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愛」等於傷害!警惕三大寶寶輔食添加誤區

營養攝入不足直接影響到寶寶正常的生長髮育,是家長們都會重視的問題,而攝入營養的一項重要功課就是科學添加輔食。但關於輔食的食材,許多家長了解的可能並不全面,有些僅憑民間流傳的觀點或者自己“想當然”的理解給寶寶製作輔食,卻沒有意識到輔食添加的不科學,可能會給寶寶的健康發育埋下隱患!

“錯愛”等於傷害!警惕三大寶寶輔食添加誤區

關於雞蛋:不止是吃,更要講究吃法

雞蛋本身營養價值非常高,含有非常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鈣、鐵等營養成分,並且擁有最適合人體需求的氨基酸比例,絕對是寶寶輔食的好選擇。但是,如果在輔食中添加雞蛋的方式不對,很可能會起到事與願違的反效果,寶寶不但不能吸收到雞蛋中的營養,還可能誘發消化不良、過敏等問題。因為寶寶消化系統發育還不夠完全,腸壁很薄,通透性很高。雞蛋蛋清中的白蛋白,分子小,可以直接透過腸壁進入到寶寶血液中,很容易引起過敏反應;而且蛋白質也不易消化,反造成寶寶的腸胃負擔。

最好先給寶寶添加蛋黃,因為蛋黃中含有豐富的卵磷脂,對寶寶的神經發育和腦部發育都有幫助。8個月後再嘗試蛋白,且先給寶寶嘗試吃一點,先觀察是否有過敏反應,再根據實際情況,給寶寶適量添加。如果是過敏體質的寶寶,比如溼疹較重,雞蛋的添加要放在1歲以後。另外,也不要總是給寶寶攝入單一口味的雞蛋,每天吃1~2個鵪鶉蛋是代替雞蛋營養的不錯選擇。

關於胡蘿蔔:補充有風險,維生素A 含量不足

胡蘿蔔中含有豐富的胡蘿蔔素,家長總是單純的把胡蘿蔔素與維生素A掛鉤,所以一直被家長視為理想的輔食選擇之一,要想眼睛亮,就吃胡蘿蔔的想法不在少數。為了讓寶寶喜歡上吃胡蘿蔔,家長更是換著花樣的給寶寶做各種胡蘿蔔創意輔食,比如胡蘿蔔米粥、胡蘿蔔泥蛋丁、胡蘿蔔泥等等,試圖讓寶寶通過攝入胡蘿蔔來補充到充足的維生素A。

實際上,胡蘿蔔中並不含有維生素A,只是含有β胡蘿蔔素(維生素A的前體物質),β胡蘿蔔素沒有生物活性,只有在進入人體後在肝臟及小腸粘膜經過酶的作用才會轉化成維生素A。但是,轉化率非常低(不足1/12),而且會受到其他諸多因素(如烹飪方法、是否有脂類物質參與、進食量多寡等)的影響,最終到達寶寶體內的維生素A 根本不能滿足生長所需。如果過量食用的話,還可能出現““胡蘿蔔素增多症”,使寶寶的皮膚變黃。既然媽媽們都知道維生素A能幫助寶寶視覺發育、促進骨骼發育身高增長、預防貧血、提高抵抗力,那就應該聽從兒保醫生的建議,從寶寶出生後,以常規補充維生素AD製劑(伊可新)的方式來滿足寶寶生長髮育中所需要的維生素A含量。 同時還能補充維生素D,預防小兒佝僂病。

關於米湯:易於消化,營養成分不高

家長都喜歡給寶寶吃一些米湯、米粥這樣易於消化的流食,減少寶寶發腸胃負擔,避免出現消化不良、積食等腸道問題。可流質、半流質食物雖然更易被吸收,但所提供的能量和營養卻比固體食物(比如米飯)要少。也就是說流質、半流質食物的營養密度較低,即便寶寶喝粥能吃得飽,卻沒有得到有力氣的“能量”。像肉湯對比於肉也是同樣的道理。

但是,寶寶消化系統還沒有發育完全,給寶寶吃固體的、完整的食物,畢竟不利於消化吸收,因此,1歲以內的小寶寶,家長可以多給他們吃一些流質和半流質的輔食;1歲以上,稍大一些的寶寶,在流食的基礎上,也要增加食用一些營養密度高的固體食物,為寶寶生長髮育補充足夠的能量。

家長千萬不要以為輔食添加是一件容易事,添加不當不僅於寶寶身體無益,甚至還有可能影響營養吸收利用,阻礙正常的生長髮育。此外,添加過程也不可操之過急,務必遵循從一種到多種、從少量到多量、從稀到稠、粗細結合等原則循序進行,為寶寶提供好美味,補足好營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