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修武縣海蟾宮,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牌自己都快保不住了

座落在雲臺山南麓的海蟾宮,始建於金代,因金代邱處機所書“海蟾宮入道歌”而得名。

元、明、清歷代擴建重修後,形成大殿、廣生殿、龍王廟、奶奶廟等一定規模建築群。海蟾宮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簷懸山頂,大額枋與平板枋呈“丁”字形,耍頭正面內幽,形如倒置的羊足,異常奇特,在河南明清時期地方建築少見,系研究古代建築的珍貴資料,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存的海蟾宮大殿座南朝北,當地人又叫“背南宮”。

近側的馬坊泉相傳為劉海蟾的洗丹潭,是中原四大名泉之一,嵇康曾在馬坊泉畔寓居,這裡是竹林七賢樂而忘返之地,當然劉海蟾、邱處機等道教宗師修煉得道之所。

作為中國道教的瑰寶,海蟾宮和馬坊泉均被載入《中國名勝詞典》,有“兩大神奇”之處。

河南修武縣海蟾宮,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牌自己都快保不住了

一奇:“座南面北”的朝向全國少見

天下道觀大多座北朝南,海蟾宮這種座南面北的朝向全國少見。海蟾宮這種獨特朝向,相傳是因劉海蟾結廬在馬坊泉南側,依修煉結廬的朝向所建。但為什麼要面北結廬,應有更深層次原因。馬坊泉的北方是道教名山——雲臺山,雲臺山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真武大帝曾雲臺山茱萸峰修煉成道,因此被稱為“北頂”,與“南頂”武當山遙相呼應,茱萸峰現存供奉真武大帝的玄帝觀,當地民間有三年一次“金頂朝聖”。道教上清派祖師魏華存曾在茱萸峰南側的地母紫虛洞修行,撰《黃庭經》,創三黃庭丹田學說,成為道教修煉的重要理論基礎。劉海蟾面北結廬,一方面,有朝拜雲臺山上成道的玄武大帝、魏華存等先祖之意,另一方面,還與道教北斗星辰崇拜有關。北方在五行中屬水,稱玄武,有接近北極星的北斗七星,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等七顆星組成。《晉書·天文志》說:“北斗七星在太微北,七政之樞機,陰陽之元本也。故運乎中天而臨制四方,以建四時而均五行也。”北斗星辰崇拜對於道教中人而言,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它與人間生死大事緊密關聯,“北斗居天之中,為天之樞紐,斡運四時,凡天地日月五星列曜六甲二十八宿諸仙眾真,上自天子下及黎庶,壽祿貧富,生死禍福,幽冥之事,無不屬於北斗之總統也。人若誠心啟祝,叩之必應。”北斗星辰是專司人間壽數的,芸芸眾生的壽夭長短死生大事由其定奪。道教專門有拜北斗的科儀,寄託了道門中人美好的長生的理想。道教大量運用北斗七星的視覺符號來建構其宇宙觀,如以北斗、七星圖案的七星旗,與太極圖一樣也是道門的一個重要標誌。現存道教神符和靈圖的種類很多,大量帶有北斗星圖視覺象徵符號;道門使用的令牌、法尺、法劍等法器上也常常刻以北斗之類的星象符號。道教通過星辰視覺符號的形式,以無限的宇宙來衡量自己的力量,從而認識到了自身的無限性。

河南修武縣海蟾宮,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牌自己都快保不住了

二奇:神奇的“三足金蟾”、“蝦跳石”

全國各地有多種版本的“劉海戲金蟾傳說”,如陝西戶縣、湖南常德等地廣為流傳的花鼓戲《劉海戲金蟾》、《劉海砍樵》等,但修武縣則是“劉海戲金蟾傳說”的最原始、最正宗的發源地,已被列為焦作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傳,馬坊泉中有隻千年三足金蟾,被劉海收服後,跟隨劉海四處吐錢,劉海因此被稱為散財童子,尊為文財神,號海蟾子。目前,在海蟾宮大殿內劉海腳下就塑著一尊三足金蟾。二修武縣博物館現存一尊清代劉海戲金蟾的瓷像:劉海腳踏三足金蟾,鶴髮童顏,色澤鮮豔,栩栩如生。

據馬坊村的當地老人回憶,以前在泉中確實看到過三足金蟾。現代生物學研究表明,三足金蟾是由於金蟾在發育過程中,受物理、化學或生物因素影響,導致基因變化,造成的特異類型。馬坊泉以前水質相當清冽,極有可能存在過三足金蟾活體。

古人認為三足金蟾是聚財、鎮財、不流失財的神獸,得之可致富,寓意財源興旺,幸福美好。直至當今社會,金蟾作為旺財的風水之物也被企業、店鋪所廣為使用。令人驚奇的是最近幾年,在安丘、大慶等地都發現了三足金蟾的活體,與海蟾宮的三足金蟾雕塑一般無二。

“蝦跳石”是海蟾宮大殿門檻下的一條青石,石上有一蝦形圖案,每到雨季,空氣溼潤時,此蝦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大概是蝦的化石遺蹟。

河南修武縣海蟾宮,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牌自己都快保不住了

不過遺憾的是,這樣一個歷史悠久的神奇地方,雖然是掛牌保護的省級文物,但由上面拍攝於不同時候的“第一張”和“第三張”照片的對比來看:這個省級保護牌好像連自己都快保不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