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古爲羌地三國蜀漢稱「打箭爐」,漢隸沈黎郡隋爲嘉良地唐縣境

康定,一座享譽世界的歷史文化名城;一座跑馬山,名揚五洲四海;一曲《康定情歌》千古絕唱,醉了天下人。

康定市具有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是川藏咽喉、茶馬古道重鎮、藏漢交匯中心。自古以來就是康巴藏區政治、經濟、文化、商貿、信息中心和交通樞紐。全市幅員面積1.16萬平方公里,是以藏族為主,漢、回、彝、羌等多民族聚居的城市。

原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同志到此,深情的讚歎,稱這裡是:"海外仙山,蓬萊聖地"。康定系漢語名,因丹達山以東為"康",取康地安定之意,故名。藏語稱康定為"打折多",意為打曲(雅拉河)、折曲(折多河)兩河交匯處。舊史曾譯作"打煎爐",後通譯"打箭爐",簡稱爐城。

歷史沿革

康定市是中國西部地區重要的歷史名城。

古為羌地,三國蜀漢稱"打箭爐",漢隸沈黎郡,隋為嘉良地,唐縣境

康定古為羌地三國蜀漢稱“打箭爐”,漢隸沈黎郡隋為嘉良地唐縣境

白塔

東北部為中川、會野等羈縻州,屬雅州,屬吐蕃。元置宣撫司,宋明繼之,崇禎十二年(1639),固始汗在木雅設置營官。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1),清軍平定木雅營官昌側集烈之亂後,復設明正長河西魚通寧遠宣慰司(簡稱"明正土司"),清雍正七年(一七二九年)置打箭爐廳;雍正十一年(1733)置打箭爐廳,設同知。光緒二十九年(1903)升為直隸廳,隸建昌道,三十四年(1908)改為康定府。

民國2年(1913),設康定縣,屬川邊特別行政區。1935年紅軍長征路經縣境,在金湯建立蘇維埃政府,在孔玉、新和、捧塔、三和、麥崩、前溪建立鄉蘇維埃政府。民國28年(1939),西康建省,省會設康定。

1950年,屬西康省藏族自治區;康定為西康省藏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駐地。

1955年,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仍為州府駐地。

2015年,撤縣建市,以原康定縣的行政區域為康定市的行政區域。

摺疊

行政區劃

康定市轄6鎮15鄉235個村民委員會,12個居民委員會。6個鎮、

康定古為羌地三國蜀漢稱“打箭爐”,漢隸沈黎郡隋為嘉良地唐縣境

康定市區

15個鄉:爐城街道辦、榆林街道辦、姑咱鎮、新都橋鎮、沙德鎮、塔公鎮、金湯鎮、雅拉鄉、時濟鄉、魚通鄉、麥崩鄉、三合鄉、捧塔鄉、貢嘎山鄉、普沙絨鄉、吉居鄉、瓦澤鄉、呷巴鄉、甲根壩鄉、朋布西鄉、孔玉鄉。

2003年3月3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3]13號)批覆同意康定縣六巴鄉更名為貢嘎山鄉。

2004年,康定縣轄3個鎮(爐城、姑咱、新都橋)、18個鄉(雅拉、時濟、前溪、舍聯、麥崩、三合、捧塔、吉居、瓦澤、呷巴、普沙絨、甲根壩、朋布西、孔玉、貢嘎山、金湯、沙德、塔公)。

2005年7月1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5]24號)批准:康定縣撤銷榆林鄉建制,其所屬行政區域整建制併入爐城鎮。

2014年,康定縣轄6個鎮(爐城、姑咱、新都橋、金湯、沙德、塔公)、15個鄉(雅拉、時濟、前溪、舍聯、麥崩、三合、捧塔、吉居、瓦澤、呷巴、普沙絨、甲根壩、朋布西、孔玉、貢嘎山)。

2015年,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康定縣,設立縣級康定市,以原康定縣的行政區域為康定市的行政區域。

摺疊

人口民族

康定是以藏族為主,有藏、漢、回、羌等17個民族的聚居縣。2012年

康定古為羌地三國蜀漢稱“打箭爐”,漢隸沈黎郡隋為嘉良地唐縣境

康巴漢子

末常住總人口129320人,藏族76299人,佔68.4%;漢族33603人,佔30.1%;回族821人,佔0.7%;彝族380人,佔0.3%;其他民族456人,佔0.4%,有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滿族、瑤族、侗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等民族分佈。

摺疊

地形特徵

康定市座落在群山層疊的峽谷之中,兩岸峰巒夾峙。折多河、雅拉河浪卷雪山之水穿城而過,城南有跑馬山,高出街市約300米,山頂有草坪,白塔掩映於密林中由跑馬山攀登50裡,有五色海一處,深不可測,每逢斜陽,四山映入水中,呈現千奇百怪之景。再登山頂西望,雪山萬里,潔白無瑕,屏巒般的雅加雪峰在陽光照射下閃爍著銀輝。城之北郭達山,山腰插有鐵箭桿一支,俗稱三國諸葛亮與犛牛國王相約,借一箭之地,此箭射此為界。每逢午後,有煙出岫,帶紫紅色者,預兆來日必有大風;帶濃黑色者,次日必雨;如呈白色,則必晴空。故稱郭達山為康定氣象臺。康定周圍溫泉資源極為豐富,自古又以二道橋溫泉美名遠揚。城北,有一美景,人稱"野人海",藏語叫"木格措",離城二十餘公里。這裡有雪山草原、溫泉湖泊、疊瀑碧潭、杜鵑花山、奇峰異石、茂密森林,交相輝映。四季景色變幻無窮。西山子耳坡,坡上野花遍地,松林茂密,依坡憑眺,雪山在望。沿子耳坡西邊,是有名的"柳林雙寺"--南無寺、金剛寺。作為茶馬互市的重鎮、"鍋莊文化"的發祥地,民族文化走廊的腹心,藏區特有的民間歌舞、文學藝術,在這裡融合交流,加之外來文化的碰撞滲透,產生了世人稱絕的《康定情歌》。

