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调」筑牢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渝北区双凤桥街道调解工作的担当

点击上方“平安渝北”可订阅哦!

「矛调」筑牢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渝北区双凤桥街道调解工作的担当
「矛调」筑牢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渝北区双凤桥街道调解工作的担当

近日,双凤桥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近三年来,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134件,成功调解2133件,成功率达到99.93%,涉案金额达3520.52万元。街道调委会的良好做法和经验接受了市政协领导的巡察指导,吸引了来自上海、河北等省市司法局的考察学习。

「矛调」筑牢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渝北区双凤桥街道调解工作的担当

矛盾调解历来是综治工作的重点,

也是筑牢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双凤桥街道是如何在复杂的局面中脱颖而出,

实现从普通到优秀的蜕变的?

↓↓↓

01

第三方调解室—— 一支矛调“特种兵”

说到老百姓身边最常发生、也是最避免不了的矛盾,就是发生在你我身边的物业纠纷。在双凤桥街道,这一类矛盾随着城镇化加速、农转非小区增多,显得尤为明显。到2015年初,因物业纠纷到街道办事处闹事扯皮的群众甚至有时影响办事处正常的办公,一个接纳群众解决物业纠纷的“第三方调解室”由此产生。

矛调“特种兵”

「矛调」筑牢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渝北区双凤桥街道调解工作的担当

陈泽礼,70岁,原渝北区柳荫法庭庭长,从事了三十多年的民事法律审判工作,在“第三调解室”成立后即加入其中参与调解工作。像他这样德高望重、精通法律、退休赋闲在家的调解员还有好几个,其中有资深法官,有长期从事人事工作的机关人员,也有区劳动监察大队退休干部。

“第三方调解室”作为双凤桥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一支“特种兵”,以公正、依法、中立的第三方立场开展调解工作,自成立以来,受理了疑难复杂纠纷案件390件,树立起了双凤桥街道社会调解的“金字招牌”。

「矛调」筑牢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渝北区双凤桥街道调解工作的担当

调解心得分享

「矛调」筑牢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渝北区双凤桥街道调解工作的担当

城区组代表:苏定全 61岁 退休法官

2015年5月,苏定全作为“第三方调解室”的第一批成员,开辟了物业、邻里纠纷调解这个“战场”。在展开工作之初,他们就对这类纠纷的争执焦点有所耳闻,即小区业主不交物管费。例如,有个小区住户1814家,其中欠费的有200多家,有的入住好多年,从来没交过。

看似简单的行为背后,原因其实很多。为了更好的调解这类纠纷,苏定全和搭档陈泽礼花了近一个月时间走访了辖区所有的小区,其中涉及欠费纠纷的有21个小区、37个物业公司,拖欠物业费共计277.8万元,获得了关于物管纠纷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苏定全说,原因总结起来有四点:

第一

开发商随意改变了房屋结构,埋下了纠纷的隐患;

第二

卖房时候对配套、管理虚假宣传,交房后却不能实现,故业主将对开发商的气撒在物业公司身上;

第三

业委会在管理小区的事宜上财政收支不透明;

第四

物业服务有瑕疵,细节做得不到位。

“说起来,大部分时候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处理不当却会关系到群众的生活质量,邻里关系,甚至酿成群体性事件。”苏定全将物业纠纷的调解用三个字衡量——法、理、情。

「矛调」筑牢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渝北区双凤桥街道调解工作的担当

陈泽礼、苏定全在调解物业矛盾纠纷

先从法律关系上告知业主,缴纳物业管理费的依据;再摆道理,从正面引导,搭建业主和物业公司双方良性沟通的渠道;最后劝大家换位思考、互相理解,在共建和谐邻里关系的大前提下,各自做好自己的分内事。

在调解的同时,苏定全和搭档还认真梳理减少物业纠纷的“良方”。他们认为,物业公司在服务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四勤”:腿勤,多往小区走走看看;眼勤,善于发现问题;手勤,居民来反映问题时要一一记录在案,积极沟通解决;嘴勤,发现不当行为,要及时指出、制止。另外,对保洁、保安人员要多培训,提高职业素质。

