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處女作,爲啥是它,原因竟然是主編催稿導致的靈光一閃

金庸處女作,為啥是它,原因竟然是主編催稿導致的靈光一閃

浙江海寧

海寧查氏

1924年2月,浙江省嘉興地區海寧縣袁花鎮,隨著一聲嬰兒的啼哭,一個小生命降生了。他就是一代武俠小說宗師金庸。

海寧,人傑地靈,名人輩出,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著名詩人徐志摩、著名軍事家蔣百里皆出於此。海寧查氏,當地的名門望族,書香門第。祖上名人有明代學者、抗清志士查伊璜,清初翰林院編修、著名詩人查慎行,禮部侍郎查嗣庭(查慎行三弟)。金庸的祖父查文清,光緒年間進士,為人正直,有學問,曾任江蘇省丹陽縣(今丹陽市)知縣,後因著名的“丹陽教案”憤而辭官。當地百姓為了紀念他,後曾修建“退思祠”。

金庸父親查樞傾,是一個大學畢業生,受過西方教育,比較開明,到他這一代查家已經家道中落,但讀書的家風沒有丟,祖上更是留下了豐厚的藏書,“查氏藏書”在浙江一帶頗有名氣。金庸的母親讀過私塾,詩書達理,喜弄詩文。金庸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薰陶。

金庸處女作,為啥是它,原因竟然是主編催稿導致的靈光一閃

金庸大俠

金庸的學生時代

金庸,原名查良鏞,在兄弟姐妹六人中行二。兒時的他享受著家鄉美麗迷人的海寧潮,聆聽著海寧潮、越地民俗文化、乾隆身世的諸多傳說。年少的金庸聰明、活潑,喜歡讀書,尤其喜歡讀章回體小說和武俠小說。金庸的初中、高中和大學生活正逢日本侵華戰爭,但金庸的學習一直沒有中斷,經常寫寫文章自娛自樂。

金庸初入職場

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二十一歲的金庸憑藉出色的寫作才能開始在報業闖蕩。先後輾轉於杭州的《東南日報》、上海的《時與潮》、上海的《大公報》、香港《大公報》、香港《新晚報》。進入《新晚報》,開啟了金庸的開掛人生,在這裡他結識了兩位影響一生的朋友。一位是當紅的新派武俠小說作家鼻祖梁羽生;另外一位是挖掘出梁羽生和金庸兩位大家的“伯樂”-羅孚。羅孚當時是《新晚報》總編,正是由於他的天才策劃和慧眼識珠,才造就了新派武俠小說的問世和大紅大紫,造就了梁羽生和金庸的人生巔峰。我輩同樣應該感恩羅孚。

1953年,梁羽生的處女座《龍虎鬥京華》在《新晚報》開始連載,一炮而紅,梁羽生霎時紅極武林,號令江湖,宛如屠龍寶刀面世,倚天不出,誰與爭鋒?《新晚報》也因此銷量大增,利潤飆升,令眾多報業同行豔羨不已,紛紛向羅孚和梁羽生拋送橄欖枝。但此時梁公已然是文債高壘,分身乏術。於是各家報社開始“圍剿”羅孚,尤其是當時《香港商報》主編開始了對羅孚的死纏爛打,羅孚萬般無奈之下,向他推薦了金庸。

金庸處女作,為啥是它,原因竟然是主編催稿導致的靈光一閃

書劍恩仇錄問世

1955年,經過慎重考慮,金庸接受了《香港商報》的邀請。金庸曾大量閱讀過古代和近代的武俠小說,且有多年寫作經驗,對自己有信心,內心也想和如日中天的好友梁羽生PK一下。但寫啥呢,怎麼寫呢?此時金庸想起來家鄉海寧,想起了家鄉乾隆身世的傳說.....。

金庸處女作,為啥是它,原因竟然是主編催稿導致的靈光一閃

書劍恩仇錄

金庸初露鋒芒

於是《書劍恩仇錄》問世,每天一篇連載,一直寫到1956年。剛開始讀者反映平平,一個月後讀者和評論家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疑問“金庸是誰,何方神聖?”

金庸的出現,與梁羽生交相輝映,使新派武俠小說更加火爆,開啟了新派武俠小說的黃金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