康定地形觀山望日,分折東、折西兩地,古有"西出爐關天盡頭"之說。折西緊連乾寧、兩地,木雅立曲河貫穿塔公營官、沙德等地,浩浩蕩蕩奔入雅礱江。雅拉貢佈雪山潔白無暇,古老的塔公寺,金碧輝煌。文成公主進藏,漢藏聯姻,留下佛像,護佑草原。沿木雅立曲河前行,你所體悟到的不是綠水青山的悅目舒適,也不是溢光流彩的富麗堂皇,它的奪人心魄恰恰是那種現代文明看來一無所有的殘破的"荒"與"古"。沒有比"荒"更博大和接近原始自然的意境,沒有比"古"更曲折漫長的時光。時空的延續和縱深在這裡以史詩般的景觀,讓你感受到人類遠古文明的最早形態,遙想人類文化發展與毀滅生生不息的無限循環。

全市地形複雜多樣,大雪山脈之折多山將縣境分為東西兩大部,並由此形成地貌、氣候、生產方式和文化習俗的強烈差異。東部為高山峽谷,屬亞熱帶氣候,這裡桃紅柳綠,物產富饒,有"康巴江南"之譽;西部為山原地貌,屬高原型大陸氣候,這裡牛羊遍野,寺塔林立,是藏區風情的典型代表。市境內海拔最高點 7556 米 ( "天府第一峰"貢嘎山主峰 ) ,最低點 1390 米 ( 大渡河 ) ,市委、市府所在地爐城鎮的海拔 2560 米。由於地貌氣候複雜多樣,康定有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之說。

摺疊

資源物產

"蜀山之王"貢嘎雪山傲然聳立於群山之上,名為:白馬洛珠。貢嘎山的美、奇、秀聲名遠播,大小冰川三十多條在康定境內,茂密的原始森林、古老的貢嘎寺,夢幻般沉睡於歲月中,這裡有你想象中的天地,還有你永遠無法破譯的千古之謎。折東地區以魚通、金湯、孔玉等為代表的河谷文化,沿大渡河兩岸繁衍生息的藏漢人民,千百年來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山地文化康定地區金湯、魚通、孔玉等地有大量新石器時代、戰國、商周時代、漢代留下的很多石棺墓和陶體、陶器、石器等珍貴文物,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康定境內大渡河沿岸群峰疊屏、江河奔流。雪山冰川、荒野草甸、河谷農田、原始森林密佈其間。至今在崇山峻嶺中還能見到野牛、熊貓之類的珍稀動物。

康定市境內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縣境河流密集,縱橫交織,水

康定古為羌地三國蜀漢稱“打箭爐”,漢隸沈黎郡隋為嘉良地唐縣境

犛牛肉乾

資源十分富集,是全州水電開發重點和熱點區域,境內有大小河流溪澗140餘條,流域面積從幾平方公里到上千平方公里,5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有5條,可開發34條,還有大小湖泊184個,湖泊總面積11.78平方公里,蓄水量2.5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1800萬千瓦,技術可開發利用達1080萬千瓦.。在11,458.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經探明的礦產資源有金、銀、鉛等。礦產資源潛在價值為1,000億元以上。野生動物300餘種,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大熊貓、雲豹、白唇鹿、小熊貓等40餘種,在有川西雲杉、冷杉等珍稀植物生長的茂密森林裡,盛產著蟲草、鹿茸、貝母、天麻、麝香等名貴中藥材,康定境內河流縱橫,水量充沛,以大渡河為中心的水力資源水能蘊藏量達334萬千瓦,可開發量為167萬千瓦,同時地熱資源極為豐富,有"溫泉城"之稱。

康定市物華天寶,自然資源極為豐富,開發前景廣闊。旅遊、礦產、水能、光熱和名優農畜品等資源品位高,特點突出,市場吸引力大。礦種有金、銀、鉛、鋅、鎢、鈹、鋰等,被譽為中國"第二個烏拉爾",礦產資源潛在價值在 1000 億元以上,鋰輝石儲量約佔全國的一半,石膏儲量居亞洲之冠;有大熊貓、雲豹、白唇鹿、小熊貓等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 40 餘種;有珍稀植物川西雲杉、冷杉等,經濟林木有花椒、蘋果、櫻桃等;以大渡河為中心的水力資源水能理論蘊藏量達 334 萬千瓦,可開發量為167萬千瓦;盛產蟲草、鹿茸、貝母、麝香等名貴中藥材;康定素有"溫泉城"之稱,境內地熱資源極為豐富。全市天然草場1029萬畝。耕地21.6萬畝。一"山" (跑馬山)一"歌"(《康定情歌》)是全市人民最為寶貴的文化資產和精神財富。

摺疊

區域政治

姓名職務工作分工甲麼

市長

領導市政府全面工作。負責監察、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審計、法制、行政效能、對外聯絡協調工作和全市經濟合作、安全管理、行風建設等工作

李櫻

常務副市長

協助市長處理市政府事務,負責市政府常務工作。負責發展改革(物價)、能源建設、電網建設、財政、國資、企業改革、金融、統計、政府採購、機關事務、康定“11·22”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和分管業務的經濟合作、安全管理、行風建設等工作

楊德偉

副市長

負責民政、國防動員、食品藥品、工商行政、質量技術監督、目標管理、外事僑臺、檔案、修志、精準扶貧相關工作和分管業務的經濟合作、安全管理、行風建設等工作

仁青旺甲

副市長

負責交通運輸、公共交通、民族、宗教、衛生、人口計劃生育、愛國衛生運動工作和分管業務的經濟合作、安全管理、行風建設等工作

沙康林

副市長

負責農業、畜牧、科技、科協、扶貧、水電移民、精準扶貧、環保、林業工作和分管業務的經濟合作、安全管理、行風建設等工作

杜學剛

副市長

負責住房保障、城鄉規劃建設、人防、市政管理、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公積金管理、文化、旅遊和分管業務的經濟合作、安全管理、行風建設等工作

李尚謙

副市長

負責公安、司法、安監、信訪、保密、運政管理和分管業務的經濟合作、安全管理、行風建設等工作

李強

副市長

負責國土、工業、信息化建設、商務(招商)和經濟合作、民營經濟、水務、防災減災、應急管理工作和分管業務的經濟合作、安全管理、行風建設等工作

夏莉娜

副市長

負責三合鄉工作[1]王俊熙

副市長

展開

摺疊

經濟建設

解放前以民族手工業為主,有金銀飾品、藏靴、"夯及"皮毛加工。

康定古為羌地三國蜀漢稱“打箭爐”,漢隸沈黎郡隋為嘉良地唐縣境

雪域高原

解放後,發展起來的有建材、木材加工、採礦、採金、食品加工等工業。1990年市屬工業總產值1198.9萬元,但工業仍處於起步階段。康定地處川藏要道,歷來是藏漢民族互貨之地,市場經濟活躍,各類商業網點密佈城鄉。

