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三)

二十世紀末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三)

•1980年 P.伯格(美國)從事核酸的生物化學研究。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三)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三)

W.吉爾伯特(美國)、F. 桑格(英國)確定了核酸的鹼基排列順序。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三)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三)

•1981年福井謙一(日本)、R.霍夫曼(英國) 應用量子力學發展了分子軌道對稱守恆原理和前線軌道理 論。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三)

•1982年 A.克盧格(英國)開發了結晶學的電子衍射法,並從事核酸蛋白質複合體的立體結構的研究。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三)

•1983年 H.陶布(美國)闡明瞭金屬配位化合物電子反應機理。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三)

•1984年 R.B.梅里菲爾德(美國)開發了極簡便的肽合成法。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三)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三)

•1985年 J.卡爾、H.A.豪普特曼(美國)開發了應用X射線衍射確定物質晶體結構的直接計算法。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三)

•1986年 D.R. 赫希巴奇、李遠哲(中國臺灣)、

J.C.波利亞尼(加拿大)研究化學反應體系在位能面運動過程的動力學。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三)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三)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三)

•1987年 C.J.佩德森、D.J.克拉姆(美國)

J.M.萊恩(法國)合成冠醚化合物。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三)

•1988年 J.戴森霍弗、R. 胡伯爾、H.米歇爾(德國)分析了光合作用反應中心的三維結構。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三)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三)

•1989年 S.奧爾特曼, T.R. 切赫(美國)發現RNA自身具有酶的催化功能。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三)

•1990年 E.J.科裡(美國)創建了一種獨特的有機合成理論——逆合成分析理論。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三)

•1991年 R.R.恩斯特(瑞士)發明了傅里葉變換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維核磁共振技術。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三)

•1992年 R.A.馬庫斯(美國)對溶液中的電子轉移反應理論作了貢獻。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三)

•1993年 K.B.穆利斯(美國)發明"聚合酶鏈式反應"法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三)

M.史密斯(加拿大)開創"寡聚核苷酸基定點誘變"法。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三)

•1994年 G.A.歐拉(美國)在碳氫化合物即烴類研究領域作出了傑出貢獻。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三)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三)

•1995年 P.克魯岑(德國)、M.莫利納、F.S.羅蘭(美國)闡述了對臭氧層產生影響的化學機理,證明了人造化學物質對臭氧層構成破壞作用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三)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三)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三)

•1996年 R.F.柯爾(美國)、H.W.克羅託因(英國)、R.E.斯莫利(美國)發現了碳元素的新形式——富勒氏球(也稱布基球)C60。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三)

•1997年 P.B.博耶(美國)、J.E.沃克爾(英國)、

J.C.斯科(丹麥)發現人體細胞內負責儲藏轉移能量的離子傳輸酶。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三)

•1998年 W.科恩(奧地利)J.波普(英國)提出密度泛函理論。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三)

•1999年 艾哈邁德-澤維爾(美籍埃及)將毫微微秒光譜學應用於化學反應的轉變狀態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