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雪峯:清遠農村的資金整合

贺雪峰:清远农村的资金整合

2014年開始,廣東清遠市開始進行農村綜合改革試點,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是對涉農資金進行整合,在村莊層面,就是將一卡通發放到戶的農業綜合補貼與生態公益林補貼,通過村民同意整合成村莊公共工程和公益事業建設資金,從而提高村莊組織能力,以應對農民生產生活各種事項所需。與土地整合一樣,清遠市幾個進行試點的鄉鎮都十分順利地在自然村一級完成了資金整合,具體地,就是各自然村召開戶長會議,經戶長同意簽字,將上級發放到戶的農業綜合補貼和生態公益林補貼,由銀行代扣到自然村經濟社的賬戶上。調研的英德市九龍鎮和西牛鎮,除極個別例外(因為農戶都已進城,無法召集到村民開會),絕大多數自然村都已由村民籤代扣協議,並按了指模,自然村一級以此協議和戶主身份證複印件到銀行辦理完畢代扣手續。陽山縣江英鎮各自然村也已召開戶長會議並簽了代扣協議,但銀行比較謹慎,逐戶複核,到我們調研時的2016年3月,全鎮才有三個自然村完成逐戶複核的任務。

贺雪峰:清远农村的资金整合

一卡通發放到戶的農業綜合補貼改革,議了很多年都沒有任何改變。這個議主要是基層在議,認為農業綜合補貼既不能讓農民增加收入,又沒有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不發的話似乎不好,發又不起什麼作用,基層一般建議將這個直接發放到戶的農業綜合補貼留在村一級做公共工程和公益事業,為村民生產生活服務,就可以發揮比較大的作用。以一畝100元計算,一個行政村一般二三千人,三四千畝土地,就有三四十萬元的農業綜合補貼,這個補貼比通常一般農業型地區行政村一年所有財政補貼資金高了好幾倍,因此可以做不少的事情。中央一直猶豫,是因為給農民好處不能做減法,農業綜合補貼既然已給了農民,就不好再收回來給到村裡,事實上,近年來,中央給到農業的補貼開始向大戶傾斜,2015年一號文件甚至提出將給到農民的農業綜合補貼的20%扣出轉移到大戶。

清遠農村綜合改革以自然村為單位進行涉農業金整合,將發放到農戶的農業綜合補貼和生態公益林補貼通過農民自願轉化為自然村的公共經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為有了這筆公共經費,自然村就可以議事,就可以針對村民生產生活所需進行建設,這個建設勢必又會提高自然村的組織能力,帶動農戶投資投勞改變自己的生產生活環境,自己動手建設自己的美好生活。

贺雪峰:清远农村的资金整合

自然村是熟人社會,也就是人民公社時期的生產隊,行政村下面的村民組,是集體土地的所有者,村民共同居住,共同生活,無論是生產還是生活都有相同的利益訴求。有了一筆進行村莊建設的公共經費,尤其是從發到農戶的農業綜合補貼扣出的公共資金,這筆經費就一定可以最準確地用到該用的地方,因為村民的公共品需求偏好可以最為準確地表達出來。在熟人社會中使用這筆公共經費,一定不會有人敢浪費,更不會有人敢於貪汙了。相反,因為是村莊自己的錢,如何將錢用到刀刃上,如何進行工程建設,就一定會是最合理、最節省、最高效率的了。在經費的使用過程調動村民自己的投勞投資也就相對容易。這樣一來,中央給到農民農業綜合補貼的錢下去了,通過自然村的資金整合及公共工程和公益事業建設,不僅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改善了,而且農民組織動員能力大幅度提高了。這樣的資金整合當然也就太好了。

清遠市農村之所以可在自然村一級很輕鬆地進行資金整合,與清遠市自然村一級的宗族組織有關。清遠市幾乎所有自然村都是宗族性的單姓村,建國前,所有宗族都建有宗祠,都有宗族公產尤其是土地,改革開放以後,清遠市絕大多數自然村都重建或維修了宗祠,而重建或維修宗祠都要成立由各房代表組成的建祠委員會,向村莊男丁收錢建宗祠。幾乎不會有村民會拒絕交建祠堂的丁費。正是宗族的認同和行動能力使得清遠市以自然村為基礎進行的涉農資金整合十分順利,並且,借整合的資金調動起農民投入建設自己村莊的動力。

以自然村為單位的宗族組織不僅是清遠農村可以順利進行涉農資金在自然村一級整合的原因,而且正是有了宗族認同,被整合起來的資金可以最大限度地在村莊建設中發揮作用。英德九龍鎮樓仔自然村,村民借整合起來的公共經費組織村民投入勞動,對自然村的外部生活環境進行了徹底的改造,包括修建進村公路、綠化、建籃球場,等等,一年多時間,僅僅村民投勞即超過4000個工,按每個勞力每天80元計算,投勞摺合為錢即達32萬元,而樓仔自然村只有400多人,每年整合的涉農經費也才3萬多元。僅僅一年多時間,樓仔村的面貌就發生了驚人變化,而所有這些都沒有國家的任何投入,甚至沒有村民的資金投入,而只是將村民農閒時間動員起來出了4000個義務工。

陽山縣江英鎮涇面自然村也早在2008年即將農業綜合補貼進行整合,用於修建進村公路和自然村文化活動中心。涇面村只有45戶,260人,因為涇面村交通不便,絕大多數農戶都已經搬出到外面買房或建房。經過全村村民的同意,涇面村將農業綜合補貼和生態公益林補貼集中起來,每年有5萬元左右,2010年開始動工修建村文化活動中心,但只打了地基就停工了,因為進村公路太差,建築材料無法運進來。涇面村轉而開始修進村公路,2012~2013年兩年時間,涇面村爭取到上級補貼的15萬通村公路建設經費,以整合的涉農資金12萬元作為村民自籌資金,順利修好了1.2公里的進村公路。接著再修村文化活動中心,到2015年村文化活動中心順利竣工,共花30多萬元,成為涇面自然村最好的建築,也成為全村辦紅白事的最佳場所。每年清明前一天,全村45戶戶主無論是在哪裡都會趕回來開會商議村中各項大事。據主持涇面村文化活動中心的同志講,涇面村目前仍然欠施工隊9萬元,政府也給了涇面村8萬元獎補。因為有整合的公共經費,雖然絕大多數農戶都已搬出涇面村,涇面村卻仍然顯得有些生機。目前涇面自然村正在進行土地整合,試圖將農戶土地整合起來形成適度規模經營,從而不僅避免土地拋荒,而且要讓土地產生效益。

從全國來講,因為缺少聚族而居的宗族組織的動員能力,其他地區未必能有清遠農村自然村一級動員所有村民同意將國家直補到戶的農業綜合補貼由村社代扣的能力。一戶不同意,很快就戶戶不同意了。村社集體強扣就嚴重違反了國家政策。不強扣,村社集體就無法整合直補到戶的資金,也就無法利用這個整合起來的資金進行村莊建設。

現在的問題是,國家為什麼要設計這樣的幾乎無效的直補到戶的農業綜合補貼,而真正支持村社一級進行建設的經費卻幾乎沒有。我一再說過將自上而下的國家資源在村社一級與農民自下而上的對公共品需求的偏好結合起來,不僅可以最為有效地最為準確地建設農民生產生活必需公共品,而且可以提高農民的主體性與主動性,可以提升農村基層的組織能力。國家轉移到村社的公共資源可能撬動的是農村社會內生的活力和組織能力。清遠市農村資金整合實踐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2016年4月9日晚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