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利降溫背後的融資邏輯

套利降温背后的融资逻辑

中經金融:follow me!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國家外管局加大了對外匯業務的管控,嚴查資產外逃、資金套利等違規行為。在近期披露的一系列外匯違規案件中,廣州銀行、韓亞銀行、天津銀行等5家商業銀行因內保外貸業務違規遭重罰,該項業務也再次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據《中國經營報》記者瞭解,在“走出去”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下,中國企業海外融資需求旺盛,融資規模增長迅速。然而,在監管趨嚴、銀行審查謹慎和市場套利空間縮窄的情況下,資金通過內保外貸的套利投機行為正在降溫。

央行決定自2018年8月6日起,將遠期售匯業務的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從0調整為20%,維護外匯市場平穩運行。

套利利差收窄

“如今通過外匯單純做套利的情況很少了。”華夏銀行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僅僅為了利差收益的內保外貸業務,可能不再有銀行願意接單。

然而,在2017年之前,內保外貸業務作為傳統跨境業務受到了資金的熱捧。部分企業通過該項業務在國內銀行定存和國外銀行貸款上“吃”利差,長期套取所謂的無風險收益。

該人士對記者表示,之前國內3年期的定存利率能夠接近年化4%,而國外銀行貸款利率卻不到2%。通過內保外貸業務,企業在利差上就有2%以上的套利空間。同時,境外資金能夠再通過結售匯方式進入國內,資金用於購買銀行理財或信託。此外,較長時間的人民幣升值會給企業帶來更高的匯率波動收益,甚至少數企業還會通過質押和結售匯實現槓桿操作。

“通過內保外貸,資金實現的匯差加利差綜合收益能夠達到9%,這也吸引了一部分資金依賴政策漏洞進行投機。”上述人士稱。

實際上,商業銀行此前對內保外貸業務也是情有獨鍾。銀行能夠通過可觀的保證金實現存款的衝規模,並賺取一部分的中間業務收入。況且,該項業務並不佔用銀行的信貸規模,這讓該項業務存在做大的可能。

然而,該項業務的套利空間正在收窄。平安銀行人士向記者透露,“目前國內商業銀行的存款利率經過了多次下調,3年期的定期存款年化利率為2.75%,較之前下降了1%以上。國外商業銀行貸款利率根據銀行的不同有差異,但是綜合貸款年化利率也有上升。”

該人士認為,境內外利差的變動讓套利空間縮小了不少,甚至不能對沖匯率帶來的風險。更重要的是,外管局對於外匯業務的監管如今已是高壓態勢,尤其明確了銀行審查責任後,銀行業務流程上也更加謹慎。“以前,內保外貸是一些股份制銀行、地方城商行衝規模的利器,現在只有國企或者央企在海外有業務需求的才會做,單純套利的少了很多。”

聚焦貿易背景

在中國企業“走出去”和“一帶一路”倡議推進下,跨境併購規模的增長帶動了融資的需求。

據湯森路透發佈的報告,今年上半年,中國企業跨境併購規模達766億美元,同比增長46%。併購標主要集中在能源、電力、製造等行業。其中,對歐洲企業的跨境併購在上半年同比增加一倍,達到454億美元。

“2017年是一個分水嶺。此前中企的海外併購大多在房地產、酒店、影視娛樂領域,而今這些領域的併購佔比大幅減少,製造業、高端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大消費在逐漸替代。”上述平安銀行人士表示,外管局發文明確支持正常內保外貸業務,打擊的是投機套利的行為。

事實上,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餘永定與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餘明此前聯合撰寫的《內保外貸的資產轉移隱憂》一文中,對部分企業可能會利用內保外貸的通道轉移境內資產表示擔憂,在業內引起了強烈反響。不論是境內銀行還是境外的銀行,在辦理內保外貸業務時均存在重視“信用風險”而相對忽視“合規風險”的現象。

據瞭解,在對外直接投資受限的情況下,內保外貸確實能夠實現資金的“間接出海”,不少企業運用內保外貸套利,導致外匯儲備的減少。事實上,國內外匯儲備確實在近年減少較快,2017年1月外匯儲備甚至跌破了3萬億美元,資金大規模流出明顯,該現象也引起了監管方面的高度重視。

“不管是轉移資產、違規套利,都是不具備真實的貿易背景。所以,監管加大了內保外貸業務的貿易背景審查,而銀行在其中起到了比較關鍵作用。”一家券商分析師稱,銀行不僅要考慮到履約的傾向性,更要抵擋住存款和收入的誘惑。

該分析師認為,在內保外貸業務中,商業銀行通常重視的是融資主體的信譽和履約的可能性,對於境外貸款資金的流向缺少有效監督,也沒有相關監督措施。這就導致沒有真實貿易背景的企業能夠實現投機。“外管局時下要求銀行對各方面要審查,加大了對資金用途的監控。”

從外管局披露的5家銀行內保外貸違規案來看,多數是缺乏真實貿易背景的,而銀行在其中也沒有盡到審查義務,這無形中增加了資產外逃和資金套利的可能性。

“如今很多情況是企業拿著境外的審批單,在境內找有額度的商業銀行,銀行對於企業貸款資金的用途還能有所瞭解。以前先走國內銀行的擔保程序,很難了解企業貸款資金的用途。”上述華夏銀行人士稱。

值得關注的是,在境外融資需求較旺盛的情況下,不少中資銀行也加大了境外的佈局,放貸規模也呈現爆發式增長。

國際金融協會的數據顯示,自2010年以來,中國銀行業跨境放貸規模增長超過5 倍,到2017年底規模已經達到了6300億美元。 這些貸款多數是配合國內企業“走出去”和“一帶一路”建設的。

此外,商業銀行在境外的佈局還體現在網點上。監管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有10家中資銀行在26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68家一級機構,其中包括18家子行、40家分行和10家代表處。從機構類型看,3家政策性銀行和5家大型商業銀行仍是海外佈局的主力軍。在融資規模方面,過去3年中資銀行業機構共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相關項目近2700個,累計授信近4000億美元,發放貸款超過2000億美元,相關貸款餘額約2000億美元。

中經金融是《中國經營報》旗下專注財經領域新聞的公眾號,內容覆蓋銀行、保險、券商、基金、交易所等多個金融行業,每天多條原創,旨在為讀者提供有價值的內容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