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四項及其臨牀應用,全面解讀!

凝血四项及其临床应用,全面解读!

全面解讀凝血四項及其臨床應用。

凝血四项及其临床应用,全面解读!

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抗凝治療、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術後抗血小板治療、靜脈溶栓治療都是臨床的重要問題。這些治療藥物應用過量會造成出血,用量不足則達不到預期療效。因此,在應用過程中,必須注意監測出凝血指標,其中最常用的是凝血四項,即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纖維蛋白原(FIB)。

凝血四項

1.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

PT是外源凝血系統較為靈敏和最為常用的篩選試驗。

【參考值】

不同方法、不同試劑檢測的結果有較大差異,必須設定正常對照值。測定值超過正常對照值3秒以上為異常。

【臨床意義】

(1)PT延長:見於先天性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缺乏;獲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嚴重肝病、維生素K缺乏、纖溶亢進、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使用抗凝藥物等。

(2)PT縮短:血液高凝狀態,如DIC早期、心肌梗死、腦血栓形成、深靜脈血栓形成、多發性骨髓瘤等,但敏感性和特異性差。

INR(國際標準化比值)是由PT衍化出的國際標準化比值,是患者凝血酶原時間與正常對照凝血酶原時間之比的ISI次方(ISI是指國際靈敏度指數)。雖然使用不同試劑PT值結果差異大,但是INR值基本一致,這樣可提高結果的可比性,INR是監測口服抗凝劑的首選指標。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

APTT是內源性凝血系統較為靈敏和最常用的篩選試驗,主要反映內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參考值】

不同方法、不同試劑檢測的結果有較大差異,需設定正常對照值,測定值超過正常對照值10秒以上為異常。

【臨床意義】

(1)APTT延長:見於先天性凝血因子Ⅻ、Ⅺ、Ⅸ、Ⅷ、Ⅹ、Ⅴ、Ⅱ,PK(蛋白激酶)、HMWK(高分子量激肽原)和纖維蛋白原缺乏。此外,APTT是監測普通肝素和診斷狼瘡抗凝物質的常用試驗。

(2)APTT縮短:見於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狀態等,但靈敏度和特異性差。

3.凝血酶時間(TT)

凝血酶時間是測定在受檢血漿中加入“標準化”凝血酶溶液,到開始出現纖維蛋白絲所需要的時間。

【參考值】

手工法:16~18秒。超過正常對照值3秒以上為異常。

【臨床意義】

(1)TT延長:多見於低(無)纖維蛋白原血癥和異常纖維蛋白原血癥;血中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增高;血中有肝素或類肝素物質存在(如肝素治療中、系統性紅斑狼瘡和肝臟疾病等)。

(2)TT縮短:見於血液中有鈣離子存在或血液呈酸性等,無臨床意義。

4.纖維蛋白原(FIB)

FIB即凝血因子I,是血液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既是凝血酶作用的底物又是高濃度纖維溶酶的靶物質,在凝血系統和纖溶系統中同時發揮重要作用。FIB作為底物,在凝血酶的作用下可轉變為纖維蛋白。

【參考值】

WHO推薦用Clauss法(凝血酶比濁法):2~4g/L。

【臨床意義】

(1)增高:見於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風溼病、急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徵、大面積灼傷、多發性骨髓瘤、惡性腫瘤、急性感染、休克、大手術後、妊娠高血壓綜合徵等以及血栓前狀態、部分老年人等。

(2)減低:見於DIC、原發性纖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低(無)纖維蛋白原血癥等。

使用普通肝素首選APTT作為監測試驗,使APTT測定值維持在正常對照值的1.5~2.5倍(國人以1.5~2.0倍為宜)。低分子肝素一般常規劑量無需實驗室監測。但無論是應用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都需要觀察血小板計數,使其維持在參考值內,如果<50×109/L需暫停用藥,並檢查血小板減少的原因。

由於藥物、飲食、多種疾病狀態都可以影響華法林的抗凝作用,因此使用華法林時需密切監測INR。用於靜脈血栓栓塞性疾病和房顫時,華法林最佳抗凝強度為INR 2.0~3.0,此時出血和血栓栓塞的危險最低,不建議低強度(INR<2.0)的抗凝治療。

溶栓治療的主要併發症為出血,可選用FIB、TT和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FDPs)作為出血監測的實驗室指標。目前多數作者認為,FIB維持在1.2~1.5g/L,TT測定值維持在正常對照值的1.5~2.5倍,FDPs在300~400mg/L最為適宜。

臨床常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作為抗血小板藥物,使出血時間(BT)維持在治療前的1~2倍為宜,血小板計數(PLT)維持在(50~60)×109/L為宜。

考一考(單選)

01

BT延長,PLT減少臨床多見於

A.反應性血小板增多症

B.繼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C.血管性血友病

D.獲得性因子Ⅻ缺陷症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和解析

答案:B

解析:BT和PLT均正常:除正常人外,多數是由單純血管壁通透性和(或)脆性增加所致的血管性紫癜所致。臨床常見於過敏性紫癜、單純性紫癜和其他血管性紫癜。

BT延長,PLT減少:多數是由血小板數量減少所致的血小板減少症。臨床上多見於原發性和繼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BT延長,PLT增多:多數是由血小板數量增多所致的血小板增多症。臨床上多見於原發性和反應性血小板增多症。

BT延長,PLT正常:多數是由血小板功能異常或某些凝血因子嚴重缺乏所致的出血症,如血小板無力症、低(無)纖維蛋白原血癥、血管性血友病等。

參考文獻:

[1]中華心血管病雜誌編輯委員會.華法林臨床應用中國專家共識(基層版)[J].中華全科醫師雜誌.2013,12(10):783-787.

[2]萬學紅,盧雪峰.診斷學(第八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85-308.

溫馨提示:本平臺已開通文章搜索功能,可關注後發送關鍵詞體驗。

歡迎您在下方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