農牧業是康定市的生產主體。解放前,農牧業生產一直處在原始階段,農業產量低下,刀耕火種,廣種薄收。畜牧業以遊牧為主,隨水草而居,冬春缺草,疫病不斷。解放後,推廣應用農業科學技術,改善生產條件,引進和改良品種,改革耕作制度,特別是進行了民主改革,廢除了封建農奴制度,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農牧業生產發展,使糧食產量及牲畜存欄數逐年增長。

全市現有耕地面積9493公頃,天然草場1035畝,廣袤的土地,遼闊的草地和優質牧草,為發展農業和畜牧業生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主要糧食作物品種有青稞、小麥、玉米、豌豆、大豆、雪山大豆、馬鈴薯、蕎子等,生長在海拔1800至2800米之間的優質豆類年產量在100萬公斤以上,主要出口美國、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經濟作物主要種植花生、油菜籽、向日葵、菸葉、藥材等;蔬菜作物則以種植馬鈴薯、蘿蔔、蓮花白為主。本市畜種大多有耐高寒粗飼、適應缺氧性強,但生產性能低下的原始品種特性,既是本市牧業得以維持和發展畜種資源,又是寶貴的高原物種基因,市內主要有犛牛、羊、馬、驢、騾、奶牛、豬、雞、兔、蜂等畜種。

摺疊

城市建設

2004年,完成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場建設;全面完成情歌廣場及情歌地下商場、郭達商城建設和城市主街區人行道改造;實施城區主要河段河堤欄杆改造、燈光燈飾安裝工程;完成318段圍牆透化建設及燈光燈飾安裝工程,第三期城區主街道建築62幢外牆面"穿衣戴帽"工程;全面完成新都橋、塔公小集鎮建設;榆林新區完成徵地拆遷前期準備工作;東關入城大道完成90%的建設工程。

水電開發成效顯著,加大"送電到鄉"項目建設,啟動實施了沙德宋玉電站建設;完成了孔泥壩、二里溝等7條小河流初步規劃併成功拍賣了3條小河流水能資源開發權;完成了一、二期農網改造縣級驗收、州級審計工作;完成宜代電站10千伏、0.4千伏輸電線路的架設和變電臺區的安裝,電氣化建設通過省級驗收;完成呷巴鄉塔拉上村、吉居鄉各壩村微水電建設任務,進一步緩解了農牧區用電難的矛盾。

繼續鞏固"交通發展年"和通縣油路建設成果。全面完成江咀大橋、粑丫大橋續建工程;完成"新三村"提吾、塔公村硬化公路建設2公里,塔公鄉通村公路建設16公里;前溪、龍安、金湯三家寨,青槓一、二、三村,孔玉阿壯鬥溝等村公路52公里;全面完成新都橋、塔公小集鎮過境公路。共完成9個村70餘公里通村公路建設。全縣共有運輸經營戶719戶。通信建設有了新發展。開通了金湯座機和手機,開通了甲根壩、呷巴兩鄉座機和"小靈通"通訊。

摺疊

交通

摺疊

公路

國道318線是連接外部與康定的主要通道,省道211線連接阿壩

康定古為羌地三國蜀漢稱“打箭爐”,漢隸沈黎郡隋為嘉良地唐縣境

康定機場

州、涼山州。

雅康高速公路已經於2014年開工建設,預計2017年底通車。康定市構建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配合抓好國道318線東俄洛至海子山段改造、省道211線復建、省道215線改造等重點項目。狠抓旅遊環線公路建設,力爭開工白馬橋至吉居公路、榆磨路康定段重建工程,完成雅哈景區公路、俄達門巴至江巴公路建設。加快出具通道建設,積極配合做好榆林至九龍連接線前期協調工作,力爭開工金湯至寶興公路。

摺疊

鐵路

川藏鐵路也將於2015年開工,在此設康定站,屆時交通條件將得到極大的改善。

摺疊

航運

康定機場是世界海拔第三高度機場,每天有定期往返成都、重慶的航班。

摺疊

教育

摺疊

高等教育

四川民族學院

四川民族學院是四川省人民政府舉辦的全日制本科學院,由原康定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升格改建而成。1985年設立"康定民族師範專科學校",1992年更名為"康定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2009年5月,教育部批准康定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改建為四川民族學院。

學校位於情歌的故鄉---四川康定,全年平均溫度18℃。目前學校校園面積412666.7平方米(619畝),校舍面積23.34萬平方米。正在規劃建設新校區800畝,建成後學校總面積將達1419畝。

摺疊

基礎教育

康定中學

康定中學坐落在中外聞名的康定跑馬山南麓折多河畔。校園依山傍水,景色宜人。學校始建於1939年,是四川藏區第一所高級中學。1963年列為四川省重點中學;1980年再次被命名為四川省首批重點中學;1995年通過省重點中學"達標"驗收並獲優秀等級。2004年8月,原康定師範學校(國家級示範性中師)停辦,校舍、校產和主要師資併入康定中學,使學校規範進一步擴大。

甘孜衛生學校

甘孜衛生學校位於康定縣姑咱鎮,是甘孜州唯一一所衛生類"省部級重點中專學校"。學校佔地面積6.2萬平方米,校舍面積3.8萬平方米,校園環境幽靜,景色秀美,氣候宜人,交通便利;教學區、工作區、生活區佈局合理,井然有序,是讀書學習深造的理想之地。建校40多年來,該校本著"讓學生成才、讓家長放心、讓社會滿意"的辦學宗旨,樹立"求實、奮進、團結、活潑"的校風;一貫堅持"從嚴治校、從嚴治教、疏導服務、科學管理"的治校方針,對學生實施全面素質教育。已為社會培養了合格畢業生一萬多人。

摺疊

地方特產

摺疊

人參果

雪域人參果--藏語謂之"青梅日布",意為長生不老之果。含豐富的糖、蛋白質、氨基酸及多種維生素,具有生津潤肺,提神滋補之特效。

食用方法:洗淨放入涼水沸煮約一小時加少許食用油、白糖即可食用;與雞、鴨清燉獨具健腦潤肺之功效;與銀耳熬湯即成保健"珍珠湯"。還可用於熬人參果粥。

摺疊

康定雪茶

雪茶--生長在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常年積雪的凍土帶,產量稀少,採集困難;但功效奇特,被譽為稀世珍品。雪茶主要含有薩姆醇酸、雪茶酸、D-阿糖醇、地衣酸、甘露醇止渴。具有清熱解毒、平肝降壓、清肺止咳、生津止渴、醒腦安神、明目等功效。