「矛调」筑牢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渝北区双凤桥街道调解工作的担当

企业组:田正富 62岁 原区人社局劳动监察大队队长

1995年1月1日,《劳动法》正式实施。次年,田正富参与到原江北区社保局劳动监察大队组建工作中,一做就是21年。2016年5月,田正富从单位退休,此时,他手中还在处理一起涉及100多人的劳资纠纷赔偿案。

从单位退休后,田正富继续以另一个身份——双凤桥街道“第三调解室”调解员介入该起事件。这起“衔接”了田正富两个职业经历的案子最终在他手中得以圆满解决,同时也开辟了“第三调解室”企业类纠纷调解领域。

相比物业纠纷的琐碎,企业纠纷更多的是直接牵涉当事人的经济利益。田正富以第一个案件举例。那是一起因为企业搬迁引起的职工赔偿问题。这类案件也是双凤桥近年来面临的较多的问题。企业搬了,职工的赔偿处理不到位,就把隐患埋在了当地政府眼前。如何解决?在那起案例中,职工一口气列了18项诉求。调解现场,田正富和搭档们用法律一一为他们解答,哪些是合法的、哪些是无理的、哪些是可以通过正当的程序争取的,甚至当场算出他们应得的金额。

“法律”“现场”是田正富在分享自己的调解案例时最常提到的两个词语。也是他做企业组调解的秘诀。“法律”指的是《劳动法》和2009年颁布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多年的劳动监察工作让他对这些条文如数家珍。在做调解工作中,他往往先根据情况将条文套用,给企业和工人一个准确的法律解释,让双方心里都有个定位,然后在视具体情况双方协商。“多得不如少得,少得不如先得”田正富说,这个看似妥协的经验,其实也是在保护工人的利益,落袋为安。其次是“现场”——在现场能解决的问题,不要拖到散会后,一定要当场拍板,一一落定,不留后患。

「矛调」筑牢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渝北区双凤桥街道调解工作的担当

田正富调处重庆市丹翼工贸有限公司欠薪纠纷

一年半来,田正富参与、主导处理劳资纠纷90余件,涉及工人1000多人,涉及金额1600多万。因为多年来处理劳资纠纷的口碑,一些简单的问题到了田正富手中,他甚至直接通过电话通知企业老板就能处理妥当。在处理问题的同时,他还不遗余力的宣传、普及劳动法律法规,尝试通过提高劳资双方的法律常识避免更多纠纷的产生。

「矛调」筑牢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渝北区双凤桥街道调解工作的担当

农村组:周贤权 62岁 原双凤桥街道办征地拆迁工作人员

在走访中,唯一没有见面的是农村组的调解员们。当天下着小雨,但农村组5名调解员们都外出参与征地拆迁工作了。

双凤桥街道主要服务于空港工业园区和保税港区空港新城公司两大开发平台建设发展,轻轨、国道、铁路、棚户区改造无一不涉及征地拆迁,农村组的调解案件“源头”很多。加之街道在2001年、2003年、2010年经历过三次合并、拆分,历史遗留问题较多。

“各种历史遗留问题都会在征地拆迁中体现出来,矛盾集中爆发,涉及各方面的扯皮问题,一定要妥善处理。”周贤权说。2015年之前,周贤权在双凤桥从事征地拆迁工作,对区域内的情况非常了解。退休时恰逢街道征地任务加重,他“无缝对接”的将自己的精力转移到了征地拆迁矛盾调解上来。

「矛调」筑牢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渝北区双凤桥街道调解工作的担当

周贤权在调解征地纠纷

周贤权说,征地拆迁调解与其他矛盾调解一样,关键在法律政策的框架下,以人情、道理感化当事人,最终达成和解。这其中,又有两个细节很关键。一是“吃透”政策。作为调解员,一定要对当地情况熟悉、对政策把握精准。二是处理问题要果断。当群众来咨询时,要用肯定的话语,不要用“考虑下”、“研究下”等模棱两可的词。

虽然偶尔遇着一些激进的当事人找他“拼命”,拿他出气,但62岁的周贤权总是不急不慢的用坚定、温和的语气同他们沟通,慢慢将当事人引到一个正常沟通的气氛中,以达到和解的最终目的。在“第三调解室”的配合下,双凤桥街道的征地拆迁工作一直顺利推进。在前不久的保税港平台拆迁中,他们以速度快、问题少、最先完成任务走在全区前列。

