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別人眼裡,是註定過不好這一生的

哲人叔本華說,人性一個最特別的弱點就是: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

人們的很多辛苦,很多表演,都是為了尋求別人的認同、讚賞、羨慕、嫉妒或恨。人最怕的就是別人的無視——這會讓他毫無存在感。

在俗不可耐的庸常生活中,在波瀾不驚的重複單調的日子裡,人需要一些閃亮的色彩來點綴,哪怕只有片刻,也能顯現生命的意義。

因此,如果你經常刷朋友圈,在看到別人發些高興、高端、幸福、牛叉的照片時,一定要順手點個贊,這不單是社交禮儀的小問題,而且是你承不承認他生命價值的大問題。

畢竟,朋友圈秀出來的,大都是他自認最好的一面。

活在別人眼裡,是註定過不好這一生的

情商高的人普遍有讓別人舒服的氣質。其實,練習情商也很簡單:只要多表示認同,多詢問對方的意見就可以了。

可是,有一種認同是非常惡劣、可惡的——對毫無價值辛苦的表揚和讚美。

必須承認,人和人的智商、能力、出身是不一樣的,人的不平等首先就是智力的不平等,很殘酷也很現實。

知乎上有人問,你為什麼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的苦?

瞎扯淡。

生活的苦是你不想吃就不吃的?你不得不吃。而學習,自古以來因為學習學廢了的書呆子如過江之鯽,不可勝數。

讀書就是不開竅,學習學到吐血,你還表揚他能吃苦,繼續吃苦就一定可以成功,那不是對他的認同,而是在害他。

工作和生活也是一樣的道理。

活在別人眼裡,是註定過不好這一生的

賺錢的不辛苦,辛苦的不賺錢。

好多被黃鼠狼廉價雞湯毒傻了的人天天唸叨吃得苦中苦、做得人上人,什麼只要是經歷就會有回報,什麼勤奮努力就能成功,什麼你受得了何種委屈、決定你能成為何種人。。。不過是別人的套路。

有時候,同事稱讚你的勤奮,老闆讚賞你的努力,不過是他們希望你聽從他們的安排,安心做他們的墊腳石,成為他們進步的資源。

位置有限,好東西就那麼多,讓你一點,他自己就會少一點,誰會這麼傻?就像可愛的美國人就直白的說了,如果全世界的人(特別是中國)都和美國人一樣的生活水平,地球的資源是支撐不了的。

少數高端的人的生活水準需要多數低中端的人的支撐。

畢竟,社會最穩定的結構就是金字塔。

活在別人眼裡,是註定過不好這一生的

這個世界還在讚頌失敗嗎?

從小到大,我們被灌輸失敗是成功之母,人生需要挫折和失敗的磨練。可長大後才明白,世界只有勝利者的位置。

一將功成萬骨枯,失敗者,只能淪為成功者的枯骨。

所以,人千萬不要用勤奮、努力這樣的字眼自己感動自己,真的很噁心。村上春樹說,儘管眼下十分艱難,可日後這段經歷說不定就會開花結果。

可馬克思老人家早就告訴你,思想只能改變思想世界,他只能改變表達思想的詞句。而要觸動現實則需要社會實踐的力量。

雷軍做金山可謂拼盡了全力,勤奮無人能及,卻一直達不到高峰。在四十歲的時候,他說不要逆勢而動,順勢而為最重要。

還是那句話,出力不討好、方向不對努力白費,善擇才是根本。

活在別人眼裡,是註定過不好這一生的

努力而不得(進步之意)的人,往往自帶受虐體質。

如同愛因斯坦所說:永遠在做同一件事情,卻一直希望不同的結果,這是精神錯亂。

低層次的重複有何必要?

如果說挫折和失敗是事情初期的必須,那麼成長起來後還叫囂什麼失敗是營養,那就是純扯淡、神經病了。你初期一窮二白,犯錯所失也無幾,但長大後牽一髮而動全身,失敗就往往是一敗塗地。

你看任正非創華為、馬雲做阿里,初期都犯過很多錯誤,但成長起來後可有嚴重的戰略失敗?

損失不起。

「康熙曾與大臣周培公有個對話,周培公講善敗者不亡,一個將帥,最怕的是百戰百勝,最後一仗打敗就一敗塗地了,項羽就是這樣失敗的。而劉邦就不同,打敗一次總結一次,善敗如勝。所以劉邦成了漢高祖」

可好多人是既敗不起,也勝不起。

活在別人眼裡,是註定過不好這一生的

人活著,有時候不能不為了別人,可歸根結底是為了自己,是非成敗,別人的認可或否定,都是你自己的心境。

如果你選擇活在別人的眼裡, 你就註定要死在別人的嘴裡。

​小時候,老師總對父母說“你家孩子不是笨,就是不努力”。可長大後你才明白:你是真的很笨哎。

就像毛姆說的,如果對別人撒謊有時確有必要的話,對自己撒謊則在任何時候都是卑劣的。

重要的是別自欺欺人。

如此,或許一生涓滴意念僥倖能匯成河,或許,還有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