烈的感染力及濃郁的中式氣息。品思傳統精粹無盡創意與精湛技藝之時,我們不禁要問,時至當下,此種意蘊境界是否有所延續和發展?

自中國現代雕塑兆始,雖有零散地關乎中式、關於意境的主動實驗與探索,整體觀之,仍是西學為重,中式式微。

當代雕塑領域,隨著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高和雕塑家群體反思後的自覺,傳承詩性美學特質、彰顯東方文化意境的作品日漸增多,以此體現中國特有的精神風貌、時代風尚與民族風範。具體如何體現呢?在我看來,有以下四種方式。

一、 中得心源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畫家張璪提出的藝術創作理論,也是中國美術史上“師造化”理論的代表性言論。該理論既重視師法自然,更強調藝術家內心的情思和感受,“師造化”是過程,“得心源”是目的。不同於西方的寫實主義,它不是對物象的標本式再現,而是注重對客觀物象的主觀提煉與構造。

中國當代雕塑家時常用此種取材於自然、取型於心源的方式進行創作,其中,不乏具有中式意境的作品。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門前曾成鋼作品《蓮說》,將蓮蓬進行轉化處理,龐大的體量,光亮的質感,非常的形態,並置於特定的水境中,營造出實與幻、靜和動、硬與柔等對立統一的和諧關係,使傳統文化的精神物質化、當代化、公共化,以此來體現當代藝術家的文人化思考。自古以來,“蓮”作為一種美好的文化意象被無數人所詠贊,今人熟知的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可見,同樣的題材,不同的思考,呈現出的意境也隨之而異。雕塑亦是如此,如:孫偉《小角色》系列作品中人與蓮的恬淡雅逸;張德峰《好山好水好地方》中用景泰藍工藝和卵石造型製造出文化與自然融為一體的中式園林景觀;沈烈毅的《荷香送風》富有江南煙雨的清新靈動;陳志光的《圓荷瀉露》則具有很強的夢幻色彩和視覺效果;史金淞反其道而行之,利用廢舊金屬創作的《蓮說》系列,通過殘芰斷蘋的意象來詮釋枯荷的蕭條孤寂、風骨猶存。除蓮之外,還有王少軍、張偉、鄭路等藝術家圍繞人、山、水等自然物進行創作,不同雕塑家因共同的文化背景與立場選擇了某物,所呈現的作品又因個人所處地理環境和視角心境的不同而面貌各異。以中式內質得心源,意由心生,境隨意遷……

中式意境中的当代雕塑

曾成鋼《蓮說》

中式意境中的当代雕塑

孫偉《小角色》

中式意境中的当代雕塑

張德峰《好山好水好地方》

二、 由詩入式

詩賦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瑰寶,被世人普遍認可和贊同,是中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精粹。那麼,由心施藝、由詩入式,既是對中式之意境的夢幻呈現,也是對中式之美學的精神追求,更是對中式之文化的身份認同。傅中望早期作品《四條屏》和近期的《窗欞之外》均取材於中式之物,形式上從虛與實、空和有的辯證角度與天地四時同構。一條一景,盡顯水色風光;一格一物,潛藏詩情畫意。此“不做之做”所帶來的無盡變化不正是詩文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寫照嗎?!

除此之外,詩歌中常見的如竹、月、雲等物象也多為雕塑家們所用。馮崇利的《風竹》、《竹痕》等系列作品似一幅幅立體的“水墨畫”,逸筆草草,力透紙背,規範裡彰顯自由,光亮中潛藏深沉,閉合內暗含能量,明晰下瀰漫詩意。丁浩的作品《廣寒》遊走於現實與理想之間,用木條和木片構成的弦月之城,既如水低流般真實,又似水中月般虛幻,不知到底是人間清暑殿,還是天上廣寒宮。李白《渡荊門送別》詩有云:“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仰望天空,雲生萬象,變幻無窮。孟祥軻的《雲雀》、《雲翼》等作品以云為載體,混搭出多種意象,訴說著傳統人文經典在當下的種種境遇——或飄忽遊離、或分解異化、或詩意逍遙,它們的主題是複合的,形態是綜合的,表意是融合的,以此彰顯作品隱喻、朦朧、多義的詩性文化特徵。