02

司法所——多渠道化解矛盾纠纷

「矛调」筑牢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渝北区双凤桥街道调解工作的担当

吴洪奇

大大小小的社会矛盾产生在普通群众之中,也要让它消弭于群众之中,这正是双凤桥街道做好矛盾调解的诀窍所在:多渠道、多样式的化解社会矛盾。双凤桥街道司法所所长吴洪奇说,除了“第三方调解室”这个创新举措,街道还通过坚持常规试调解、加强融入式调解、强化服务式调解做实、做细矛盾纠纷调解工作。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街道、(村)社区调委会是矛盾纠纷调解的基础所在,这部分工作,关键在“做细、做实”。2016年,全市启动调委会标准化建设,双凤桥街道调委会积极响应,率先试点,通过标准化建设强化调解阵地。每年,街道都会邀请调解专家为辖区119名人民调解员培训,提高他们的调解技能,提升调解工作质量。

2013年10月,由双凤桥街道牵头的一起投资纠纷历时三个多月艰难调解,终于化干戈为玉帛,画上了和解的句号。这起涉及金额达2900多万的案件,聚集了规划、国土、建委、房管、税务、会计师事务所、法律顾问等力量参与调解。在双凤桥街道,这类调解案件成为融入式调解,即指当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专业调解委员会或者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在遇到疑难、棘手的案件时,邀请多部门联动,有效融入各方资源,最终化解矛盾。

「矛调」筑牢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渝北区双凤桥街道调解工作的担当

服务式调解是双凤桥的又一个调解思路——变被动为主动,走出去,主动发现问题、解开心结、服务群众的调解。如今,这一思路在社区纷纷落地,打造出各自的品牌:凤鸣路社区以“法律诊所”为依托,通过“走访收集、分析研判、跟踪落实”三大措施主动出击矛盾纠纷,摸索出“诚心走访、用心倾听、细心诊疗、热心解答、耐心协调、真心回访”的“六心服务工作法”,还以“相约星期四,解解烦心事”为主题,整合社区法官、第三方调解室成员、义务法律顾问、社区志愿者等资源,调解物业纠纷、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矛盾。长翔路社区首创“分类疗法”,将调解员“坐堂”调解、“和事佬”上门服务、“身边好人”用QQ微信群在线劝解有机结合……

03

街道:将调解统筹到综治工作的“棋盘”

双凤桥街道素来有“两大四多”的特征:辖区面积大、工业及经济总量大,人口总数多、重点工程多、历史遗留问题多、矛盾纠纷多。

面对该复杂情况,双凤桥街道却未发生因排查不到位、化解不及时引发的“民转刑”案件、群体性事件或其他有影响的重大事件,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的目标,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双凤桥街道政法书记傅勇说,面对复杂的调解局面,街道事先强化信息收集、研判,将调解工作有机纳入街道综治工作的“棋盘”,变被动为主动,统筹安排。

「矛调」筑牢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渝北区双凤桥街道调解工作的担当

首先是健全队伍,加强信息收集,通过网格员、专职巡逻队、协勤队员的走访打通信息“最后一公里”,让综治人员能够“耳聪目明”,及时了解辖区最新动态,在矛盾形成之初及时介入,甚至消灭在萌芽状态,减少调解人员的工作量。量少了,质自然提升,群众满意度也就跟着提升。

第二是注重预警,及时分析研判。村(居)调委会每周召开研判会,街道每月一次矛盾纠纷联席会,重大节日专题研究。为所有信息、重点人员建立台账,明确工作重点,实行清单管理,再根据轻重缓急分级处理。

在此基础上,佐以丰富的调解方式,让双凤桥街道的调解工作从普通走向了优秀。

「矛调」筑牢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渝北区双凤桥街道调解工作的担当

新闻链接

据悉,双凤桥街道正在筹建环湖雅居社区“518(谐音‘我依法’)法律综合服务超市”。超市共计400平米,分上下两层。一楼为接待大厅,将邀请第三方调解员、派出所、法律顾问等人“坐堂”,解答群众的法律疑问、纠纷;二楼则定期开展法治讲堂、播放法治宣传片、举办各种普法活动,“518法律综合服务超市”预计年底“开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