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龍蟠鳳集蟠龍翹首西望「萬里長江第一閣」觀音閣即雄踞龍首之上

長江第一閣

地 點:鄂州市小東門外大江中

長:24米

高:14米

別 名:觀音閣

興 廢:公元1527年

鄂州市小東門外大江中,有一座巨礁,蜿蜒如龍,此即“龍蟠磯”。相傳孫權定都鄂州之前,黃龍蟠臥,積日方去,故又名“蟠龍石”。它與東面江岸的“鳳凰臺”遙相呼應,並稱“龍蟠鳳集”,正應帝王定都祥瑞。蟠龍翹首西望,“萬里長江第一閣”觀音閣即雄踞龍首之上。

史志記載,早在宋代時,長江鄂州段的龍蟠磯就建有廟宇,但因長江經常發洪水,把廟宇沖毀,而當地的百姓總會在廟毀之後,不斷進行重建,直到元代,才正式把所建的廟,取名觀音閣。

據《武昌縣誌》記載:宋時龍蟠磯建寺,歷代有興廢。元代再建龍蟠寺,又名觀音閣。明代嘉靖6年(公元1527年)毀,後知縣許穡卿重建,有觀瀾亭、寅賓樓等。

歷史溯源:

清同治3年(公元1864年),大學士湖廣總督官文駐節黃州,見有小島橫江而峙,上有亭臺樓閣,奇而詢之,為鄂州八景之一,於是去龍蟠磯,題書“龍蟠曉渡”四字,刻石嵌於寺門楣上。後世多次修繕。

鄂州建市以後,又經重葺,煥然一新。上游數里,有吳王孫權避暑的西山與黃州東坡赤壁隔江相望;下游一里許江邊,又有伍子胥奔吳,被漁夫搭救的“接渡石”,與觀音閣合為古代八景之一“龍蟠曉渡。”

觀音閣長24米,高14米,以紅石青磚砌就,與龍蟠磯巧妙地融為一體,顯得雄峻巍峨,氣勢磅礴。千百年來,它飽經風雨,縱覽長江。每到汛潮,水漫樓閣,只剩高層窗口,甚至只剩那簷牙、龍吻、中亭在浩渺之中。狂濤巨瀾曾使多少名樓華構席捲而去,然而,“中流砥柱有蟠龍”(清人官文詩句),汛期一過,水落石出,它又橫空出世,威鎮江心。

閣身正壁鐫有“觀音閣”三個遒勁的大字。進閣正門石碑上刻“龍蟠曉渡”四字,出自清代官文手筆。此公駐節黃州後,清晨立於赤壁磯頭,偶望對岸鄂州江心,見石磯輪 ,古閣聳峙,及至親臨觀覽,感喟不已,遂欣然命筆。

閣內自西向東,分別是觀瀾亭、東方朔殿、觀音殿、老君殿和純陽樓。觀瀾亭上,俯瞰江流,勝景憂宏;三重殿裡,仰瞻前賢,文章彪炳。純陽樓上呂洞賓正鼾然大睡,遊人至此,莫不止步屏息,會心一笑:如此蓬萊仙境,獨此公得其所哉?

觀音閣距江岸數十丈,彼處又怪石嶙峋,流漩浪激,即使弄潮好手也不敢貿然前往。明代劉養微《龍蟠磯短歌》寫道:

江心古石盤樓閣,二月水枯露石腳,

突兀翻驚象馬騰,蠐攀忽與虯龍搏。

孤根倒插馮夷宮,奔濤觸石不敢東;

波間毒龍啾啾語,出沒無常攜風雨。

老僧慎沒伐鐘鼓,震驚或恐櫻其怒,

公乎渡河公無渡。

這番筆墨文章煞是驚心動魄。其實,湍流千萬丈,未阻客登臨。古往今來,遊人絡繹不絕。或探尋險處風光,或追尋前賢遺蹤,或祈禱神庥佛蔭,或遙蔡屈子忠魂……,總之,人們按照各自生活情趣,競相接踵,捷足先登。