摺疊

風土人情

摺疊

哈達

獻"哈達"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種禮節。在西藏,婚喪節慶、

康定古為羌地三國蜀漢稱“打箭爐”,漢隸沈黎郡隋為嘉良地唐縣境

獻哈達

迎來送往、拜會尊長、覲見佛像、送別遠行等,都有獻"哈達"的習慣。獻"哈達"是對對方表示純潔、誠心、忠誠、尊敬的意思。

摺疊

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傳入康定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曾經受西藏政教合一的影響,宗教信仰早已深深地紮根於人民群眾中。藏傳佛教的紅、黃、花、黑、白五個教派分佈全縣,而且寺廟建築堂煌,在藏區有一定的聲譽。

藏傳佛教有其宗教節日和宗教活動。康定各寺廟的宗教節日和宗教活動,因教派不同和寺廟大小而異,但大體上也有相似之處。其中又以農曆四月初八釋加牟尼生日(浴佛節)特別隆重,這一天各寺廟都要舉行盛大的法會祈禱,因此這一天是康定人民的"轉山會"、"春遊日"。還有佛燈節(俗稱園根會)農曆10月25日是黃教宗巴圓寂之日,格魯派寺廟,如安覺寺在該寺所有牆頭屋簷點上數以萬計的酥油園根燈,光明閃灼如星橋火城,十分壯觀,全城所有信徒都到該寺朝拜,康定人民又稱園根會為"燈燈節"。

摺疊

圓根燈會

圓根燈會又叫燃燈會,是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的弟子們為悼念該派創始人宗喀巴圓寂(10月25日)而舉辦的一年一度祭祀活動。

以前燃燈會需要大量的燈盞,一時很難備齊,於是便利用圓根(一種外形與白蘿蔔差不多的菜果)挖去中心做成圓根燈,供奉在諸佛座前,安放在廟內各處,現以電燈代替。

摺疊

轉山會

"四月八"轉山會是康定人傳統的民族節日。相傳佛祖在農曆四月八誕生,浴於九龍池,故又稱這一天為"浴佛節"。轉山會經久遠年代的演變,如今更多地融匯了踏青遊覽的內容,同時增添了物資交流、文藝演出等新的內容。康定"四月八"轉山會的盛況已聞名中外。

這一天跑馬山景區會免費門票。

摺疊

旅遊資源

摺疊

木格措(康定情歌景區)

木格措(康定情歌景區)是國家AAAA級景區,由芳草坪、七色海、

康定古為羌地三國蜀漢稱“打箭爐”,漢隸沈黎郡隋為嘉良地唐縣境

木格措(康定情歌景區)

杜鵑峽、藥池沸泉、木格措(野人海)和紅海、黑海等景點組成。景區以高原湖泊、原始森林、溫泉、雪峰、奇山異石及長達8公里的千瀑峽,構成了秀麗多彩的景觀。景點配置巧奪天工,是一處遊覽、娛樂、觀賞、休息、療養、健身、避暑、科考的理想勝地。

摺疊

新都橋

新都橋是令人神往的"攝影天堂",地處在公路318國道南、北線

康定古為羌地三國蜀漢稱“打箭爐”,漢隸沈黎郡隋為嘉良地唐縣境

新都橋

分叉路口,是一片如詩如畫的世外桃源。神奇的光線,無垠的草原,彎彎的小溪,金黃的柏楊,山巒連綿起伏,藏寨散落其間,牛羊安詳地吃草……川西的平原風光美麗地綻放。這,就是新都橋,令人神往的"光與影的世界"、"攝影家的天堂"。

摺疊

榆林宮灌頂突泉

距爐城南門10餘公里的榆林宮,舊時是明正土司避署行宮,又因雍正四年果親王於此溫沐浴,建設行宮,亦名御林宮。這裡遠山雪峰屹立,近嶺山巒夾峙,林木蔥鬱,折多河在谷地中蜿蜒奔流,河岸綠茵草坪,野花遍地,曾有榆林賞花之譽。此地上下數里分佈溫泉數處,都是優質礦泉水,可飲有沐浴。溫泉水源冒出地面處水溫高達88℃,投放雞蛋於水穴中,須臾蛋熟可食。

老榆林宮河灘邊有一溫泉,鈣化物堆積聚成圓錐體,狀如火山,頂端突泉噴射,雲蒸繞,豔陽下五彩繽紛,蔚為壯觀,村人呼為"火龍石"。其泉水聚於石灘沙坑,成為河壩露天俗池,堪稱沐浴療疾的瑤池勝景。浴池上方有天然巨形成斜坡,民國6年(1917年),川邊鎮守使殷承獻手書顏體"灌頂"十字刻於右上,取佛經"提壺灌頂"之意,筆鋒剛健遵勁,至今清晰可見,1947年夏,國畫大師張大千來康曾到此遊覽,作"御林宮雪山"畫,並書:御林宮,明正土司避暑別墅地,雪山、溫泉,並皆勝地。如今,榆林宮下游數里人金家河壩,龍頭溝等處又建有室內溫泉浴池三處、露天溫泉游泳池兩,為旅遊觀光、溫泉沐浴的新景觀。

摺疊

莫溪溝生態旅遊區

莫溪溝生態旅遊區位於四川省康定市六巴鄉境內,是貢嘎山國家

康定古為羌地三國蜀漢稱“打箭爐”,漢隸沈黎郡隋為嘉良地唐縣境

莫溪溝生態旅遊區

級風景名勝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重要組織部分,面積約1000平方公里.由界碑石,人中尾海、巴旺海、石榴村、貢嘎寺、玉龍西、泉華灘、荷花海等組成。

摺疊

貢嘎山

康定古為羌地三國蜀漢稱“打箭爐”,漢隸沈黎郡隋為嘉良地唐縣境

貢嘎山

貢嘎山坐落在青藏高原東部邊緣,位於四川省康定市、瀘定縣分界處,是橫斷山脈大雪山的主峰,海拔7556米,東經141.8度,北緯29.6度,是四川省第一高峰,被譽為"山中之王"。貢嘎山由結構嚴密、質地堅硬的巨大閃長花崗岩侵入體組成,在終年長久的寒凍風化作用下,陡峭如削,攀登不易,極目遠眺貢嘎山,宛如一座巨大的金字塔,屹立於群峰之上,高大險峻,氣勢磅礴。貢嘎山是中國冰川最為發達的山峰之一。數以百條的冰川,面積達三百平方公里,其中,海螺溝冰川長30公里,面積220平方公里,海拔3500米,是世界罕見的低海拔冰川。貢嘎山地貌複雜,生物氣候帶垂直分佈清晰,動植物生長良好。

