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流傳了八百年的瑤族曲藝奇葩,你肯定沒見過

瑤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它被稱為中國少數民族的活化石。瑤族先祖崇拜自然,所以在一代又一代的歷史傳承中,逐漸發展為今天具有鮮明特色瑤族文化。而今天韶山非遺博覽園要帶你去了解的是一個流傳於瑤族800年的曲藝奇葩。

這個流傳了八百年的瑤族曲藝奇葩,你肯定沒見過

這個曲藝奇葩指的就是瑤族談笑,“談笑”是湘南瑤族特有的一種民間曲藝形式,流傳常寧、祁陽、新田、桂陽等縣瑤族聚居的地方。談笑為瑤族“坐歌堂”習俗的組成部分。談笑由一人主持。主客雙方歌手從茶歌、酒歌、歷史歌、故鄉歌以對答,其間插入說白和笑料。談笑的曲調,一般以平腔瑤歌“甘宗”(講歌)為主。談笑一般進行一、兩個晚上。如雙方歌逢對手,也有接連五、六個晚上的。湘南瑤民中無傳統戲劇活動,每逢喜慶,便以談笑娛樂。《瞞麻嫡》、《富民政策龍都沙》是在外界有影響的曲目。

2006年,瑤族談笑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常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為保護主體。

這個流傳了八百年的瑤族曲藝奇葩,你肯定沒見過

“瑤族談笑” 具有多樣性、即興性、群眾性的基本特徵,傳承方式多以“口傳心授”為主。以常寧塔山瑤鄉為例,過去的藝人文化程度極低,多系文盲,談笑缺乏文字記載,故而傳承十分艱難。改革開放以後,隨著一些傳承人的相繼去世,加上年輕人對傳統項目敬而遠之,“瑤族談笑” 很多內容面臨失傳,部分內容已經丟失,完整的“瑤族談笑”形式已基本不存在,急需加強保護和挖掘。

2008年,“瑤族談笑”被列為湖南省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保護項目之一。日前,在省、市文化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常寧市文廣新局又在積極籌拍《瑤族坐堂歌》,以電視專題片的形式來記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瑤族談笑”。“瑤族談笑”這一古老的民族民間藝術形式,有如一朵絢麗多姿的瑤山紅杜鵑,在歷經800多年的風霜雨雪之後,再度鶴立雞群,在曲藝園中爭奇鬥豔。

這個流傳了八百年的瑤族曲藝奇葩,你肯定沒見過

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類似於瑤族談笑這種文化記憶已經漸行漸遠,韶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將這些古老的民族民間藝術以嶄新的面貌搬上了舞臺,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基地,每天都有國家級、省級、市級非遺傳承人現場表演,只要你來,就能感受幾千年來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