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氣和的告訴你:大清爲什麼亡了,沒有陰謀沒有祕史

清朝為什麼滅亡,《哈佛中國史》這本書從國內國外兩方面進行了闡述。

首先從中國自身來說,簡單說就是一點:

老百姓活了下去了,就要造反找出路。

老百姓為什麼活不下去呢?

書中主要說了兩個方面:

第一個就是人口過剩,人才過剩。

心平氣和的告訴你:大清為什麼亡了,沒有陰謀沒有秘史

初期呢,清朝土地增長,人口也增長, 這種互動是良性的,但是當人口增長超過土地增長時,問題就來了。

在工業革命以前,漫長的兩千年前裡,人類的人均GDP其實是沒有什麼顯著提高的。

大概就是400-500美金的樣子,換算成今天的人民幣,就是2700-3500元。

所以清朝和以前的歷朝歷代一樣,當對土地的開發達到極限,那人口就不再是生產力,反而成了負擔。

會造成大量的失業失地民眾,成為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這也是現在歐洲國家一直高福利,其它國家一直努力提高就業率的原因。

不給人民找活路,人民就會自已找活路。

中國曆朝歷代的衰亡,人民活不下去了,是主要原因。

而比人口過剩還嚴重的是人才過剩。

心平氣和的告訴你:大清為什麼亡了,沒有陰謀沒有秘史

由於中國傳統的重官文化,導致讀書人的主要出路就是科舉當官。

什麼藝術家、畫家、文學家、企業家,在古代中國都沒有社會地位。

而在清代人口基數大增的背景下,考科舉的人也增加了,到了1800年通過科舉考取了功名的人已經超過了140萬。

而國家每年能夠提供的政府職位只有2萬,70個人才有一個能真正當上官的。

所以大部人即使通過了科舉考試,也只能一直當備胎,沒活幹。

這群有文化有能力的人無處施展,當然也會成為國家的不穩定因素。

第二讓老百姓活不下去的因素,是官場的腐敗。

心平氣和的告訴你:大清為什麼亡了,沒有陰謀沒有秘史

最典型的是和珅,但和珅不是個案,腐敗在官場已形成系統化了。

既得利益集團強大到連皇上都沒法動他們。

因為真要全面認真反腐敗,那政府就沒法運轉了。

為什麼會造成腐敗呢?

作者說是監督缺失,官員道德水平下降。

但我也有我的看法。

官場腐敗,這是自古以來,中國每個朝代的通病。

哪個朝代官場不腐敗,哪個皇上不反腐。

朱元璋都狠到剝貪官皮的地步,可還是不頂用。

其實,我認為反腐敗的關鍵不在上面,而在下面,在老百姓。

因為直接和腐敗官員接觸對抗的是老百姓。

只有老百姓的素質和受教育水平提高了,官員才不敢腐敗。

試想如果中國人民都是大學以上學歷,有文化有修養懂法,腐敗問題是不是會大有改善呢?

所以說,教育興國。

以上兩種因素,再加上道光年間中國的白銀供給不足,導致嚴重的經濟蕭條,致使老百姓的生活更加艱難,於是造成了大大小小的起義。

有清一代,起義反抗就沒斷過。這裡面有民族的原因,有宗教的原因,但最主要的還是上述兩個因素導致的老百姓沒有活路,才奮起反抗。

從外部說,導致清朝滅亡的原因是西方世界的強行介入。

中國的朝貢貿易件系,讓清朝盲目自大。

並且與西方世界的自由貿易體系相沖突。

同時出於對西方的不信任,清朝設置了很多針對外國商人的僵化又不人性的政策。比如廣州的十三行政策。

心平氣和的告訴你:大清為什麼亡了,沒有陰謀沒有秘史

就是規定外國商人只能在廣州的限定範圍內進行商業貿易,

同時,在生活上必須按時來按時走,只能居住在限定的區域內。

這些規定,讓外國商人很不爽。

後來,一場中英鴉片戰爭,把清朝打的現了原形,原來沒想象中的那麼強大。

後來,清朝又被迫在西方主導的世界秩序下籤定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各種霸王條款,喪失了很多主權。

清朝雖然也進行很多改革,但無奈大勢已去。

1912年清朝最後一個皇帝溥儀退位。

從大秦到大清,中國持續了2000多年的帝制時代就此落幕。

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也意味著5000年 的人類農耕文明結束。

在新的時代,希望在以後的日子裡,人類不再有活不下去的人。

後記:

高曉松說,在清末,幾乎同時中國進行了洋務運動,日本進行了明治維新,結果日本成功了,中國失敗了。

一場中日甲午海戰,徹底打斷了中國的脊樑。

我們能找出種種理由來說明中國為什麼敗,日本為什麼勝。

但如果是中國勝了,還是這些理由,一字不改,也能解釋為什麼中國勝。

所以,中國為什麼敗,為什麼到近代衰落,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國運在下降,而日本的國運在上升。

所謂,亢龍有悔,物極必反之理。

不知你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