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家族》:狄更斯的心靈雞湯救不了當代「霧都孤兒」

電影開場,瘦弱的祥太在強作鎮定的治的掩護下,使出了並不怎麼高明的偷竊伎倆。在他稚嫩的臉上與不知所措的小動作中,看不到緊張和恐懼,只有對未來生活的迷茫。眼前這位少年的形象,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狄更斯筆下的“霧都孤兒”。同為無父無母的可憐兒童,同為生活在社會底層的邊緣人,同樣被迫成為一名小偷,祥太和奧利弗退斯特的人生走向頗為相似。在《霧都孤兒》的結尾,奧利弗經歷千辛萬苦終於和家人團聚,重獲幸福人生。在《小偷家族》末尾,祥太也告別了曾經共同生活的治,毅然決然地坐上了巴士。可等待祥太的,會不會是大團圓結局?抑或是另一段悲慘生活的開始?沒有人能說得清。

《小偷家族》:狄更斯的心灵鸡汤救不了当代“雾都孤儿”

電影《小偷家族》劇照

在狄更斯看來,奧利弗能夠重獲幸福,是因為世間的愛總能戰勝暴力和犯罪。在小說的最後一頁,作者寫道,“誰要是沒有強烈的愛,誰要是沒有仁愛之心,誰要是對以慈悲為準則、以關懷一切生靈為其偉大特徵的上帝不感恩戴德,誰就絕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這是《霧都孤兒》的主旨,也是貫穿於狄更斯寫作生涯的重要思想。在他的代表作《雙城記》中,狄更斯就態度鮮明地指出,暴力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而理性與寬容,善良和愛才能建立起一個和平與和諧社會。

那麼,祥太的悲慘遭遇,是因為是枝裕和的電影中缺少善良和愛嗎?相信熟悉其作品的觀眾,都不會這麼認為。《無人知曉》《步履不停》《比海還深》《海街日記》……一路走來,是枝裕和的鏡頭語言裡,總是洋溢著平靜與溫情。在《小偷家族》中,兩場戲完美繼承了其藝術風格。一是毫無血緣關係的一家人湊在屋簷下,欣賞著根本看不到的煙火表演。二是眾人還在海邊手挽著手嬉戲,樹木希林飾演的奶奶坐在一旁,喃喃自語道:謝謝你們了。

如果電影在此處戛然而止,《小偷家族》就將成為一碗溫暖的雞湯。六位年齡身份背景均不相同的社會邊緣人組成了臨時家庭,通過互相扶持找回了人間的溫情,這絕不是是枝裕和想要帶給觀眾的主題。其實,影片前半段的眾多伏筆已經顯示出,看似親密的“小偷家族”內部佈滿了裂痕。比如,治說服祥太不要去學校的理由是,“不會在自家學習的人才去上學”。這句十足的謊言,足以將這對假父子間的溫情脈脈撕扯得粉碎。又如,亞紀依偎在奶奶身邊的畫面看似美好,那邊廂奶奶卻每月通過亞紀私生女的身份攫取3萬日元。毋寧說,支撐“小偷家族”的不是表面上的溫情,而是無處不在的利益關係。

《小偷家族》:狄更斯的心灵鸡汤救不了当代“雾都孤儿”

《小偷家族》中的祥太

是枝裕和與狄更斯對於社會、人性的不同理解,正在於此。在《霧都孤兒》中,無論身處何種窘境,奧利弗始終保持著善良、勇敢、大度的可貴品格,並因此逆轉人生。但在是枝裕和看來,撇開現實生活環境而空談品格,無疑是耍流氓。“小偷家族”中的成員,無法用簡單的好與壞、善與惡來衡量。一方面,他們收養孤苦伶仃的小女孩友理,讓她收穫短暫的幸福。另一方面,治終究還是讓友裡幹起了盜竊的勾當,若長此以往,她的人生絕不會有希望可言。“小偷家族”中的每一位成員,都有善良的一面,可為何他們卻不得不作惡?是枝裕和將矛頭直指沒有為“小偷家族”提供過絲毫幫助的社會。

《小偷家族》:狄更斯的心灵鸡汤救不了当代“雾都孤儿”

電影《霧都孤兒》劇照

這又是狄更斯必定不願同意的看法。在《雙城記》中,狄更斯有意將革命者描寫成嗜血、暴力的形象。因為在他看來,改造社會遠不如改造人心來得重要。《霧都孤兒》雖不乏批判現實的力量,但作者還是將奧利弗的悲慘遭遇歸咎於賽克斯和費金等惡徒,而非壓榨窮人的不平等社會。狄更斯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大概仍然是在困境中不忘發揚人文主義精神的大衛·科波菲爾。可當祥太終於向治坦承,他是“故意”被抓住時,無異於給狄更斯先生潑上了一盆冷水。這位當代的“霧都孤兒”很清楚,偷竊永遠不會給他帶來幸福,哪怕他的“父親”治給予他的是百分百的真情真意。所謂的善良與溫情,在社會的碾壓之下顯得不堪一擊。

在《小偷家族》的結尾,祥太乘著巴士向充滿未知的生活前行,兜兜轉轉終於回到原生家庭的友理百無聊賴地玩著石頭,處境一點也沒有得到改善。她努力攀爬上欄杆,向遠方眺望。她究竟看到了什麼?沒有人知道,包括是枝裕和。如果這些不幸的孩子生活在狄更斯的文學世界中,這位善良的先生一定會為他們安排數不清的“霧都孤兒”式機緣巧合,回到失散多年的中產階級父母身邊,重獲幸福。是枝裕和沒法和狄更斯一樣,為大家講述一個動人的童話故事,更沒法為祥太和友理安排一個確定的結局。因為他們的命運,從來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小偷家族》:狄更斯的心灵鸡汤救不了当代“雾都孤儿”

《霧都孤兒》書封

觀眾對電影的結束毫無心理準備,當片尾字幕猛然浮現在大熒幕上時,人們思緒萬千,久久不能平靜。或許,這正是是枝裕和想要達到的目的。或許,我們更願意生活在狄更斯筆下。因為在那裡,人們總是能輕鬆地分辨善惡,尋覓到應該遵守的生活準則,還能順帶擁有一個通過個人奮鬥走向成功的夢想。“小偷家族”裡的一家之主治,一直堅信自己在做著正確的事。他撫養著沒有血緣關係的祥太,收留了被親生父母嫌棄的友理,但脆弱的“天倫之樂”被警官的一句問話擊得粉碎:“你為什麼要讓孩子們做小偷?”治喃喃自語:“因為我也沒有什麼可以教給他們的了。”

治,究竟是個擁有愛心的好“父親”?還是一個不負責任、遊手好閒的小偷?迫使他不能正確教育孩子的,到底是自身的缺陷,還是社會的冷漠?是枝裕和不願意像狄更斯先生一樣,語重心長地教育讀者和觀眾,將一個又一個人生哲理娓娓道來,而是不發一言,把問題冷冷地拋給了每一位觀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