中式意境中的当代雕塑

傅中望《窗欞之外》

中式意境中的当代雕塑

馮崇利《竹痕》

中式意境中的当代雕塑

丁浩《廣寒》

中式意境中的当代雕塑

孟祥軻《雲雀》

三、 緣物表意

當代雕塑是視覺藝術,精典作品貴在意蘊而非一目瞭然,此類作品中,物多為人造之物,然物非僅物,作者藉助物品來表達個人意志或思想。許正龍在不同時期均有以“眼鏡”為題材的作品,每件作品的形態、色彩大相徑庭,如:《視界》中人與鏡片合一;去掉鏡片,截斷鏡架後產生《開放空間》;傳統與現代鏡架中部反轉形成《鏡裡鏡外》,以此體現作者對社會發展過程中融合、衝撞、變異三個時期的認識與理解。物品本身是時代的產物,通過轉化物品所攜帶的社會文化基因可以回望過去、反觀當下、映射未來。林崗致力於琴的創作,他的系列作品愈加簡約、質樸、天成,留有餘不盡之巧的處理方式越發具有形式感和中式意境,不同材質的組合構造彷彿讓我們聽到了不一樣的弦外之音。如多有具體指向的金屬琴的鏗鏘有力,如詩般簡潔的《聽雪》、《初雪》系列演繹著指向天空、沉入大地的律動蒼茫,再如《硯膽琴心》系列的“墨墨”含情、古拙悠揚。是藝術家挑選了物,還是物選擇了藝術家,有時不好言說,或許因緣而遇,緣物體悟,表達心意,表現意境。

中式意境中的当代雕塑

許正龍《鏡裡鏡外》

中式意境中的当代雕塑

林崗《聽硯》

四、 無我之境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談到:“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無我之境中,是把我當做物的一個“工具”,通過我這個“工具”較小限度的干預發揮出物更大程度的自由,我隱退於物之後,讓物自身有所作為,追求“天人合一”的藝術境界。隋建國讓石膏和聚氨酯在重力作用下自然形成的《引力場》、《錐》等作品,讓我想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尚黑”情結,在古代文化中,黑色是北方的象徵,代表“水”,眼下的作品正是黑色的液體自由流淌的結果。作品的發生由藝術家設定,作品的發展由材料決定,過程的不確定性和結果的未知性為作品的生成帶來了無限可能。彭顯鋒的《雲工廠》是將設置好的“黑匣子”固定於牆頂,從神秘的“黑匣子”中會神奇的“生產”出白色大氣泡,氣泡晃動著軟萌的“身軀”,搖曳著從高處徐徐落下。接二連三的氣泡或在空中自破,或於地面雲散煙消,更多的還是在靜靜地等待與耐心的期盼下,與人們的身體親密觸碰,氣泡爆破的一瞬間如曇花一現般短暫,彌散出的煙霧足以詩意的在你內心棲居。《道德經》中有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物可以為人所用,人同樣可以為物服務。郅敏《河圖洛書·萬象》系列作品從源頭出發、形式入手,一畫開天,天圓地方,以有意化無意,大象化無形,是對文化母體的迴歸和物質本源的追溯。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在當代雕塑中並無優劣高下之分,重要的是找到契合中式表達的內容途徑及充分彰顯意境的方式方法。

中式意境中的当代雕塑

隋建國《引力場》

中式意境中的当代雕塑

彭顯鋒《雲工廠》

中式意境中的当代雕塑

郅敏《河圖洛書——萬象》

由此四種方式可見,中式意境中的當代雕塑不是無本之木、復歸傳統、小眾冷門,而是有本土思想淵源、當代精神訴求及大眾文化基礎的靈智個性表達。在全球化語境和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背景下,尚需以“採菊東籬下”的心境,營造“悠然見南山”的意境,中有啟“式”,“意”無止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