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宿其實不用來算命的,而是古代對恆星的區分!

中國古代輝煌的測天成就。早在五六千年以前,中國先民就開始把天體黃道、赤道附近的恆星分為28個星區,每個星區各取一星為主,稱為二十八宿。中國印度、阿拉伯、埃及巴比倫的古天文學中都有二十八宿,而形成最早的是中國。大約在春秋以後,中國二十八宿經中亞傳人印度,再傳人波斯、阿拉伯等地。

星宿其實不用來算命的,而是古代對恆星的區分!

二十八星宿

除二十八宿之外, 中國對其他恆星的觀測也對世界天文學有很多重大貢獻。戰國天文學家石申著《天文)8卷)後世尊稱為《石氏星經》),除二十八宿距星之外,還記錄了121顆恆星的赤道座標位置。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比希臘天文學家依巴谷於公元前2世紀測編的西方最早的星表早200年。石申用的赤道座標系,歐洲直到公元1598年,才在第谷所制渾儀中首次採用,並“被公認為文藝復興時期天文學上最偉大的技術進步之一”國。

星宿其實不用來算命的,而是古代對恆星的區分!

《石氏星經》

秦漢以前,中國就有了星圖。

三國陳卓畫的星圖已有恆星283組、1464顆。今存著名的蘇州石刻天文圖,為1190年據宋元豐年間(公元1078- 1085年)的觀測結果所繪,上有恆星1434顆。歐洲在文藝復興之前觀測的恆星數僅為1022顆。

星宿其實不用來算命的,而是古代對恆星的區分!

蘇州石刻天文圖

唐代最有成就的天文學家一行和尚創制黃道遊儀以觀測日、月、五星的位置和運動情況,最早發現了恆星位置移動的現象,比英國天文學家哈雷1718年提出恆星自行的觀點早近1 000年。他發起在全國24個地方測量北極高度和冬夏二至、春秋.分的日影長度,並設計了一種名為“復矩圖”的儀器,這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進行的第一次子午線實測。

星宿其實不用來算命的,而是古代對恆星的區分!

黃道遊儀

1276年郭守敬更在廣東至高麗,西至滇池,南逾朱子崖,北盡鐵勒”(《元史》卷164《郭守敬傳》)的廣袤地域內設立了26個觀測所,進行了一次空前規模的天文觀測,其中測定黃赤交角和二十八宿距度的數據精確度,都代表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水平。

由此,我國古代的天文成就卓著,遠遠領先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