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抓大保護 不搞大開發 九江經驗值得推廣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打造九江長江“最美岸線”,是我省作為沿江省份實施的具體行動,也是建設美麗中國江西樣板的生動註腳。九江獨擁我省152公里長江岸線,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今年4月28日,九江市全面部署了打造長江“最美岸線”工作。

8月5日起,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檯等10家中央媒體以及長江經濟帶沿線11個省市主流媒體的150多名記者,聚焦江西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打造長江“最美岸線”的“示範樣板”的舉措和成效,為“堤外江灘溼地,堤內生態花園”的生態保護理念點贊。

那麼,在央媒記者眼中,江西打造長江“最美岸線”有哪些精彩的亮點和成熟的經驗?他們眼中的江西又是一個怎樣的江西?

共抓大保护 不搞大开发 九江经验值得推广

記者們登艇沿長江而下采訪最美岸線打造情況

共抓大保护 不搞大开发 九江经验值得推广

美麗的九江長江大橋

共抓大保护 不搞大开发 九江经验值得推广

記者們在瑞昌市梁公堤採訪

共抓大保护 不搞大开发 九江经验值得推广

九江長江最美岸線(潯陽樓)

共抓大保护 不搞大开发 九江经验值得推广

九江二橋兩岸繁華美景

光明日報記者範瑾:九江打造長江“最美岸線”經驗值得推廣

上午10時許,採訪團一行抵達瑞昌市河道局執法碼頭、長江委執法碼頭,分乘4條小型遊艇沿長江而下,實地感受“最美岸線”打造情況。在船上,瑞昌市長江綜合保護局相關人員指著岸邊已開始復綠的非法碼頭介紹說,去年3月,該局僅用一個星期時間就拆除了梁公堤5家非法碼頭6個非法泊位,隨後又攻堅克難,一鼓作氣,利用20天時間拆除了餘下7家非法碼頭9個非法泊位。

乘船近距離看到沿江非法碼頭整治成效後,光明日報記者範瑾表示,非法碼頭的整治對長江岸線生態環境保護是立竿見影的,只要合理規劃,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長江經濟帶的建設就能惠及更多百姓,提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

範瑾還表示,九江在長江岸線實施溼地保護恢復建設,建起綠色屏障,成為生態“綠肺”,這還是他首次在沿江城市看到,希望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借鑑嘗試。

中國日報記者張逸安:九江比想象中更繁華更美麗

下午2時許,採訪團來到九江上港碼頭。目前,該港口已建成2個5000噸級集裝箱碼頭並投入運營,設計集裝箱吞吐量30萬標箱/年,使用港口岸線295米。當得知該港口航線可達中國港澳臺地區、長江沿線、沿海各港口、世界各基本港及內陸點時,中國日報南非籍女記者張逸安忍不住驚呼“太棒了”。

張逸安一臉興奮地告訴記者,她是第一次來九江,雖然之前腦海中對九江有“繁華的港口城市”的想象,但真正置身長江之濱的這座美麗的城市時,她驚喜地發現眼前看到的一切比想象中更繁華,更美麗。

“剛聽上港集團九江公司副總經理劉秀清介紹,這個碼頭去年集裝箱吞吐量達到了30萬標箱,今年力爭實現集裝箱吞吐量突破40萬標箱。另外,二期項目總投資10億元,佔地約682畝,建成後集裝箱吞吐量將新增20萬標箱。”張逸安表示,她希望二期項目建成後,她還能有機會來現場見證和探訪。

人民日報記者楊翹楚:九江特別清新 特別有文化底蘊

下午3時許,採訪團還興致勃勃地登上了江邊的琵琶亭,俯瞰浩渺的長江,感受氣勢和壯美。

“在琵琶亭,還有茶藝表演,顯得很有人情味,對傳統文化保護得非常好,讓我們都能感受深厚的文化底蘊。”人民日報記者楊翹楚告訴記者,之前對九江的印象比較模糊,這次是第一次來九江,以前感覺九江就是一個交通樞紐,現在親身體會九江,感覺九江長江沿線大保護、整個城市增綠留白。九江給他的印象特別清新、特別有文化底蘊。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記者寧宏:為碼頭整治岸線復綠 工作點贊

採訪中,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記者寧宏忍不住為碼頭整治、岸線復綠工作點贊。“我是第一次來江西,前一天我們剛開過一個關於碼頭整治的研討會,今天就瞭解到在江岸整治非法碼頭的情況。”寧宏說,根據介紹,在整治過程中,全面啟動總投資2億元的長江瑞昌段生態修復工程,對19.5公里長江岸線進行整體規劃,打造出“生態保護、景觀體驗、休閒運動、文化展示”於一體的沿長江景觀帶,非常好,值得點贊。

寧宏還表示,早前有很多像中石化一樣的企業都是沿江而建,根據要求,這些沿江化工企業是需要搬離的,但大家看到中石化九江分公司在長江岸邊的智慧工廠、綠色工廠的建設情況,瞭解到其核心也是減少排放,感覺做得也很不錯,且企業自身對這塊也比較有信心。

光明日報記者魯元珍:實實在在感受到 生態之美造福百姓

非法碼頭整治和日常監管情況如何?打造“黃金水道”怎樣堅持綠色發展?媒體記者們紛紛提出問題。每到一處,現場通過展板展示、現場講解等形式多維度介紹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 不搞大開發”情況。

在瑞昌碼頭梁公堤,只見江面煙波浩渺,江岸綠意蔥蘢。近年來,瑞昌市大力整治非法碼頭,拆除各類碼頭24座,清理非法砂場10家和各類雜物30多萬立方米,復綠面積1300畝左右,眼前栽種的一排排白楊、竹葉柳等樹木成為江畔的一道綠色屏障。

“上世紀90年代,沿江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腳泥,如今非法碼頭整治和沿江生態修復後,環境變了樣,成了百姓新的娛樂休閒勝地。”瑞昌碼頭鎮朱湖村55歲村民朱巨寶說。光明日報記者魯元珍表示,通過親歷者的講述,實實在在感受到以前生態環境不重視,損害的是百姓利益;環境改善了,岸美路潔,受益最大的還是百姓。

文/圖 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石鵬 實習生吳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