貢嘎山是進行登山探險和高山旅遊的勝地。貢嘎山周圍聚集了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峰20餘座。其中:中山峰海拔6886米,愛德嘉峰6618米,熱德賣峰6549米,筆架山5880米,設海子山5878米,白海子山5924米,田海子山6070米。

摺疊

跑馬山

跑馬山位於康定市爐城鎮東南邊,城依傍著山,山護衛著城,自古

康定古為羌地三國蜀漢稱“打箭爐”,漢隸沈黎郡隋為嘉良地唐縣境

跑馬山

就和山下的人有著不解之緣。跑馬山公園處處美景浪漫,恍如仙界,是亙古以來大自然天設地造,靈氣獨鍾。登臨遊覽你會悟到中華西塞天外天,那真、那美的境界,頃刻間會洗滌凡心的俗念,如登上了靈山。公園主要的景觀有:五色海、詠雪樓、吉祥禪院、凌雲白塔、跑馬坪、浴佛池、飛雲廊、東關亭、觀音閣。

摺疊

甘孜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

甘孜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是一座反映康藏高原上藏族人民的民俗風情、勞動場景、宗教習俗和生活畫面的博物館,充分表現了藏族人民的聰明勤勞和創造精神。遊人可以深度體驗和了解康藏地區藏民族的民族文化精髓。

甘孜非遺博物館位於跑馬山景區索道下站右側,整個建築佔地面積771平方米,主樓建築面積2313平方米,共有三層。博物館主體建築建設採用直徑為1.1米-0.8米的大圓木柱,穿方結構,石砌外牆,以民間工匠技藝修建而成。其建築面古樸而雄偉壯觀,雕刻壁畫,豔麗的圖案色彩豐富,文化氣息濃厚,石牆、木工、雕刻,繪畫融會了康藏地區藝術文化和民間工匠獨特智慧,精湛的技藝,雕樑畫棟,富有民族特色。是民間"崩科"建築的典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直觀的體現,是世界級看點的建築藝術。

博物館展示有國家級、省級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集展覽、銷售、休閒於一體。一樓展廳基本陳列為藏民族服飾類、藏民族民居生活類、農耕系列、嘛呢石雕刻類、牛羊絨編織、車模、土陶類陳列室及購物大廳;二樓為格薩爾千幅唐卡展廳、唐卡繪製藝術展廳、經版印刷展廳、藏醫藥類展廳;三樓為民族歌舞視聽大廳、藏傳佛教文化展廳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研究室,全面反映了甘孜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狀況,是展示甘孜州民族傳統文化的窗口。

摺疊

折多山

折多山位於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市境內,海拔4962米,是康巴第一關。折多山又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線,西面為高原隆起地帶,有雅礱江,右為高山峽谷地帶,有大渡河。大渡河流域在民族、文化形態等方面處於過渡地帶,主要分佈著有"嘉絨"之稱的藏族支系。其地域往北可至四川省阿壩州的大小金川一帶,折多山以東是山區,而折多山以西則是青藏高原的東部,真正的藏區。"折多"在藏語中是彎曲的意思,寫成漢語又是"折多"二字。站在山頂上,可以眺望到"蜀山之王"-海拔7556米的貢噶山。自從二郎山隧道的貫通,折多山便成了川藏線上的第一座具有挑戰性的高山,318國道在這裡穿過了4298米的埡口後一路下行就進入了攝影家的天堂-新都橋。

摺疊

蓮花海

蓮花海位於康定市普沙絨鄉苦西絨山谷中,海拔3000多米,距康定市區有120公里,地處貢嘎山和五須海風景點之間。蓮花海因海中生長有蓮花而得其名,又名合合海子,屬高山淡水湖泊,面積500畝。

蓮花海由雪山、石林和森林環抱,雪峰在陽光映照下聖潔而高雅,山腰的石林以及樹木虯枝盤繞,千姿百態,那裡有黃羊、青羊等野生動物生息繁衍,山腳茂密的森林中還生長有很多天然藥材,如蟲草、貝母、雪蓮花等。在鮮花盛開的時節,諸多奇花異草競相開放,花香撲鼻,沁人心脾。而在秋季,滿山絢麗的色彩畫,多姿多彩的群山像淋透了顏料,紅色、黃色、青色、綠色,映襯藍藍的天空,即使再精巧的畫筆也難以描繪這般的絢麗美景。

如鏡的水面倒影著森林和天空,寧靜而致遠。湖泊周圍如翡翠般碧綠的草坪,成群的牛、羊如珍珠般撒落在草原上,美麗的蝴蝶在空中翩翩飛舞,偶爾還會有白鶴和水獺在湖中嬉戲。

摺疊

南無寺

南無寺,藏名娜姆寺,位於康定城南2.5公里,是康區著名的寺廟之一,與毗鄰的金剛寺譽為"雙寺雲林",是康定古景之一。公元11世紀,北宋年間建於今跑馬山,初為紅教,明末清初毀於戰火,後選址"竹覺崗"重建,清康熙16年(公元1677年),五世達賴羅讓嘉措贈送宗喀巴大師和大威金剛、吉祥天母等佛像畫,命名"呷登竹批林"為布達拉宮郎加扎窗支廟,清乾隆皇帝御書賜匾"南無寺"。

南無寺佔地2524平方米,建築面積3851平方米,為木石結構四合院,大殿為三樓一底,高約20米,殿內金碧輝煌,兩側為偏殿。寺廟建築為重簷歇山式,鏤拱飛簷,樓閣殿宇藏式彩繪,雄偉壯觀,是四月八轉山會活動的主要場地之一。南無寺出著名僧人,出過3名堪布,14名格西,第八世班禪將其佛袍贈與該寺。該寺終年香火不斷,信徒、遊人絡繹不絕,國外友人及港澳同胞每年來此觀光遊覽者為數甚多。

