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力:行旅散記之北京的胡同

北京的衚衕

劉力:行旅散記之北京的衚衕

在北京,兩個地方最值得一去,這是好幾個北京人告訴給我們的旅遊寶典。

這兩個地方就是八達嶺長城和八大胡同。

很長時間我沒有緩過神來。什麼?八大胡同?這不是老北京妓院所在地嗎?

然而不多久,我才終於弄明白,說“八大胡同”實際上指的是北京的眾多老胡同。

故宮周邊自然不必說,那裡古色古香的建築一綹過去,鱗次櫛比,充滿了古典的韻味。

可惜的是,大規模的新建築已經完全取代了過去的老北京胡同,商業化十足的北京街道早已經沒有了衚衕的樣子,名字赫然還在,但裡面就已經面目全非了。

但最耐人尋味的還是鐘鼓樓周邊的衚衕。

建築風格自然還保留著原本四合院的大致佈局,但裡面的各家門戶卻早已經不再是真正的四合院,曲曲折折的巷道一路伸展過去,幾乎看不見裡面的盡頭。但偶爾寂靜的空間裡傳來一兩聲北京正宗的言語,卻也才真正讓人覺出他就是北京該有的模樣。

那天晚上,天色已晚的時候,我們仍然沒有找到住處,四處流浪的我們碰到了好心的李師傅,他把我們帶回了家。兩層自己改造的小閣樓,淺淺的,地方並不寬敞,但也似乎沒有任何的侷促感。老朋友相見似的打著彼此熟悉的招呼,然後他就丟下一個偌大的家,獨自一個人又拉活去了。可惜李師傅家因為政府即將要進行改造,他已經先行更換空調,家裡只剩下電風扇可以乘涼,我、女兒和抱著奶瓶的兒子感覺到了悶熱,只能站在外面。穿巷的風透過來,人頓時感覺到了爽快。影影綽綽的燈就著天空掛著的圓月,從巷口一直伸到裡面去,偶爾可見一些騎自行車的住戶,或者是散步歸來的老人孩子,他們正愜意地踏著碎碎的光,行走在空寂的巷子裡。

劉力:行旅散記之北京的衚衕

也許曾經,很多年前,老北京人也就曾經這樣,在月光的巷子裡或漫步或奔走,他們那時的困頓一直就延伸到了今天。作為普通的老胡同住戶,正宗的北京人眼看著一座座樓房拔地而起,眼巴巴地看著外地人湧進來,搶奪著自己飯碗,心中的不平和抑鬱是可以理解的。那位李師傅自然也不例外。他憤憤不平於升降旗儀式的矯揉造作,他怒氣衝衝於自己的生活沒有改善,但他依然是個好人,是一個雖然著眼於掙錢但卻必須掙乾淨錢的六十歲老人。

李師傅離過一次婚,現在的老婆是秦皇島人,育有一兒一女,我們看的出他的家很溫馨,雖然並不富足,甚至稱得上寒酸,困頓的生活重擔壓在他的心頭。畢竟孩子還小,需要他努力去奮鬥。我知道我們並不能給予他任何的幫助,我們只能在心底裡默默祝福好人一生平安。

第二天一大早,我們就出了門,李師傅仍然在睡覺。晚上回來很遲的他根本沒有聽見我們的離開。我們在巷子外的小飯店裡吃早點,老百姓口味和價格的吃食並不怎麼可口,但卻聚集了一大堆的周圍住戶。他們每天固定就在這裡吃飯,遛彎的老人,即將上班的年輕人,住在這裡的外國人,夾雜著的還有幾個早起的孩子,大家都默默吃飯,外面已然熾熱的陽光已經被店裡的空調壓下去,沒有人感覺到熱。

我們吃完了。立刻推著摺疊車,然後順著一個衚衕進去,很長時間都沒能找到出口,可見衚衕很長。裡面歪歪斜斜地停著幾輛車,打著赤膊的男人時不時從邊上踱過去,花枝招展的姑娘插著耳機,揹著包,騎在自行車上,也一溜風地從邊上小心翼翼地過去。還能看得見,一兩個老人手上拿著收音機,裡面傳來新聞聲音,他們年紀大了,走路慢慢悠悠,彷佛天上的雲彩。

走了不知道多遠,我們終於耐不住天熱,還是準備回去。於是打出租車,好不容易想起地名“東四八條”,然後忙不迭地拖家帶口溜回去。

衚衕裡依然沉靜,雖不時有人走出來,但卻幾乎沒有聲音。

這裡的衚衕大多寧靜,不吵鬧,完全不像是都市裡的風景。

我們因為天熱,最終選擇了與李師傅告別,我們得住回酒店去。那裡有空調,有WIFI,有二十四小時熱水,更有繁華的商業區。

但如果可以,老婆說,她寧願住在衚衕裡,這裡才有生活的味道。

這裡是家,這裡配得起“家”的稱呼。

劉力:行旅散記之北京的衚衕

臨走前,曾動議想租一輛車,帶我們再遊一遊衚衕,重新感受一下衚衕的魅力,但最終還是因為拖家帶口的,我們選擇了放棄。其實,細想想,所有的衚衕看過了都一樣,所不同的常常在於人,在於那裡面所隱藏著很多不為人知的北京味道。

“悅賓飯店”就是衚衕裡一道不錯的味道。

——2018.8.6下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