鄂州故老相傳,古時候觀音閣能隨潮漲落,龍蟠磯上原有兩個凹 ,說是“神鰲”的兩隻巨眼,一個出油,一個出鹽。後來,閣中一位貪心的道人拿鑿子把凹 的口徑擴大數倍,希圖出更多的油鹽。不料,把神鰲的兩眼戳瞎了,再也不出油鹽了,觀音閣也不能隨潮漲落了……。這個故事流傳了幾許春秋,也無法確考,但只要觀音閣存在,它大約還會世代相傳,給後人以有趣的啟迪。

觀音閣下半部那如同船舷樣的弧形石牆棗“水城”,既減緩水勢,又順勢洩流,任憑江水拍擊咆哮,總是穩於泰山。古代鄂州工匠對流體力學的奇妙運用和那風格獨特的造型藝術,使多少建築專家駐足流連,讚歎不已。

石牆上的幾棵古樹,原已枯萎縮多年,如今竟死而復生,正舒展著嫩牙初吐的新枝,擁抱春的到來。閣中的那一口老井,自古水清見底,水位要高出江水數尺,令人稱奇。這老井、古樹和神鰲眼,被稱作觀音閣“三趣”。

稱龍蟠鳳集蟠龍翹首西望“萬里長江第一閣”觀音閣即雄踞龍首之上

不知道你去過湖北鄂州沒有,鄂州市位於湖北省東部,長江中游南岸,長江從鄂州穿流而過,在長江中有個神奇的寺廟,七百多年被淹無數次,傲然屹立不倒,被稱為 “萬里長江第一閣”,這便是令人歎為觀止的鄂州觀音閣。

稱龍蟠鳳集蟠龍翹首西望“萬里長江第一閣”觀音閣即雄踞龍首之上

觀音閣位於湖北省鄂州市小東門外長江上的一座礁石上。此礁稱“龍蟠磯”,相傳三國時期,吳國孫權定都鄂州之前,有黃龍蟠臥,積日方去,故取名“蟠龍石”。

稱龍蟠鳳集蟠龍翹首西望“萬里長江第一閣”觀音閣即雄踞龍首之上

觀音閣”距今已有 700 餘年歷史,是集儒、釋、道三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為一體、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結合的歷史文化古建築群,為古武昌(今鄂州)八景之一,號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閣”。

稱龍蟠鳳集蟠龍翹首西望“萬里長江第一閣”觀音閣即雄踞龍首之上

觀音閣長24米,高14米,以紅石青磚砌就,與龍蟠磯巧妙地融為一體。千百年來,每到汛潮,水漫樓閣,只剩高層窗口,甚至只剩那簷牙、龍吻在浩淼長江水之中。

稱龍蟠鳳集蟠龍翹首西望“萬里長江第一閣”觀音閣即雄踞龍首之上

閣身正壁鐫有”觀音閣”三個遒勁的大字。進閣正門石碑上刻的“龍蟠曉渡”四字,出自清代官文手筆。閣內自西向東,分別是觀瀾亭、東方朔殿、觀音殿、老君殿和純陽樓。

稱龍蟠鳳集蟠龍翹首西望“萬里長江第一閣”觀音閣即雄踞龍首之上

觀音閣總體佈局為一進縱向三楹,分為三殿(祖師殿、觀音殿、老君殿)、一樓(純陽樓)、一亭(觀瀾亭),現在的觀音閣全部採用磚瓦木鋼筋水泥結構。

稱龍蟠鳳集蟠龍翹首西望“萬里長江第一閣”觀音閣即雄踞龍首之上

觀音閣下半部那如同船舷樣的弧形石,既減緩水勢,又順勢洩流,任憑江水拍擊咆哮,總是穩於泰山。有時候看了這些古代建築,不得不感嘆與古人高超的建築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