摺疊

雅哈景區

雅哈景區位於甘孜州康定縣甲根壩鄉亞龍溝及貢嘎山鄉玉龍溪村

康定古為羌地三國蜀漢稱“打箭爐”,漢隸沈黎郡隋為嘉良地唐縣境

雅哈景區奇景之一泉華灘

境內,因此也有人稱其為"亞龍"景區。景區以高原寬谷、亞高山草甸、極高山、泉華灘(池)、木雅風情為主要景觀特色,是觀賞"蜀山之王"貢嘎山主峰及貢嘎群峰的極佳地點。景區主要包括亞龍溝泉華灘、雅哈埡口貢嘎山觀景點、玉龍溪草原、玉龍溪泉華池等四個小景區。

雅哈景區也是茶馬古道重要的通道和驛站,甲根壩鄉的啟卡村也是著名的新都橋"攝影天堂"的重要組成部分。參天的古樹、優美的田園風光、良好的光影效果、文化與自然的高度融合,構成了和諧的"香格里拉"勝景。這裡更是親近雪山,朝拜貢嘎的絕佳之地。

景區的奇景之一是亞龍溝泉華灘,長度達到6500米,寬約200米,遠遠超過了阿壩州黃龍泉華灘3500米長的規模(此前,黃龍泉華灘號稱世界第一),獲得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第一泉華灘候選世界紀錄。椐權威人士介紹,雅哈的鈣化流規模世界第一,其中的一掛鈣化瀑布高度和寬度都超過了著名的黃龍扎嘎瀑布,也為當今世界之最。

摺疊

塔公寺

塔公寺,全名"一見解脫如意寺",為薩迦派寺廟,距今已有一千

康定古為羌地三國蜀漢稱“打箭爐”,漢隸沈黎郡隋為嘉良地唐縣境

塔公寺

多年的歷史,傳說文成公主入藏時在此暫住,摹擬攜往拉薩的一尊釋迦牟尼像留供寺中,因而塔公素有"小拉薩"之稱,朝拜人絡繹不絕,塔公寺的嘎。土登尼瑪活佛是著名的藏學家。具有千年歷史的藏傳佛教古剎--塔公寺,已被列入國家二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國家級旅遊風景點。

摺疊

貢嘎寺

貢嘎寺是著名的藏學者貢嘎活佛剃度的地方,屬白教,貢嘎

康定古為羌地三國蜀漢稱“打箭爐”,漢隸沈黎郡隋為嘉良地唐縣境

貢嘎寺

活佛的"真身"至今還在貢嘎寺保存。這樣更增添了人跡罕至的貢嘎寺神秘感。貢嘎寺先後培養出不少有名望的喇嘛,如多生、志布汪布、貢嘎降措、志清湯東迦布、客志等。

摺疊

郭達山

爐城東北面陡峻挺拔之山名"";山巔有一箭桿高聳,所以又名"箭桿山"。郭達山又被視為康定睛雨表。山頂雲收霧散即是天氣晴朗的預兆,每當雲霧瀰漫,則必有雨,至,累驗不誤,故有"留間卜雨花"之譽。

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為神秘的旅遊絕品線路,它蘊藏著開發不盡的文化遺產。

茶馬古道源於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為興盛。茶馬古道分陝甘、陝康藏、滇藏大概路,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抵達西亞、 西非紅海海岸。

滇藏茶馬古道大約形成於公元六世紀後期,它南起雲南茶葉主產區思茅、普洱,中間經過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麗江地 區、香格里拉進入西藏,直達拉薩。有的還從西藏轉口印度、尼泊爾,是古代中國與南亞地區一條重要的貿易通道。

普洱是茶馬古道上獨具優勢的貨物產地和中轉集散地,有著悠久的歷史。

2013年3月5日,茶馬古道被國務院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概述

康定古為羌地三國蜀漢稱“打箭爐”,漢隸沈黎郡隋為嘉良地唐縣境

茶馬古道

馬古道

,源於古代西南邊疆和西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為興盛。茶馬古道分川藏、滇藏兩路,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爾、印度境內(此為滇越茶馬古道),直到西亞、西非紅海海岸。

中國茶馬古道有三條,第一條是陝甘茶馬古道,是中國內地茶葉西行並換回馬匹的主道。第二條是陝康藏茶馬古道(蹚古道),主要是陝西人開闢;第三條是滇藏茶馬古道。

陝康藏茶馬古道—蹚古道,始於漢唐,由陝西商人與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形成。由於明清時政府對販茶實行政府管制,販茶分區域,其中最繁華的茶馬交易市場在康定,稱為---蹚古道,因此陝康藏茶馬古道是當時可以在國內跨區販茶的茶馬古道。川藏茶馬古道是陝康藏茶馬古道的一部分,東起雅州邊茶產地雅安,經打箭爐(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薩,最後通到不丹、尼泊爾和印度,全長近四千餘公里,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曆史,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澱和文化底蘊,是古代西藏和內地聯繫必不可少的橋樑和紐帶。

川藏茶馬古道是陝康藏茶馬古道的一部分,始於唐代,東起雅州邊茶產地雅安,經打箭爐(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薩,最後通到不丹、尼泊爾和印度,全長近四千餘公里,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曆史,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澱和文化底蘊,是古代西藏和內地聯繫必不可少的橋樑和紐帶。

摺疊

地理位置

茶馬古道是一個交通網絡——陝康藏、滇藏二條大道,以陝康藏道開通最早,運輸量最大。茶馬古道是一條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更是歷史文化的載體。

摺疊

自然氣候

康定古為羌地三國蜀漢稱“打箭爐”,漢隸沈黎郡隋為嘉良地唐縣境

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風景區地處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區,氣候溫和溼潤,可謂冬無嚴寒,夏無酷暑,1、2月稍冷,7、8月較熱而無持續高溫,其他各月均為氣候舒適季節。因地處高山,早晚偏涼。年平均氣溫16.2——17.6攝氏度,無霜期長達275天,日照1335.8小時,降水1706.1毫米。

摺疊

旅遊景區

茶馬古道風景區位於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境內,距離益陽市區150公里。素以南方最後一支馬幫和最完整的茶馬古道遺存著稱於世,這裡保留了原生態的高山民居風光和峽谷風光,遠離塵囂,秀美獨特,故被稱為“高山之城,茶馬遺風”。 茶馬古道風景區是一處融山水風光和歷史文化於一體的風景區。在這裡,您可以體驗騎馬觀光的樂趣,也可以探尋馬幫文化的歷史遺存。景區內林秀水美,山高谷深,集“雄、奇、險、秀、幽”等風景特色於一身:

雄者:景區內峽谷深澗,危崖聳立,雄渾有力,氣勢磅礴,充滿雄偉之美。

奇者:景區內處處可見奇峰怪石,或擬人,或擬獸,形態各異,氣象萬千,造型豐富,鬼斧神工。 險者:景區內的遊道大多依崖壁而建,雖然增加了足夠的安全措施,仍不失驚險刺激,正如古詩云“棧道依松劃,危樓疊石連”。 秀者:即秀麗之美。景區內林木蔥鬱,溪水潺潺,陰柔共媚。遠山逶迤,四季繁花,蒼翠欲滴,富有高山民居特色的木屋民居掩映期間,秀美極致。

幽者:乃幽深、幽靜之美。這裡山高谷深,群山圍閉,遠離塵囂,是超脫逸世、凡塵不染之佳境。行於林間小道,便會油然產生超凡、隱逸之情,是閒暇度假,修心養性的風水寶地。有詩讚曰:“古壁嶙峋跨石臺,悠然盤徑絕塵埃,一溪水色浸臺徑,四面濤聲入玉杯”。

茶馬古道風景區下轄三個單元景區:關山峽谷遊覽區、高城文化體驗景區、川巖景區。關山峽谷以“雄、險”見長,適合探險攀爬體驗,驚險刺激;高城是體驗高山人家民俗民風以及安化茶文化的景區,適合休閒度假,是厭倦城市喧囂的人們可以“讓心放下的地方”;川巖景區景觀秀美奇特,陰涼而幽雅,被人稱作“騎在馬背上的峽谷”,帶給人騎馬觀光的獨特體驗。

摺疊

旅遊指南

摺疊

交通

茶馬古道茶馬古道風景區在思茅(普洱)州普洱(寧洱)縣的那柯里村。可在思茅客運站乘坐開往普洱的班車,票價20元左右。

摺疊

美食

茶馬古道起源於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因康藏屬高寒地區,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區,需要攝入含熱量高的脂肪,但沒有蔬菜,糌粑又燥熱,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不易分解,而茶葉既能夠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熱,故藏民在長期的生活中,創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習慣,但藏區不產茶。

摺疊

客棧

麗江客棧位於海拔二千公尺的麗江束河古鎮,是麗江首家集紅酒館.咖啡靜吧,火塘書屋,3D家庭影院與高檔客房為一體的特色主題客棧,建築風格以納西民族特色結合現代休閒度假酒店理念進行設計,客棧內的十八間客房都是經過現代設計師和古典藝術家專業設計打造的,每間房間都是不一樣的風格,房內設施設備均按照超五星的規格配備[1]。客棧位於,麗江市束河古鎮石蓮寺旁88號(石蓮寺牌坊右側)

摺疊

歷史文化

摺疊

起源介紹

在橫斷山脈的高山峽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帶的叢林草莽之中,綿延盤旋著一條神秘的古道,?這就是世界上地勢最高的文明文化傳播古道之一的“茶馬古道”。其中麗江古城的拉市海附近、大理州劍川縣的沙溪古鎮、祥雲縣的雲南驛、普洱市的那柯里是保存較完好的茶馬古道遺址。

茶馬古道起源於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因康藏屬高寒地區,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區,需要攝入含熱量高的脂肪,但沒有蔬菜,糌粑又燥熱,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不易分解,而茶葉既能夠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熱,故藏民在長期的生活中,創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習慣,但藏區不產茶。而在內地,民間役使和軍隊征戰都需要大量的騾馬,但供不應求,而藏區和川、滇邊地則產良馬。於是,具有互補性的茶和馬的交易即“茶馬互市”便應運而生。這樣,藏區和川、滇邊地出產的騾馬、毛皮、藥材等和川滇及內地出產的茶葉、布匹、鹽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橫斷山區的高山深谷間南來北往,流動不息,並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日趨繁榮,形成一條延續至今的“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是一個有著特定含義的歷史概念,它是指唐宋以來至民國時期漢、藏之間以進行茶馬交換而形成的一條交通要道。具體說來,茶馬古道主要分南、北兩條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滇藏道起自雲南西部洱海一帶產茶區,經麗江、中甸(今天的香格里拉縣)、德欽、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衛藏地區。川藏道則以今四川雅安一帶產茶區為起點,首先進入康定,自康定起,川藏道又分成南、北兩條支線:北線是從康定向北,經道孚、爐霍、甘孜、德格、江達、抵達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北線),再由昌都通往衛藏地區;南線則是從康定向南,經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貢至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南線),再由昌都通向衛藏地區。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言只是茶馬古道的主要幹線,也是長期以來人們對茶馬古道的一種約定成俗的理解與認識。事實上,除以上主幹線外,茶馬古道還包括了若干支線,如由雅安通向松潘乃至連通甘南的支線;由川藏道北部支線經原鄧柯縣(今四川德格縣境)通向青海玉樹、西寧乃至旁通洮州(臨潭)的支線;由昌都向北經類烏齊、丁青通往藏北地區的支線,等等。正因為如此,有的學者認為歷史上的“唐蕃古道”(即今青藏線)也應包括在茶馬古道範圍內。也有的學者認為,雖然甘、青藏區同樣是由茶馬古道向藏區輸茶的重要目的地,茶馬古道與"唐蕃古道"確有交叉,但"唐蕃古道"畢竟是另一個特定概念,其內涵與“茶馬古道”是有所區別的。而且甘、青藏區歷史上並不處於茶馬古道的主幹線上,它僅是茶葉輸藏的目的地之一。“茶馬古道”與“唐蕃古道”這兩個概念的同時存在,足以說明兩者在歷史上的功能與作用是不相同的。

歷史上的茶馬古道並不只一條,而是一個龐大的交通網絡。它是以川藏道、滇藏道與青藏道(甘青道)三條大道為主線,輔以眾多的支線、附線構成的道路系統。地跨川、滇、青、藏,向外延伸至南亞、西亞、中亞和東南亞,遠達歐洲。三條大道中,以川藏道開通最早,運輸量最大,歷史作用較大。本文僅就川藏茶馬古道論述,它道則非本文所及。

茶馬古道中的滇、藏路線是:西雙版納-普洱-大理-麗江-香格里拉-德欽-察隅-邦達-林芝-拉薩。到達拉薩的茶葉,還經喜馬拉雅山口運往印度加爾各達,大量行銷歐亞,使得它逐漸成為一條國際大通道。這條國際大通道,在抗日戰爭中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際,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摺疊

歷史發展

據史料記載,中國茶葉最早向海外傳播,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當時中國商人在與蒙古毗鄰的邊境,通過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輸出茶葉。隋唐時期,隨著邊貿市場的發展壯大,加之絲綢之路的開通,中國茶葉以茶馬交易的方式,經回紇及西域等地向西亞、北亞和阿拉伯等國輸送,中途輾轉西伯利亞,最終抵達俄國及歐洲各國。

從唐代開始,歷代統治者都積極採取控制茶馬交易的手段。唐肅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至千年元年,在蒙古的回紇地區驅馬茶市,開創了茶馬交易的先河。北宋時代,茶馬交易主要在陝甘地區,易馬的茶葉就地取於川蜀,並在成都、秦州(今甘肅天水)各置榷茶和買馬司。元代時,官府廢止了宋代實行的茶馬治邊政策。到了明代,又恢復了茶馬政策,而且變本加厲,把這項政策作為統治西北地區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明太祖洪武年間,上等馬一匹最多換茶葉120斤。明萬曆年間,則定上等馬一匹換茶三十篦,中等二十,下等十五。明代文學家湯顯祖在《茶馬》詩中這樣寫道:“黑茶一何美,羌馬一何殊。”“羌馬與黃茶,胡馬求金珠。”足見當時茶馬交易市場的興旺與繁榮。至清代,茶馬治邊政策有所鬆弛,私茶商人較多,在茶馬交易中則費茶多而獲馬少。清朝雍正十三年,官營茶馬交易制度終止。 茶馬交易治邊制度從隋唐始,至清代止,歷經歲月滄桑近千年。在茶馬市場交易的漫長歲月裡,中國商人在西北、西南邊陲,用自己的雙腳,踏出了一條崎嶇綿延的茶馬古道。

所謂茶馬古道,實際上就是一條地道的馬幫之路。茶馬古道的線路主要有兩條:一條從四川雅安出發,經瀘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藏拉薩,再到尼泊爾、印度,國內路線全長3100多公里;另一條路線從雲南普洱茶原產地(今西雙版納、思茅等地)出發,經大理、麗江、中旬、德欽,到西藏邦達、察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達、拉薩,然後再經江孜、亞東,分別到緬甸、尼泊爾、印度,國內路線全長3800多公里。在兩條主線的沿途,密佈著無數大大小小的支線,將滇、藏、川“大三角”地區緊密聯結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地勢最高、山路最險、距離最遙遠的茶馬文明古道。在古道上是成千上萬辛勤的馬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風餐露宿的艱難行程中,用清悠的鈴聲和奔波的馬蹄聲打破了千百年山林深谷的寧靜,開闢了一條通往域外的經貿之路。在雪域高原奔波謀生的特殊經歷,造就了他們講信用、重義氣的性格;鍛鍊了他們明辨是非的勇氣和能力。他們既是貿易經商的生意人,也是開闢茶馬古道的探險家。他們憑藉自己的剛毅、勇敢和智慧,用心血和汗水澆灌了一條通往茶馬古道的生存之路、探險之路和人生之路。歷史已經證明,茶馬古道原本就是一條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馬幫每次踏上征程,就是一次生與死的體驗之旅。茶馬古道的艱險超乎尋常,然而沿途壯麗的自然景觀卻可以激發人潛在的勇氣、力量和忍耐,使人的靈魂得到昇華,從而襯托出人生的真義和偉大。不僅如此,藏傳佛教在茶馬古道上的廣泛傳播,還進一步促進了滇西北納西族、白族、藏族等各兄弟民族之間的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增進了民族間的團結和友誼。沿途上,一些虔誠的藝術家在路邊的岩石和瑪尼堆繪製、雕刻了大量的佛陀、菩薩和高僧,還有神靈的動物、海螺、日月星辰等各種形象。那些或粗糙或精美的藝術造型為古道漫長的旅途增添了一種精神上的神聖和莊嚴,也為那遙遠的地平線增添了幾許神秘的色彩。從久遠的唐代開始,直到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滇藏、川藏公路的修通,歷經歲月滄桑一千餘年,茶馬古道就像一條大走廊,連接著沿途各個民族,發展了當地經濟,搞活了商品市場,促進了邊貿地區農業、畜牧業的發展。與此同時,沿途地區的藝術、宗教、風俗文化、意識形態也得到空前的繁榮和發展。

如今,在幾千年前古人開創的茶馬古道上,成群結隊的馬幫身影不見了,清脆悠揚的駝鈴聲遠去了,遠古飄來的茶草香氣也消散了。然而,留印在茶馬古道上的先人足跡和馬蹄烙印,以及對遠古千絲萬縷的記憶,卻幻化成華夏子孫一種崇高的民族創業精神。這種生生不息的拼搏奮鬥精神將在中華民族的發展歷史上雕鑄成一座座永恆的豐碑,千秋萬代閃爍著中華民族的榮耀與光輝。

●舊時,昌都溝通外地的人畜小道,是由人畜長期行走自然形成的。

●公元7世紀,吐蕃在青藏高原崛起。唐初,吐蕃南下,在中甸境內金沙江上架設鐵橋,打通了滇藏往來的通道。 ●宋代,“關陝盡失,無法交易”,茶馬互市的主要市場轉移到西南。

●元朝,大力開闢驛路、設置驛站。

●明朝繼續加強驛道建設。

●清朝將西藏的郵驛機構改稱“塘”,對塘站的管理更加嚴格細緻。

●清末民初,茶商大增。

●抗日戰爭中後期,茶馬古道成為大西南後方主要的國際商業通道。

●1950年前的昌都成為藏東的商貿中心。

●茶馬古道歷史線路主要有三條:即青藏線(唐著古道)、滇藏線和川藏線。

●滇藏線茶馬古道出現在唐朝時期,它大致與今滇藏公路相近似,即從今雲南大理出發,北上至劍川,再北上到麗江,過鐵橋城繼續沿江北上,經錛子欄至聿賚城,前行到鹽井,再沿瀾滄江北上至馬兒敢(今西藏芒康)。左貢,分兩道前往西藏:一道經由八宿邦達、察雅到昌都;一道徑直由八宿至波密,過林芝前往拉薩。

●歷史上滇藏線茶馬古道有三條道路:一條由內江鶴麗鎮汛地塔城,經過崩子欄、阿得酋、天柱寨、毛法公等地,至西藏;一條白劍川協汛地維西出發,經過阿得酋、再與上一條道路相合至西藏;一條由中甸出發,經過尼色落、賢島、崩於欄、奴連奪、阿布拉喀等地至西藏。其主要通道即與今滇藏線接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